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白日焰火》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市场急速增容下出现的影片。影片保持着一股难能可贵的独立气质,却又没有漠视市场和观众,在博弈和调整中寻找自身的坐标。
张自力为吴志珍绽放白日焰火,影片在一种开放式的状态中戛然终止,意犹未尽。区别于规范的商业电影,《白日焰火》并未刻意用戏剧性的结尾给出一 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用独具匠心的诗意呈现出一种风格化的叙事氛围。故事的结尾仿佛是整部影片的缩影——《白日焰火》,一部包裹在类型片外衣下的作者电影, 在商业表达和个人风格之间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白日焰火》的双重性面目其实在片名中就已经呈现。无论是中文名“白日焰火”,还是英文“Black Coal, Thin Ice”,都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色差、现实与梦幻的戏剧张力。一段并不复杂的侦破故事,依稀看出东野圭吾的影子,但却并不把叙事的重心放在案件推理、抽丝剥 茧的过程中,而是云诡波谲,与观众浅酌低吟地玩起了叙事游戏,似乎看懂了表象,实际却又只是惊鸿一瞥,浅尝辄止。
影片以三个段落展开剧情,起始段落:碎尸案,失落警察张自力改行;中间段落,落魄保安张自力介入碎尸案,刘队长意外被杀,张自力意外发现杀人犯 梁志军;结束段落,张自力发现桂纶镁扮演的吴志贞是碎尸案的缘起,当他履行职责、逮捕吴志贞时,却又发现自己陷入新的情感困惑。随着张自力的视角,三个段 落的层层推进反映出了作者对于人的理解,怀疑不仅仅是张自力的思维状态,也是导演对于人性的质疑。怀疑不仅成了叙事的线索,也成了全剧呈现出的一种独特氛 围。
与大多商业类型片泾渭分明的人性判定不同,影片人物身上的复杂性很难引起观众特定的感情,破案过程成了人性善恶角逐的舞台;可以说,观众的爱恨 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得含混不清。廖凡饰演的这个试图“输得慢一点”的警察,充满占有欲。和前妻的分别戏处理得简单而直接,为后来他和吴志贞的情感埋下伏 笔,也使得最后他为吴志贞绽放白日焰火产生一种读解的困惑?到底是他个人自我救赎后的怦然释放,还是面对情感挣扎的黯然神伤?当庆功宴的酒桌上,他跟警队 成员推杯换盏,得意中又流露出失落。老式舞厅里,他疯狂地扭着舞步,颇有马龙·白兰度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露臀舞蹈的张扬。这一抹复杂的色彩折射出人性的 灰色地带显得意味深长。而桂纶镁扮演的吴志贞宛如冬夜哈尔滨中的一抹亮色,孤独冷清,她不是传统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人,甚至有那么一些楚楚可怜和心存善 意,这是东方化的改造方式。每个人游走在冬夜的哈尔滨,宛如这个色调一样,在黑与白之中,踌躇徘徊。诉求最明确,为了保护吴志贞而宁愿扮演活死人的梁志 军,在情感上是明确的,却只有少到不能再少的寥寥镜头,有着格雷厄姆·格林的《第三个人》一般的气质。由此可见,作者似乎通晓中国画中的“大写意”,虚实 相生,无迹可寻。
在视听语言上,作者用了很多富有隐喻性意象的符号,比如在一摊死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世界里突然出现的一匹走丢的马,会令人浮想起是雷蒙德·卡佛 《羽毛》中出现的一只孔雀,是性的暗示,抑或男性角色的隐喻,充满了想象的灵动乐趣。又如在冰面上滑动的冰刀,在冰面上滑动的锉感、动态的跟镜头拍摄、不 时闪现的冰刀寒光,弥漫在大银幕之上,却又不好捕捉。突然迸发的枪战,则隐隐有几分杜琪峰电影的意味。这些元素的加入,使得这部影片不像一部地道的中国电 影:环境的高冷、台词的极度简约,以及不经意间的血色残酷,使得影片始终弥漫着一股极致的情绪——暴力、冷酷,却又迷人而富有诗意气质。
就影像质感而言,《白日焰火》在国产电影里有难能可贵的自觉追求。作者有意放大了冬夜哈尔滨的黑白色调,整个空间宛如现代小说中的某个场景,无 序而压抑。演员们的表演也克制而冷静,显得精练、浓缩,只提供直观感受,不宣泄情感。音乐上,寥寥的4段音乐就像这个城市一样,孤独而又惆怅。但似乎,这 种浓郁的艺术片气息并不能成为影片的全部。在剧作的创作中增添情杀、犯罪等商业看点,在影片的商业营销中强调类型片的概念,并且邀请名演员的加盟,因此, 使得这个影片含混于究竟是一部文艺气质的类型片,或类型片气质的文艺片。刁亦男导演接受采访时曾说,“我想让《白日焰火》令人们发现,原来一部电影里死了 8个人也可以拍成文艺片,商业片与文艺片的界限不用那么刻板。”可以说,也就是这种默契和调试,使得影片成了一种“变调”,商业化的表达却没有运用商业化 的节奏,创新了中国电影类型的可能性。
可以说,导演在悬念丛生的情节设定和类型片的框架下,直抵人性最幽暗的角落去探求人性的复杂。但它并不像某些欧洲电影那样过于渲染虚无,也剔除 了相类似的黑色电影类型风格背后存在主义式的哲学观念和厌世情绪,这显然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在保持作者表达的基础上,整个团队努力而决绝地适应市场,却并 未因此导致个性的“沦陷”。恐怕,这也是这个片子给予中国电影市场和创作者们最大的启示吧。
经由这部影片,我们能感受到当下变革背景下一群真实的中国人——他们的处境、挣扎和欲望,以及他们的生命起伏直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一丝微妙的 情愫。正如“白日焰火”这一意象,它不是在黑夜给人以华彩和唯美,而是那白日中的看似徒劳而最真实的人性之光。如刁亦男所言,电影里有关于人性、关于社 会、关于他自己内心冲动的展现。虽然他把镜头对准了生活中失意的人,但他还是要借电影照见每个人心里的微光。
《白日焰火》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市场急速增容下出现的影片。影片保持着一股难能可贵的独立气质,却又没有漠视市场和观众,在博弈和调整中寻找自身 的坐标。叙事上的悬疑感吸引的是观众的眼球,而对命运和人性的怀疑直面的则是观众的心灵。在电影资本狂欢的时候,需要有一部这样的电影,它记录这个时代中 失意者的命运,让我们能真真切切地关注每一个鲜活而值得怜悯的社会个体生命。同时,这个影片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创作者开始学会在调和中更加富有自信地前行。 继《图雅的婚事》后,中国电影时隔7年才得以赢回柏林电影节的风光,而观众是否愿意为此“埋单”,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电影在商业与艺术、类型与个 性、观众与作者之间找寻默契、达成和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