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寓言 >> 新闻 >> 正文

想象力和同情心构建的寓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1日15:36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若泽·萨拉马戈凭借《失明症漫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据百度)
想象力和同情心构建的寓言
若泽·萨拉马戈凭借《失明症漫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据百度)

  已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失明症漫记》,近日由新经典文化推出新版,该书的姐妹篇《复明症漫记》也同步上市。在该书首发式上,阎连 科、止庵、任晓雯三位作家学者畅谈对萨拉马戈及其作品的理解。作家阎连科说:“这本书给中国文学带来另外一种思考。”止庵把这本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 独》相比较,对其用失明关照人类最初状态赞叹不已。

  人性之作推中文新版

  若泽·萨拉马戈生于1922年,是唯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葡萄牙作家,他的《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作品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 售超过350万册。特别是1995年出版的《失明症漫记》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望,他本人也凭借该书获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评价其作品: “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

  在中国,《失明症漫记》同样影响广泛,萨拉马戈在小说中将人性的善与恶,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面临的危机挑战、文明底线等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2007年,这部作品曾被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搬上戏剧舞台。

  出版方新经典文化介绍,随着新版《失明症漫记》的出版,该书的姐妹篇《复明症漫记》也同步上市,这也是该书中文版的首次引进。《复明症漫记》讲述了《失明症漫记》中发生失明瘟疫的那所城市4年后的一场新灾难,语言风格更加轻快。

  成为阎连科的“绊脚石”

  当天的活动中,阎连科、止庵、任晓雯三位作家学者畅谈对萨拉马戈及其作品的理解。15年前,阎连科第一次读到《失明症漫记》,当时他忘记了作者、译者的名字,但至今记得小说里寓意深刻的细节。

  阎连科在看这部作品时,常常把它跟加缪的《鼠疫》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进行对比。他觉得这三部作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失明症漫记》带来 的震撼更大。“《失明症漫记》有那么丰沛的情感,故事是简单单纯的,但无数细节却让你一生都无法忘记。它对人性、对人情感的挖掘是那两部小说不可比拟 的。”

  “一个伟大的作家,永远会成为其他作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阎连科透露,他曾想写一部以一个特殊“失明人”为原型的小说,“我们村里那个孩子 得了一种变异症,他每天晚上可以看很远,但到白天就看不到。我也想过这是写小说多么好的视角,他看到的全部是黑暗中的东西,而光明中他什么都看不到。”但 看过《失明症漫记》后,阎连科至今无法下笔,他觉得怎么写都无法超过萨拉马戈。

  用失明关照人类最初状态

  书评人止庵认为,在作品中,萨拉马戈用失明把人类退回到最原初的时候。在这座失明城市里,有的人成了强奸犯,有的人为了活命像野蛮人一样生吃 活鸡。止庵说:“这本书就是讲,人失明了,他被打到禽兽的位置,他怎么样保持自己的人性,他怎么重新把自己身上的人性焕发出来。”

  止庵把这本书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相比较,“这本书的命题比《百年孤独》还要大,马尔克斯面对的是拉丁美洲几百年的大陆,而这本书面对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他重新演绎了一遍。但是萨拉马戈用的是我们现在实际生活里的细节,这是种寓言式的写作。”

  青年作家任晓雯认为,一般的寓言小说大多采用虚构的时空概念,比如会把人放在一个孤岛上,但《失明症漫记》却把故事的地点放在了城市中,“小说中很多的场景和细节都似曾相识,这使我们有一种代入感。”

  任晓雯称她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作家一定要安排一个看得见的人(即医生的妻子)在里面?“我觉得医生的妻子代表了理性。视觉是我们整个文明的 基础,没有视觉,人们无法沟通交流。萨拉马戈也说过,人应该有理性的行动,如果每个人都按照理性来行动,我们就永远不会挨饿,事实是人不可能完全理性。” 在任晓雯看来,医生的妻子代表了理性,而失明的人代表了人本身存在的非理性的东西,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