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提起电影“007系列” ,观众不自觉地想看新款的阿斯顿·马丁汽车又会被詹姆斯·邦德撞成什么样子;说到“变形金刚系列”,所有的汽车厂家都恨不得自己的品牌能够在里面露个脸,哪怕演反面角色霸天虎也可以;至于冯小刚的电影,观众更是不会忘了刘德华在《天下无贼》里拍着宝马车说的那句台词:“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 。汽车,从来就是电影亲密的合作伙伴;电影,也是汽车最青睐投放广告的娱乐形式。
近日,在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电影植入广告学术沙龙”上,北京师范大学张洪忠博士团队发布了国内首份《电影的汽车植入广告效果报告——男性消费者部分数据》 ,揭开了电影中汽车广告植入的秘密。报告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取得有效样本2332份,调查对象为男性潜在购车者,即在最近一年内有计划买车的男性消费者。效果指数包含观看比例和印象程度两项指标的加权,指数从低到高1—300分之间分布, 100分以上就表示具有较佳效果,50—100分表示效果尚可,50分以下表示效果还需提升。
数据显示, 《富春山居图》奥迪某系列汽车在印象程度排名中位列第一,效果指数是128.7,在观看比例排名中位列第二。效果指数排名第二的是奥迪某车型植入的影片《中国合伙人》 ,指数为111 . 6,其观看比例和印象程度分列第一和第三位。张洪忠是这么评价《富春山居图》的排名情况的:“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唯一一部以广告为主题的电影,这是最长的广告片,大家花钱去看电影,记不住电影的情节,只记住了广告” 。
效果指数排名第三至第十的依次是:沃尔沃系列植入的《特殊身份》、别克系列汽车植入的《毒战》 、上海大众植入的《警察故事2013》、宝马植入的《私人订制》、雅阁植入的《无人区》、奔驰植入的《一夜惊喜》、广汽丰田植入的《101次求婚》、上海大众植入的《我想和你好好的》。效果指数从第三名的107 . 8到第十名的54.8。这十部影片在所调查男性潜在购车者中的观看比例均在五成以上,且对十部电影的汽车广告植入有印象(含“印象很深”、“有一点印象”)的比例合计均超过半数,在五到八成之间。该数据表明,电影受众对汽车品牌的植入广告认知程度颇高。
让人意外的是,冯小刚的电影一直是广告方热衷植入的对象,这次却仅排名第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田卉群认为,这意味着冯小刚做植入广告的本领很高明,植入广告在他的电影中带给观众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每一部电影的观影主体还存在着差别,从所在区域可以大致分为省会城市、地级市、县、乡镇、农村五级市场,例如, 《警察故事2013》的观赏群主要分布在县城和乡镇, 《我想和你好好的》观赏群主要分布在县城, 《私人订制》的观赏群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因而,广告对应的潜在消费群体也不一样。张洪忠说,每个群体对汽车消费的价位不一样,广告的植入与电影定位之间要达到有效的契合,如果错位了,那么广告是无效的。Socia Auto自媒体联盟主席马麟以《我想和你好好的》为例,其中的汽车植入与该品牌的市场策略是吻合的,已经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说明了汽车企业在选择植入广告时,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在上述影片中,有些电影口碑并不好,有些电影在2013年电影市场中也并未引起较大的反响,却能跻身汽车植入广告前十名,这说明汽车植入广告与影片质量本身可能是毫无关系甚至是相悖的。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宜文认为,看早期电影,最吸引人的就是追逐、运动的场面,这种运动的场面很多都是借助于汽车来实现的。在二战之后,汽车文化开始普及,汽车是先锋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个时候汽车往往被赋予一种文化象征的意味。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这种文化的意味慢慢退化,电影的作用在于增加汽车物化的魅力,成为消费文化的载体。比如,营造某种汽车的传奇神话、非凡的情调或者虚拟它的历史和经历,用这样一种方式给汽车增加“深度” ——这种“深度”是消费性的,不是文化性的,这也是当下很多电影对植入广告产生的作用。
汽车的广告植入有的是显性的、追求曝光量的,有的是隐性的,追求的是与品牌相符的文化品位。北师大博士蔡晓芳说,有时单纯的场景植入会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包括对品牌来个大特写。她更为赞同植入的商品可以介入到建构情节中去,而且能推进叙事的发展。
对于广告方来说,曝光率和认知度提高了,可能目的就达到了,但如果长期通过负面口碑营销,对品牌可能会弊大于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何威博士说,突出正面口碑营销和与影片内容相契合的植入,对于提升品牌认知度才具有积极意义。电影《变形金刚》中的大黄蜂具有阳刚的外表,与年轻人推崇的文化形态非常的贴切。美剧《纸牌屋》里,政客们的座驾都是黑色的雪弗兰SUV,与他们的身份相得益彰。这些会形成一个持续的、正面的印象,在剧中也不会显得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