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以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通工人二十余年生活历程为内容的电视剧《钢的琴》日前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档播出,本剧脱胎于电影《钢的琴》 ,是电影《钢的琴》全班“幕后人员”的再度合作与创造。正因为如此,电影《钢的琴》可以说是电视剧《钢的琴》的基础与灵魂,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剧《钢的琴》与电影《钢的琴》无论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风格特征,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与差异。它们是相同主题、相似内容之干上结出的不同的艺术之花,虽然各具芬芳,但却同样沁人心脾。
电影《钢的琴》完成于2011年,影片立足于社会现实,着眼于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讲述了一群下岗工人具有传奇色彩的“土法造琴”的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下岗工人陈桂林,是被全国性的市场化转型和国企改制的时代大潮甩到了社会边缘和底层的小人物。导演用略带荒诞意味的喜剧表现手法,演绎出苦涩无奈中底层小人物的乐观、狡黠、幽默,以及他们身上的那种坚韧顽强的精神特质。他们虽然身处社会底层,面对残酷的生活困境,但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嬉笑怒骂,享受爱情,追寻理想和希望。在影片获得极大成功的背景下,主创人员以电影为内核,对人物和故事进行辐射,不断完善,创作出了电视剧版的《钢的琴》 。
与电影《钢的琴》的故事局限于三个月内不同,电视剧的故事跨度自1985年至2005年,以满身文艺细胞的陈桂林连续三年高考都名落孙山,最终接了父亲的班到钢铁厂铸造车间当了一名工人开始。增加了陈桂林的“婚前恋爱史” ,讲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陈桂林和他的工友们所经历的事业和家庭的波澜起伏。尽管意外不断,小状况迭起,但乐观向上的陈桂林们始终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该剧将大时代变革下底层个体生活真实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内涵上看,电影《钢的琴》是深邃而丰富的,而电视剧《钢的琴》则是浅显而平实的。电影《钢的琴》虽然没有特别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是却能唤起观众对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大潮中,大批工人下岗、生活艰难的集体记忆。影片在表现陈桂林与女儿间父女情深的同时,更铺陈出了一幅下岗工人的生活全景图,以及“工人阶级的阶级兄弟情谊” 。影片超越了单一的个体家庭范畴,引申为更深刻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讨。而对在中国社会转型中被时代抛到边缘的小人物在无奈和困顿中的挣扎的展现中所表现出来的亲情、温情、阶级兄弟情,可以说是对人性美好的彰显。电视剧《钢的琴》则围绕着主人公陈桂林的生活展开:从高考落榜到阴差阳错的恋爱结婚,从女儿的出生到妻子的出走,从普通工人到工会干部再到下岗……从陈桂林二十余年的生活历程折射出社会无论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真实地“把钢铁的人群、钢铁的生活表现了出来” ,把一代人“值得纪念和回忆的岁月”以及“生活中特别让人难以忘怀的东西”自然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从情节设置上看,电影是精练而集中的,电视剧则是繁杂而分散的。电影《钢的琴》紧紧围绕着“造琴”这一主线展开,影片开始小菊提出离婚,要带走女儿。女儿的一句“谁有钢琴就跟谁”的话引出陈桂林偷琴不成后造琴的想法,之后的情节虽也偶有枝蔓但还是都集中在造琴这一主要情节上。电视剧则不然,它线索众多,枝蔓庞杂,既有婚姻爱情分分合合、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又有工厂车间工人干部的热闹景象;既有家长里短吵闹斗嘴的世俗画卷,又有工人阶级的兄弟情深;既有国有企业从辉煌走向衰败的图景,又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显著痕迹。在电视剧里,有老工业基地的凄凉与冰冷,也有南方改革前沿的繁华与浮躁;有陈桂林们从青春到中年的人世沧桑,也有小元和小方们的美好明天。而作为电影主要情节的造琴,在电视剧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在电视剧已然过了多一半时才出现,且只有短短的三四集。
电影《钢的琴》最终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结局,而是用开放式的结尾为观众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电影在“钢的琴”被造出来这一主题事件完成后戛然而止,至于女儿小元到底选择了谁并没有定论。不过,就影片而言,小元到底选择父亲还是母亲似乎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影片的内涵与意义已然凸显在银幕之上了。而电视剧却要将各条线索归拢起来,为观众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故事,因而便有了小元和小方高考成功的大团圆结局,而这也与第一集陈桂林高考的三次落榜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喻示着年轻一代完成了父辈们的理想,进而迎来崭新的幸福生活。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电影《钢的琴》 ,还是电视剧《钢的琴》 ,它们都蕴涵着创作者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而这也是它们之所以能够被观众喜爱和肯定的最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