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哲人远行 思泽梨园——感悟丁关根同志对京剧的重大贡献(仲呈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7日10: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仲呈祥

  哲人远行,山高水长。转瞬之间,敬爱的丁关根同志离开我们已近两载。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其丰功伟绩,永垂青史,荫及千秋。这里,我作为一名在他培养教诲下成长起来的普通文艺理论工作者和京剧迷,感悟他对京剧事业的重大贡献,思绪联翩,受益匪浅。他关于继承、创新京剧艺术的一系列思想、理论与实践,是留给京剧界乃至整个文艺界的一笔闪耀着哲人光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有幸零距离地聆听丁关根同志教诲,是在2001年10月的一天。那时,我正在外地高校讲课,时任中宣部干部局局长的王丽英同志打电话给我,说部领导找我谈话。我返京后立即赶到西山八大处中宣部培训中心,见到了在那里办公的丁关根同志。他豁达睿智、平易近人,就文艺界的诸般现状,谈天说地,其中便论及京剧。他对京剧的历史与现状的熟稔,令我惊讶。譬如旦行,他从“四大名旦”说到“四小名旦”,还问我知不知道上海还有“五块玉”。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对京剧的酷爱,非同寻常;他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对京剧又绝非止于戏迷的酷爱,而是以哲人的睿智目光把京剧艺术的兴衰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实质上,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去继承、创新京剧艺术,视京剧艺术的健康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自觉,就是自觉认清京剧艺术乃是中华民族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优势和对人类艺术的独特贡献,从而自觉摆正京剧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独特重要地位;所谓自信,就是自信优秀的京剧艺术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从一个方面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通过有扬弃地继承创新,就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丰富的思想道德滋养。有一次,我向丁关根同志汇报从四川川剧艺术研究院获知的信息: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复出后首次出访东南亚路经成都,调看了阳友鹤主演的《打神告庙》和刘金龙主演的《做文章》等经典折子戏,对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和宣传部长许川说“在四川当领导不看川剧、不爱川剧就不能了解四川人民的思维方式、生存状态和文化生活”。许川同志领悟甚快,当场说要查一查四川省、地、县三级宣传部长,凡是不看川剧、不爱川剧的都不是称职的好部长。丁关根同志听后会心一笑,感慨万端道:“可见,在小平同志这样的大政治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眼里,地方戏曲是一方人民思维方式、生存状态的精神标识,应予高度重视。”实际上,丁关根同志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对京剧的高度重视、切实扶持,当然包含着他对京剧的酷爱,但绝非止于此;他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更重要的是完全超越了个人的爱好,把京剧事业当成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好夯实。这,是丁关根同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遗嘱。

  对于京剧艺术,丁关根同志不仅具有哲人远大睿智的战略目光,而且是一位精心创意、部署周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成功的战术实践家。首先,他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京剧是“角儿的艺术”的规律,扎扎实实培养人才。自1996年10月,他亲自倡导开办中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一发而不可止,连续5期,共培养京剧骨干演员179名,如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张建国、袁慧琴等一大批都成为当今京剧舞台的领军人物。2010年5月,他又亲自倡导创办了中国京剧流派艺术传承班,精心培养出66名各行当流派传承的中坚力量。对每个班级的招生选材、教师选聘、教学计划、演出汇报等,他都反复审阅,步步为营。为了提高学员的人文素养尤其是美学修养,我就奉命前往开过十来次课。为了抢救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成果和传扬中年京剧艺术家的风采,他组织实施了中国京剧“晚霞”工程和“彩霞”工程,为126名艺术家录制了代表作和经典评议的影像光盘,为培养人才提供了珍贵教材。其次,他总揽全局,通盘考虑,为人才的成长搭建演出实践平台。一是改建、增建剧场,丰富演出场次;二是与现代电视传媒结缘,推动中央电视台开设戏曲频道,创办“空中剧院”栏目,举办“青年京剧演员大奖赛”、“全国戏曲院校学生京剧电视大赛”和“全国京剧票友大赛”,既发现选拔优秀青年京剧人才,又营造良好的京剧文化鉴赏氛围,还通过电视荧屏把京剧艺术送到亿万寻常百姓家;三是高度重视京剧艺术的理论建设和评论工作,推动中国戏曲学院建立由赵景勃、张关正等资深教授组成“京剧研究所”,既为京剧界培养造就一批奇缺的理论评论人才,提升京剧界的理论素养,又为各流派活跃在舞台银屏上的领军人物量体裁衣,加工整理优秀传统剧目。这样,有不似科班、胜似科班的京剧人才培养机构研究生班、流派班,有传统的剧场演出、现代化的荧屏传播平台,有剧目建设的切实举措,还有培养和提升观众京剧文化鉴赏修养现代方式……可以说,丁关根同志以成功的实践全方位地引领我们开创出一条卓有成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京剧发展的独特道路。这,是丁关根同志留给我们繁荣发展京剧事业的最宝贵的财富。

  “政声人去后”。丁关根同志驾鹤西去,岁月流逝,愈益显现出他的思想光芒、政绩赫赫、高风亮节、人格魅力。他对繁荣发展中国京剧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必将永远润泽梨园,引领后世。记得2006年11月,中国文联换届,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丁关根同志在家中召见了我,送我“尽人事,想开些,听天命”9个字,并嘱我为京剧事业尽点微力,要我为“京剧研究所”整理传统剧目当个文学顾问。他为京剧事业的身体力行,为我辈树立了楷模。在他的强烈感召下,我遵嘱为李维康牵头整理的《谢瑶环》、为倪茂才牵头整理的《孙安动本》等优秀传统剧目,都既学习又献策。感悟至此,脑际中不禁浮现出丁关根同志多次在北戴河召集京剧理论评论界人士座谈京剧的继承与创新时长篇讲话的音容笑貌,浮现出他每年春节前与京剧界老艺术家们聚会的笑谈举止……他对京剧的深谋远虑,他对京剧现状的洞若观火,他对京剧未来的充满信心,他对京剧艺术家的真情挚爱,他对京剧艺术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示范,都永远闪耀着哲人的光芒,都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在中国特色的京剧繁荣发展的独特道路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