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郑文秀:黎族文化深情吟唱的歌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20日10:09 来源:海南日报 梁昆
黎族诗人  郑文秀黎族诗人  郑文秀
《水鸟的天空》书影《水鸟的天空》书影

  沉静而内敛的海南著名黎族诗人郑文秀,不久前出版诗集《水鸟的天空》,著名作家叶梅评价他的作品“高远深邃,饱含真情,同时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优美的艺术品质。”著名作家、评论家郭小东评价他的作品,“黎族作家包括黎族民歌中,最好的诗。”文学界对他的作品评价为“继黎族文学创作整体水平提升后的第三次突破。”

  《水鸟的天空》取材自海南,特别是陵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黎族的历史源流和传承,真实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迁,评论界认为整本书为黎族代言,抒发黎人心声,流露出作者对本民族、对家乡、对黎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理想与现实中

  

  涌出的激情与梦想

  文化周刊:在海南岛的黎族诗人中,您的诗歌轻灵跳跃,语言质朴晶莹,意象鲜明,您为什么会选择诗歌这种载体来反映您的心声?

  郑文秀: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文学就如一盏灯,你点亮它,它就照亮一大片,它能给每个人温暖,启发每个人的善心与智慧,甚至引领你走出生活的困惑。我对文学有这样的认同感,我曾经写过小说、散文,但我更钟爱诗歌,它更能直观地感受和反映生活,更能真实地捕捉生活和现实中的意象。它是心灵对现实的诠释与追忆,在人们行走历程中得以颂扬和主张,它赋予我们灵魂的本色,又能唤起我们对社会、对生命对人性的信赖与爱,它既是理想与现实中涌出的激情与梦想,同时又是冷静与淡泊中绽放的绚丽与敬畏。因此,每首诗歌的创作都是我内心感受后的真情抒写,这种内心奔放的呼唤,不仅是个体的,更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定格。

  我是黎族人,并且一直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黎族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基本上都看过、亲历过。所以,黎族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改变自身的欲望我都深有体会。这些年,我也亲眼见证着黎族地区的发展变迁,因此,我想试图用诗歌的形式去表述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许,我所抒发的只是黎族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些表象,但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民族,走进这个民族,了解这个民族,也想让这个民族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将为这个民族感到骄傲。

  活力与腾跃的空间

  

  迸发的抒情诗

  文化周刊:在诗集《水鸟的天空》中,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经典景区,如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分界洲岛、南湾猴岛等以及诸如椰子岛、双帆石、桥山遗址、清水湾、香水湾等颇具盛名的美景,都被作者用诗歌生动记录下来。您的诗歌中,意象生动鲜明,创作富有激情而颇多创新,您自己怎么概括您的诗歌风格?

  郑文秀:海南正处在发展创新的最佳时期,国际旅游岛建设赋予海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内涵,而陵水作为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的起步区,责任重大,令人注目。陵水的这些经典景区,构成了我诗歌中的真实意象,我把诗歌的触角,立足陵水面向海南,紧贴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热情地歌颂这个时代,歌颂黎族人民的发展历程与梦想乃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的诗歌都是信手拈来,通过词语的搭配、意象的组合,在活力与腾跃的空间抒发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和自身的真实感受,有自然抒情而略带有朦胧诗的格调。有人说是抒情诗,也有人说是朦胧诗,甚至有人说是音乐诗,但我更肯定前者。

  用诗歌的方式

  

  诠释对民族的爱

  文化周刊:您的诗歌中,有深情大爱,有质朴亲情,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从最近创作的关于父亲题材的诗作、木棉花等作品中有颇多体现,能否举例说明,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精神传承?

  郑文秀: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民族只要有爱,就有梦想,就有希望。也可以说,爱赋予一个民族更多的梦想和追求。我想诗歌更多的是体现在大爱,体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和对亲人的爱。黎族在海南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她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民族文化;黎族又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尽管由于居住的地域和环境有所不同,构成了她的语言表达中分为五大方言,但黎族人民的心性和习俗基本上是相同或相近的。黎族是让我感到自豪的一个民族,这不仅是她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更主要的是黎族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与较强的大同亲和的人格魅力。随着海南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开放,黎族人民更多的融入到发展繁荣的大潮中,在新思潮和多元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黎族厚重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代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许多原生态文化,诸如船型屋、黎族织染、纹身纹脸、传说故事、黎族民歌以及其他传统技艺等等,逐渐被当代多元文化消解、融合乃至更新。一方面,这是我们自身对当代发展的敬畏以及对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认同与致敬,从而达到自身完善与自身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对民族原生态文化本身的保护、挖掘与传承乃至发扬光大,作为黎族的一分子,我想这也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我的诗歌恰恰是对本民族和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崇敬与颂赞,也可以说,我用诗歌的方式对民族的爱的自我诠释。

  在诗歌路上

  

  永不厌倦地奔跑

  文化周刊: 听说您大学时代就曾经疯狂地爱上文学,您是怎样走上后来的诗歌创作道路的?

  郑文秀:因为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爱上文学确实不假,但说到疯狂可能过于夸张。我在大学时代也是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许多文学流派,如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等竞相出现。当时,学院里每个系都有自己的文学社,甚至到每个系的每个年级都有文学社,并且都创办自己的刊物,校园文学创作非常活跃,我也担任过文学社的社长,在自己学习创作时,也还要组稿、印发刊物,文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这个时期也是我得以接触和阅读大量文学作品的时期,小说、散文、诗歌,古代的、现代的等等都浏览,特别是诗歌,看得最多的是国外的雪莱、泰戈尔、泰勒、蒙塔莱等诗人的作品,而中国古代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词,现当代的有戴望舒、北岛、顾城、舒婷、叶延滨等诗人的作品。这一段经历就像一种无形的推力,使我对诗歌创作情有独钟。人生也许往往如此,当你无意中追求的,是你不经意间启发你的,甚至是那些难忘的生活阅历,当你认真捡起来,它会如火苗一样点燃你的激情和欲望,并让你沿着它的方向不断前行,并且在这条路上永不厌倦地走下去,这就是我对诗歌痴迷的爱好。

  文化周刊:您近期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郑文秀:近期再出一个诗集叫《可贵的迹象》,同时打算着手写一部长的叙事诗,也是关于黎族方面的,不一定写得好,但我想做这个事。

  郑文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有多首诗歌作品发表于《诗刊》、《民族文学》、《广州文艺》、《芒种》、《现代青年》、海南日报等省内外报刊。诗歌作品《歌者》入选《2013年中国新诗排行榜》,《可贵的迹象》曾参加2013年两岸诗会高端论坛诗歌作品展,曾被海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海风杂志社评为“2013海风年度文化致敬人物”,被《现代青年》杂志评为2013年度读者最喜爱的十大青年诗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