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舞美创作:用纯正的原创为艺术正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4日09: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2013年,国内舞台演出无论从制作数量还是演出规模上看,都呈现出密集、活跃的态势,仅以第10届中国艺术节和第13届中国戏剧节为例,参加 演出的剧(节)目就达168台,远超上届的数量;而各类国家、地区级重大展演、评奖活动的集中推出,一定程度上也使得2013年成为近年来国家舞台艺术发 展质量水平、美学追求的一次全面检阅,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舞美设计。同样这一年,在中国舞台艺术积极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舞美设计师和作品开始频繁亮相世 界顶级的舞美展会,像6月的德国柏林SHOWTECH展会、9月的英国卡迪夫世界舞台设计节(WSD)以及国际舞台美术组织年会等,中国舞美元素日益受到 国际舞美界的关注。从国内的创作、演出热到国外的参与、交流热,中国舞台美术在2013年交出了一份完满的答卷。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推动着舞美界的创新? 面向世界的中国舞美,到底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上,如何看待中西舞美发展的差异?技术进步的背后,我们还需要在哪些创作环节进行提升?带着上述疑问,本报记 者来到了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广东演艺设备行业商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共同主办的2014广州(国际)演艺设备、智能声光产品技术展览 会(GETSHOW展)暨中国舞台美术(广州)年展,从对业内人士的走访中寻找答案。

  科技变革推动艺术创新

  本届GETSHOW展涵盖了舞美设计中的各个领域,其中,音响、灯光、LED多媒体设备成为绝对的主角。大量新技术的运用、新产品的涌现让不少 观者惊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蕴含于舞美创作上的新动力、新趋势。谈及此次展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认为,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强调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以艺术的视角关注演艺科技的进步,以科技的不断变革推动艺术的创新。科技已成为近些年推动舞美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新技术的运用上,“私人定制” 的意识越来越强。曹林认为,过去我们的舞美技术大都千人一面,重复生产,造成了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现在很多参展单位都进行了发展思维的调整,更加具有了 市场的针对性、敏感度。以灯光为例,过去一两千瓦的功率是常态,但现在他们开始关注一两百瓦,这也显示出,经过前一段时期的规范、调整,高上大铺张浪费的 演出活动、现象已呈现下降趋势,而未来我们总体的艺术走向,将更多的是面向适合基层的文艺演出,更注重高雅艺术的发展。

  在记者以往参加的各类舞美展上,由参展设备带来的光污染、声污染泛滥,整个会场犹如一个巨大嘈杂的机械生产车间,很难感受到舞美技术进步带来的 审美愉悦。本届组委会特意提倡安静地办展览,这也使其成为该领域中国首个无声的展览会。曹林认为,这是一种展会文明的象征。灯光、音响展示的不仅仅是技术 本身,而且体现着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营造舒适的观赏环境而不是野蛮的“强迫”,更符合舞美设计的展览本色。在这样的展览中,曹林也发现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 东西逐渐出现,“以往这是我们的短板,过去习惯于拿来主义,照搬照抄西方的设计理念,而这次自主意识得到了凸显”。

  舞美仍存在过度依赖技术的倾向

  从布拉格到柏林、卡迪夫,这些年中国的舞美设计师和作品有了更多与国外优秀舞美设计交流的机会。而对于经历过中西不同舞美文化碰撞的中国舞美 人,他们又会有哪些感悟呢?曹林认为,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看,中国都是戏剧演出、演艺活动的大国,市场非常庞大,但是就多样化而言,却是相对欠缺的。如仅 从英国的剧场演出形式看,就有大小剧场、室内室外、街道活报剧、校园演出、多媒体演出等多种形式,演出类型多样,究其原因,就在于它背后有强大的戏剧文化 的支撑。而我们的戏剧,尤其是戏曲,虽然也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但是整体的文化氛围并没有建立起来。曹林认为,戏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建构体系紧密相连,与观 演关系、票务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市场容易建立,文化要精心培养。

  舞台艺术的呈现,有创造者的因素,也有硬件因素的制约,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在曹林看来,当下国内演艺、戏剧活动却存在硬件建设上的偏 颇,很多创作者把硬件看作戏剧活动的惟一因素。与之相伴,随着资金的充裕、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舞美设计出现了过度依赖、使用技术的倾向,这与欧美国家舞 美创作的趋势恰恰相反。欧美主流戏剧的创作对现代化技术、设备的使用比较理智,更倾向于理性基础上的有限使用。比如,LED大屏在国外都是根据戏剧本身的 需要,在为表演服务,非常贴近观演关系的探索;而国内争相使用LED并不是艺术的推动,而是感觉谁不用就是土老帽,跟不上形势,这就是差距所在。此外,通 过与国外戏剧专业院校的交流,曹林特别提及了我们舞美教育观念、方法上的差异。我们的舞美教育专业分得很细,缺少开放、发散的思维、视野,如此一来,学化 妆的不学服装,学服装的不懂灯光,搞灯光的不学设计,学设计的不学绘景,绘景又是单独的专业。这实际上是在割裂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特性。他认为,学生进 入大学学习舞美,至少应该了解基本的导演、编剧规律,体验演员舞台演出的情境,这样才能懂得灯应该怎么用,景应该怎么设置才能达到演出效果,也能寻找到舞 美设计的艺术灵感。

