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诗歌 >> 作品评论 >> 正文

关于古城的诗

——我看爱斐儿散文诗集《废墟上的抒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11:39 来源:中国作家网 程光炜

  爱斐儿的专业是中医,她的艺术嗅觉里总有一股药的味道。更远的则是古汉语、古代文学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国文化中那些神妙的东西。这可能是一个写作者意识不到的。爱斐儿的诗是一种旧的诗,不是观念的陈旧,不是好与坏的那种东西,而有自己根底,有来路、有理由的一种诗,不是稀里糊涂写的那种诗。

  《西皮慢板》试图用缠绵的心情唤醒一座沉埋于地下的古城,作者知道这种题材得要恢弘的气派、雄浑的语调,这她不行,她不是这种诗人。于是她选择了绵绵絮语,是母亲对儿子的那种语气,是软性面对宏阔的那种叙述方式。

  哦,秋天。

  百花将离开灿烂,空气将远离芬芳,果实将告别清晨第一缕光线,偏西的秋风将携带过敏源,诱发我对离别更加敏感。

  ——《西皮慢板》

  我住在这座古城也有经常要离别的感觉,可能是回我那个遥远的徽州故乡,也可能是一趟出差。总之,时刻离去是克制不住的内心预感。但我知道爱斐儿是把古城比作了爱人,一种隐隐的不安与悄悄离去相混合的感觉,其中也许还有某种心灵的解脱。诗人总是很奇怪的。你每天见他们吃饭聊天,却不知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是一种不为现世活着的人,他们总是魂飞体外,在另一个世界无端地寻寻觅觅。诗里的“西皮慢板”可能来自元朝,也可能来自明清。历史的感觉像一个外星人,就这般站在你的面前。

  《小月河》透露出作者的野心。她大概想用它处理一个很大的东西。但她采用了很多琐碎的细节,用一个个节点将内心深处长久的思考串联在一起。“小月河”其实是一面蒙上岁月尘埃的古镜,作者天天从那里走过,她想擦拭出一点什么,结果却不经意地照见了自己。

  在我看来,“古城”就是一部历史。它的居民都是这里的过客。花开花落,不过如此。《小月河》里面有一种史书的气味,不过它写得比较零散。作者心知“城与人”的关系,所以她使用了平淡的口气,当然里面也有一点点顿悟的坚定。

  《小月河》是长调,《废墟上的抒情》则是细细的短笛。它语调清新急促,但也知道缓慢和节制。它没有《小月河》那样从容,大概是有点心灰意冷的感觉吧。在我见过的散文诗诗人中,爱斐儿的艺术品格是属于上乘的。她语言精致,心态淡然,有充足的理性,也知道在什么时候把色彩斑斓的诗意暗中调动起来。从《小月河》到《废墟上的抒情》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变调,象征着诗人擅于使用多种风格写诗的本领。她的语言是圆熟但不至令人厌倦的,注意适当增加清新的成分,也会把风景经常做些转移,使抒情的层次不断打开和伸展。从现代文学以来,用散文诗的形式处理复杂重大题材的成功例子不多。鲁迅的《野草》结构上其实非常散乱,断断续续的,暧昧晦涩,因为他那一段人生落魄,心情非常灰暗,再加上他是一个文学上的大人物,所以人们都原谅了这些问题,反倒把作品看做作者灵魂最绝望、最复杂和最深刻的象征。长篇散文诗最重要的是结构,爱斐儿显然不善于此道。但她能够把每节都写得精彩,使我们不觉得结构影响了作品的文采。但我也想,她为什么不去写中篇和短篇小说呢?她的叙述能力本来是足以能够窥见生活的本色,各色人物的林林总总的。散文诗反而限制了她艺术才能的发挥,这是一个腾挪不开的局促的艺术空间。自然,散文诗总是趋向于文雅的,它一般是文人雅士的所为,这是短篇中篇小说和作者们最明显的缺陷。爱斐儿散文诗的风格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行笔的贴切,不温不火的文字功底。她的作品一般都比较好看,像漫长乏味旅途上一道风和日丽的风景,是那种看一眼就忘不掉的感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