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兰辉不同,他是北川人,他是这片土地造就的平凡英雄。
◎创作一定要从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出发。细节做到位了,人物才立得住。
◎跟许多人一样,他们都非常期待那一刻——英雄,在胶片中重生。
去年的5月23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因公殉职。9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称赞兰辉同志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随后,大量反映兰辉生前事迹的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电影《兰辉》目前就在紧张拍摄当中。如何在银幕上的两个小时里呈现兰辉的一生,如何对已有的优秀同类作品有所突破?日前,记者走进了这部影片的拍摄现场——北川。
在该片编剧柳建伟眼中,剧本要关注的,不是兰辉的一生,而是从地震发生后,尤其是在他担任副县长后一直到因公殉职这段时间。
当年为了创作电影《惊天动地》的剧本,柳建伟曾经六次进入地震灾区腹地,其中四次遭遇六级余震。还有一次,坐在直升机里,他的旅伴竟然是用来清理唐家山堰塞湖的两吨炸药。这次为了写好兰辉,他又是四次来到北川。经过对兰辉生前工作所涉及的各个矿山、路段、工程的实地考察,和对兰辉的同事、亲友的广泛走访,渐渐地,对于柳建伟,兰辉已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中国有句古话,‘将军必发于卒伍,宰辅定起于郡县。 ’治理县域的重要性,中国人早有深刻认识。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党员干部,他们生命最辉煌的时刻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是在他们任职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他们是外来干部。但兰辉不同,他是北川人,他是这片土地造就的平凡英雄。 ”由此柳建伟坚信,自己的剧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兰辉作为大地震重灾区干部群体的杰出代表这一特点。
对兰辉生前工作当中各种细节了解得越多,柳建伟就越清晰地感受到,兰辉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就是大地震已经给北川这块土地带来了太多的悲痛,在地震之后,自己要尽最大努力防止地震之外各种因素带给人们的伤害。可以看出,兰辉工作的每一步,他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他分管安全生产。本地有煤矿、大理石矿,他经常亲自下井检查,而且是和工人同进同出,涉及安全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过问。他绝不是那种简单地应付。他还分管民政,为解决40多名震后幸存的三轮车夫的生活安置,有人计算过,这段时间里,他平均每天驱车两百公里,几乎不怎么呆在办公室里。他也由此被称为“车轮县长” 。
有了对兰辉生前工作情况各种细节扎实的积累,剧本的写作总体上可以用顺利来形容。这时,柳建伟笔下出现了一个对兰辉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人,这就是他的父亲。他给予这个角色的戏份并不多,但对于整部电影而言,这些情节将起到一个灵魂性的作用。那么,谁能演好这个角色?他在写作中就开始了思索,并逐渐有了理想的人选。
2月22日晚,在绵阳机场,看到李雪健从北京飞来的航班机舱门走出,影片出品方的代表们齐齐松了一口气。这位新当选的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到底能不能来到北川,出演一个戏份并不太重的配角,始终是他们心底的一个疑问。然而,对于李雪健本人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异常清晰的。
去年11月,在中国影协一次送戏下乡的活动中,李雪健和柳建伟偶然坐在一起。柳建伟谈起了自己正在创作的剧本,说影片中兰辉父亲兰甲正一角,希望由李雪健出演。“你写的这个人物我知道,是一个好干部。你的剧本写完后,咱们再具体联系。 ”有了李雪健这句话,柳建伟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为李雪健进行“私人订制”式的人物创造。等看过剧本,李雪健当即决定,接下这部戏!