  舞美创作两极分化严重

  在去年英国卡迪夫世界舞台设计节上,中国舞美设计师刘杏林、刘科栋、罗婷、秦文宝等4人的作品入选,刘杏林的作品更是成为最佳舞台设计的候选作 品。而在此前的设计节上,刘杏林已经两次为中国舞美设计摘得了金奖的荣誉。对此,曹林认为,这说明中国的舞美设计在国际上还是认可的,我们也有了自己代表 性的艺术家。他表示,在设计理念上,刘杏林的作品符合当今世界舞美发展的潮流,体现了美的意蕴,他的色彩、造型、外在形式、视觉语言以简洁为美,设计元素 都是为演出服务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中国符号特点和中国精神蕴涵。这里强调的中国符号,不是把太极八卦直接放在台上,把古代园林原封不动搬上舞台,也不 是将各种福寿禄图案进行背景拼贴,而是萃取和精华了中国最传统的造型、色彩和韵律,进而实现了审美的提升,像评剧《良宵》、话剧《原野》的设计。这里,原 创理念的确立不容忽视。

  一段时期,舞美原创上的软肋成为不少业内人士的诟病。曹林认为,衡量舞美是否原创的标准:首先,不重复别人;其次,要对传统化而有之;再次,符 合国际化的共通标准。刘杏林的舞美作品做到了这三点,他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原创理念,为舞美艺术正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设计者仍徘徊在模仿、 克隆层面,缺少民族化、风格化的自觉追求。“现在舞美的最大问题不是能否达到世界一流,不是出现了多少代表性的领军人物,而是两极分化太严重了。”曹林 说。刘杏林、苗培如、高广健等有个人艺术追求的设计师都集中在北上广,这些创作中心之外的舞美设计连参与创作的机会都很少,也没有代表性的、让业内为之共 鸣的作品。“多数情况是,地方上的很多舞美工作者忙活了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好的外国戏剧演出是什么样的,都没有机会接触世界舞美最新的发展成果,这无疑成为 阻碍他们创作上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培养舞美理论评论的健康生态

  舞台美术整体创作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与舞台设计专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约40家。此次展览也有中国 戏曲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9所艺术院校的教学成果,不少新鲜的面孔、新的想法都得到了展示。“一些设计作品已经在舞台上得 到了呈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马路说,“青年人很有想法,也体现了创新的意识。”但他也没有回避现在舞美教学上的问题。马路认为,现在学习舞美的青年人更 注重意识上的精益求精,设计方案、观念阐述谈得都很好,但是体现出来的技术能力比较差,动手能力弱。这跟当下舞美教学的指向偏颇不无关系,过多强调设计理 念,过于重视设计师的身份,“眼高手低”,回避技术体现的培养。实际上,设计和技术是一体的,青年舞美人应该多走进剧场,多到一线排演中进行交流、操作, 为今后从事舞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舞美设计人才,理论评论人才也是不容忽视的。舞美设计师高广健就用“奇缺”来形容当下舞美评论的现状。缺少系统的理论总结,缺少好的评论引 导创作,很多舞美的设计得不到总结。舞美设计人才可以培养,舞美的评论人才能不能从学校培养呢?马路认为,把赏析、评论引入教学还有困难,升学、就业、教 学过程中没有基本戏剧教育,更多的忙于应付考试,艺术欣赏、艺术积累不多。曹林则认为,为舞美评论专门培养人才大可不必,也培养不出来。现阶段,舞美评论 既孱弱,也不健康,大家“一窝蜂”说好话,不敢提意见,缺乏一个良好的生态。舞美评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而要解决舞美评论匮乏的状况,他认为, 一是寄希望于整体的戏剧评论环境。现在的戏剧评论往往是先说编剧、导演、音乐,到最后才是舞美。舞台设计的工作在布莱希特年代,曾被形容为“害羞的房 客”。而到了今天,作为演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设计已经成为参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希望优秀的戏剧评论家能多关注舞美的发展。二是多鼓励 一些学习舞美设计的研究者、实践者,向舞美评论靠拢,并以此为职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