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曲本创作的严重不足和滞后(吴文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09:4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文科

  制约曲艺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

  曲本创作的严重不足和滞后

  ——从山东快书长篇曲本《许世友的传说》出版说曲本创作  

  不久前接到已故山东快书艺术家高元钧的儿子高洪胜的赠书,是他与父亲的徒弟、同为山东快书艺术家的李鸿民联手创作的山东快书长篇曲本《许世友的传说》,内心非常欣喜。

  这是由于,曲艺表演的脚本亦即曲本的创作,一直是制约当代曲艺繁荣发展的主要瓶颈,并且,较之曲艺演出的相对活跃和表演人才的相对较多,甘于坐 冷板凳当幕后英雄而从事曲本创作的人才,与专门从事有关曲艺学术研究的人才一样,实在是少之又少。即便是能够兼事曲本创作并且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去进行创 作的曲艺演员,也不是非常之多。为此,当笔者接到能演会写又具有奉献精神和事业心的曲艺专业人员李鸿民和高洪胜历经多方努力和多年拼搏、前后长达10年时 间奉献出的这部35万字共34回的长篇山东快书曲本巨作,内心的欣喜和感佩,自然很不一般。

  作为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并采用山东方言表演的地方性曲种,山东快书经过高元钧等名家大师在20世纪中叶以来的传承发展,尤其是 通过在部队和产业系统的曲艺工作者中连续举办表演培训班而孵化形成了众多的创演骨干,并陆续推出了一大批深受欢迎的精品力作,从而具有了相对深远的全国性 影响。而山东快书擅长塑造和表现英雄人物及其传奇故事的审美优长,不仅在其看家的长篇传统节目《武松传》中得以确立和体现,而且在后来的发展如孙镇业创演 的《鲁智深》、陈增智创演的《武功山》和刘洪滨创演的《马本斋》等新编节目中得以拓展和延传。尽管如此,真正能与历史上独领风骚和独步天下的传统经典《武 松传》相媲美的山东快书新作,依然十分稀见。其间的缘由固然多多,但对于适宜山东快书审美传统的题材开掘和典型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不够众多,当是非常重要 的原因之一。许世友作为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解放军上将,其由出身到经历再到个性和作为的独特人生,包括传奇经历、非凡功业、独特性格与率 真魅力,虽与传统经典中的武松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刚正勇武和嫉恶如仇的人格品性,与传统的英雄人物一脉相承。特别是当这些具有某种相类品格的古今英 雄,被放置到各自典型的时代环境中去进行审美观照和艺术刻画时,许世友的传奇人生与传说言行,由于性格内涵的无比丰富性,更具发掘发挥和挥洒创造的文学空 间。选取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山东快书的曲本创作,并且笔走偏锋立足“传说”,可谓选材独特、慧眼独具,历史人物的底色真实性与传说故事的艺术奇谲性,必 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审美张力可供营造,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山东快书艺术的审美优长,塑造出新时代山东快书的经典艺术形象来。

  事实上,山东快书长篇曲本《许世友的传说》的确具有一些属于自身的文学特色。如前所述,一是题材选取的传说性:不将许世友将军的艺术形象,拘泥 于全面客观的历史真实,而是聚焦于民众传说的主观意象;二是体裁驾驭的创新性:加大“白口”的散文叙说成分,既使故事的叙述更加自由灵动、更加铺平垫稳, 又使韵文的诵说具有坚实的依托、充满张弛的对比;三是语言运用的生动性:不仅形象细腻,而且凝练含蕴,远离传统创演的粗糙和稀松,极富定本创作的规整与严 谨。尤为可贵的是,虽在脚本的体裁样式上有所创新,但非常注重坚守和突出曲本创作服务舞台表演的本色功能,即由情节结构到形象塑造再到悬念扣子与包袱韵 辙,都非常合乎山东快书演出脚本的艺术格范,适宜演员在台上诵唱表演,全然没有那些仅按书面习惯写作而成的所谓曲本通常带有的无法直接搬演的尴尬与隔棱。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需在这里特别引申开来并且加以强调和说明,那就是,对于作为表演艺术形式的山东快书来说,创作出赖以演出的脚本亦即 曲本,仅仅只是艺术价值实现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顶多也就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而要使之走向舞台,成为矗立在观众面前的成品节目,还有更为重要和切实的路 程。换言之,写出脚本只是“铺开来”而已,真正搬上舞台使之全部“立起来”,亦即经常演出传播开来形成影响,才算完成了创作的初衷。《许世友的传说》在前 34回正式出版之前,虽也断续排演过,作者之一的高洪胜更以表演最后一回即《许世友一跪毛泽东》于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表演奖”, 但全部34回成系列地完整推出来形成相应的社会影响,任务还远未完成。更何况,对于许世友后半生诸多“传说”的继续演绎,依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创作空间。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目前写成并出版的这个曲本,仅是原计划完成长篇的一半内容,许世友在延安“一跪毛泽东”之后的更多传说故事,尚未创作完成,从而让 人充满了期待。为此,我们在由衷敬佩并祝贺李鸿民与高洪胜写出前34回且付梓出版的同时,也热切希望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努力,创成完璧并全部推上舞台诵唱, 一举把这部基础良好的优秀曲本打造成新时代山东快书的经典节目。

  走笔至此,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联性问题必须予以指出和明确:当今的曲艺演员应当更加懂得尊重和善待那些独立创作的成品性曲本,不以“改编”之 名随意“拆解”,更不能变相“抄袭”大肆“捋叶”。本来,演员的职责就是忠实而又鲜明地将曲本作者的平面作品,圆满而精彩地立体呈现在曲艺舞台上。但现实 中常见的情况却是:许多演员遇到自己“扛不动”即驾驭不了的曲本作品,往往不是努力面对,下功夫搬演,而是擅自动手、胡删乱改、偷工减料、曲解歪拆,最后 的结果,当然就是糟蹋浪费、面目全非。对此,除了尊重相应的著作权益,尊重原作的审美创造,亦即严格恪守演员通过舞台叙演忠实体现原作精神的职业操守;而 非是像有些人,搬演他人的曲本作品时,酬劳常赖不说,连印节目单或者打字幕时,也有意无意将作者的名字予以忽略。

  长期以来,制约曲艺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就是曲本创作的严重不足和滞后。等米下锅甚至嗷嗷待哺,成为许多优秀曲艺演员的主要掣肘和长期焦虑, 导致自编自演的“小农经济”式经营,成为曲艺创演的一种常态,并因此而影响着曲艺创演的专业成色,成为无可奈何的历史风景。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专业 曲艺创演团体经营理念的短视和走偏,普遍存在着撤销创作室、解散创作员和在一些曲种的经营中只养演员、不要伴奏人员等等的吊诡现象,严重搅乱了曲艺应有的 行业伦理,破坏了曲艺创演的自身业态,也造成了因优秀曲本难觅而积累生成的创作制约表演的“木桶效应”,直接影响了整个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此等情 势,由演员自行创作曲本,既有合乎情理的一面,也有迫不得已的一面。高洪胜和李鸿民们的曲本创作实践,因而既有令人尊敬和感佩的地方,也有让人叹息和扼腕 的地方。说到底,演员参与和兼事曲本创作,本非怪事和坏事,甚至应当鼓励和扶持。但蕴藏其间的难言之隐和不得已情势,使得我们必须要从维护曲艺发展行业伦 理和健全自身运行业态的角度与高度,去关注思考并推动解决创演投入的不很均衡与行业分工的不够专精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