“兰甲正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可以算是我上一辈人。他本人就是一位劳模,同时还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可以说他身上有着新旧两个时代都很珍贵的品质。有这样一个细节,当他知道要拍这部电影后,他很着急地说,不要为我的儿子再花国家的钱了。兰辉当上副县长后,他还对别的子女说,别因为自己的事情去找兰辉。从这些可以看出,兰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有土壤的。父亲的品格影响对于兰辉的成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很大。 ”“家风”也成为李雪健诠释角色的关键词。
抵达北川的第二天一早,李雪健早早来到了片场,开始了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拍摄前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是试妆。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衣服上某知名品牌的商标和兰甲正的个性不协调,就和化妆师、服装师不断沟通,最终遮住了这个商标。不多时,当他身穿一身朴素服装走出化妆室时,人们知道,他已经走进了角色。
“雪健老师,您对细节抠得这么细,但有时这种细致的结果在镜头中往往没有体现出来,即使看到了,观众也未必在意。您觉得这样细致,值得吗? ”有人问。
“细节不能脱离剧本和人物,这是规矩,自打开始学习表演,老师就这么教,绝不能因为别人看不到、不注意,自己就去忽视。 ”李雪健说,“有的观众会怀疑,世界上真的有兰辉这样的好人吗?我们演员要看到,观众的这种怀疑源于对说教的反感,所以创作一定要从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出发。细节做到位了,人物才立得住。 ”
在飞往当地的航班上,记者看到李雪健始终在不停地看剧本。为了掌握编剧、导演的思路,他还特意找来编剧文学本和两个导演台本,面前摊开三个剧本进行相互对照。很快,他对其中几场戏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得到编剧、导演的认可。
开拍前,围拢的记者们抛给李雪健最后一个问题:“雪健老师,在影视界很多人都说您很挑戏,那您选择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
对于挑戏,李雪健毫不否认。他说,我选择剧本的确有三个标准,“这就是剧本必须打动我,安排给我的角色我也合适,最后一条,就是创作需要一个好的团队。 《兰辉》这部电影就完全符合我的标准。 ”
受到李雪健认可,他称为“好的团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成员就是身兼主演、导演之一两职的刘之冰。对于兰辉这类外表刚强、内心温柔的硬汉形象,这位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并不陌生。他在《开国大典》 《黄埔军人》 《新四军》 《刘伯承元帅》等影视作品中都塑造过军人硬汉形象,但在接手这部作品前,他却有些发憷。在他看来,要把这样一个当地群众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人物变成艺术形象,是非常困难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刘之冰的答案是“硬着头皮上” 。他一遍遍地苦读剧本,一个个地拜访兰辉生前同事、亲友,一次次地把自己放置于兰辉曾面对的处境去把握他的个性。终于,他感觉到,一个如兄弟般熟悉、亲切的兰辉站在自己面前,对于成功扮演这个角色也有了底气。
记者在剧组采访时,恰逢这部电影中一场重头戏的拍摄。具体情节是当地一些群众因为被挖的祖坟未得到及时安置,用起重机、推土机、挖掘机、拖拉机把公路堵得严严实实,兰辉来此做群众工作。拍摄过程中现场观众相当配合,一言不发,到了拍摄间隙,刘之冰和另一导演温德光佝偻着身子,在起重机吊臂下说戏时,当地群众连连称像。“真的很像,就是个子比兰县长高。 ”不少和兰辉接触过的群众说。在他们眼中,通过刘之冰的表演,一种属于他们所熟悉的兰辉的真实感已经呼之欲出。
真实,同样是温德光的选择。他底气十足地说,影片所有场景都将采用实景拍摄。在他看来,这些场景都是有生命、不会开口说话的演员。只有通过真实的当地场景,才能把观众带到现场,带到兰辉生前生活、工作的真实环境中。出于尽最大努力追求真实的设想,他和刘之冰两个人,怀里揣着剧本、采访兰辉亲友时记录的笔记、一大堆关于兰辉生前事迹的新闻报道,走遍了兰辉到过的各处地方。正是在和基层群众的心手相连中,他逐渐感受到了兰辉曾经感受过的苦涩、艰难、委屈,乃至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后的喜悦与荣光——跟许多人一样,他们都非常期待那一刻——英雄,在胶片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