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谈电视剧《张之洞》的当下意义(于永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1日10:27 来源:河北日报 于永昌

  我是南皮人,2009年开始写家乡名人张之洞。他为官一生,房不增间,地不增亩,死后没有给后代留下豪华宅院和金银财宝。武汉大学冯天瑜说:“在晚清的历史上,曾国藩难说,李鸿章难立住,袁世凯立不住,但张之洞是立得住的。张之洞无疑是中华民族一流的历史人物!这个人最突出的是实干,在许多领域引领和推动了进步的历史潮流。”

  清末,张之洞在湖北大胆改革,在保守与变革两个极端的漩涡之中,顺应时代潮流,殚精竭虑,为朝廷寻找适合国情的变革主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细珠研究员说:“张之洞‘中体西用’论提供了一个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中庸而开放式的思维框架:既不完全固守传统,也不一味全盘西化,而是要‘权衡新旧,会通中西’,也即以调和折中的方式,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当然是要把中西文化优秀的东西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究竟什么是中西文化优秀的东西,以及如何将其结合起来,则是对不同时代的民众、学者尤其是政治家智慧的考验,但无论如何,这种思维框架业已昭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方向。”

  像张之洞这么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一直没有拍成电视剧呢?电视可以说是当今最大众的文化媒介,电视剧中有相当多的晚清古装戏,但都绕开了张之洞,我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一些业内人士,有人说这个题材太敏感,有人说张之洞太复杂不好写,还有人说拍这个干巴老头能赚钱吗?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具体到一部电视剧《张之洞》,让我们尝到了难啃的滋味。按说,像张之洞这样的重大题材轮不到我们草根来写,这好比小驴拉马车,蚂蚁啃骨头。终于写出来了而且赢得好评如潮,签了约列为省重点项目而且经费筹足,却耗时一年还未能立项,而一些胡编乱造的戏说和你情我爱的俗品畅通无阻。怪不得难出精品力作,迈进“门槛”和准入机制何其艰难。畸形的娱乐观必然导致娱乐的畸形,制造出一堆糟蹋历史、无益于人心、无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垃圾。这些乱人耳目的俗品对文化艺术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他们的创造力。迎合了市场的低俗趣味,却让人们忘却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全面深化文化改革,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娱乐的功能,正确树立科学娱乐观是当务之急,今天中国老百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期望文化艺术的改革,渴望优秀的精神食粮。不要把观众看做是一群喜欢闹剧、没有鉴别能力的消费者,人民大众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列宁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的最深的根源,应该是出自广大劳动群众的最底层。它应该是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为他们所挚爱的。它应该将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联合起来,并把它们提高起来。”只有广大群众在变革中创造出文化进步的大潮流,我们才有足够的志气、底气和神气去实现“中国梦”,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一个民族的进步首先产生于文化革新。《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按人文的规律对人进行教化。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是个重视历史的民族,当年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运动”,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在一次次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就像鲁迅先生批评的一样,总是喜欢见到一事物要么啃啃皮就说:“这东西不好,拿开!”要么连皮带肉和骨头甚至是渣滓都一起吃了,然后舔着嘴唇砸着舌头说:“这好啊,实在太好了。”对西方文化如此,对传统文化也是这样,不是全部接受就是全盘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

  今天,我们从文化革新这个新的视角,解读张之洞,呼唤人文价值的回归,拍摄出一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历史正剧,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