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评论 >> 正文

用心灵述说——读高深散文集《那片淡淡的白云》(范咏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4日09: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范咏戈

  《那片淡淡的白云》是回族作家高深60多年写作生涯中的一个散文精选本,分为“旅途走笔”、“走近大师”、“溪流,终要汇入海洋”等9辑,共 110多篇文章。其中,既有作家少年从军、青年蒙难的人生记录,更有历经磨难对祖国和人民不变的深情以及对文学价值和规律的不懈探寻。虽是大处落墨、世情 练达,文字却洗尽铅华,情见乎辞。

  从集子最后一辑的《童年在关东》和《小兵下江南》两篇散文读起,我获得了对作家非同一般的写作身份的认识。在《童年在关东》中,那个孩子8岁就 到牡丹江给日本人当杂役;在《小兵下江南》中,因为父亲要参加抗联,把不满11岁的孩子带到部队上当了小兵。在其后的5年里,这位小兵跟随部队参加了东北 解放战争,后随部队南下。部队行军到河南信阳,和战友在工地边说对口快板时,他被没有排净的地雷炸伤。这个小兵当了几年兵没有上过前线打过仗,总觉得是一 个军人的缺憾,“这次负伤好歹也算是流过血、挂过彩”。挂过彩的小兵和千千万万解放军一起在行军路上,从广播里听到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了”。为了赶排“十一”节目,在衡阳,作者挥笔写下了他生平第一首诗,从而和文学结下不解之缘。1956年,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青年文学创作 者会议,准备为新中国放歌。不料却在“反右”时期被不公正地打成“右派”,从东北被贬到宁夏,一待就是20多年,后来才重新焕发创作的活力。读到这些,不 免令人感叹:世事浮沉,人生易老,惟一能挽住时光、令人驻留其间的是用心灵述说的文字。这便是艺术地生活着的人和世俗地生活着的人的区别吧。

  《那片淡淡的白云》是一部充盈着沧桑的记忆和滚烫的激情的作品。作者被不公平地对待之后,却写下了许多礼赞普通劳动人民的作品,如《西海固的后 代》《摆渡大嫂》《唱“花儿”的女人》《老牧人和他的妻子》等。在《西海固的后代》中,马六十是村里年龄最大、手艺最好的泥水匠,省吃俭用积攒下十几年的 血汗钱,本来想用这些钱给上岭村盖两间教室,办一所村学,却过早离开了人世。最终,上岭村的小学盖起来了,一群戴着小白帽的孩子在马六十的坟前齐声朗读课 文,场面令人动容。在这类作品中,西海固和腾格里让作家既梦牵魂绕,又感时伤世,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甚是撩人。作家用文字回报那些在他最困难时 没有嫌弃他的回族群众的善良淳朴。这其中,不仅是那些普通劳动者,也包括那些真正的人民公仆,比如《鸣岐书记要的照片》中的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

  以作品写人品,以人品换作品正是高深可贵的秉持和良知。正因此,作家深情怀念引他走上文学之路的前辈陈企霞、重情义的“老团长”谢挺宇……我还 想到作家未收入书中的、在《文汇报》发表的散文《默然走了》。文中回忆了他和李默然65年的交情,特别为李默然1989年做了一个“三九胃泰”的广告引起 的争议正名。针对这件事,社会上的说法不一,作者披露,之所以做这个广告是因为戏剧节差钱。李默然做广告收入的20万元,17万补了中国戏剧节的开支,3 万元给了辽宁省戏剧家协会评奖,自己没拿过一分钱。这是对老友最好的回忆,也是一种独有的战友情怀。情怀,是散文的底色。散文惟有大情怀才能有大气象。 《那片淡淡的白云》用心灵述说的,“以笔尖做犁铧”耕耘的,正是一份难得的感恩生活的情怀。

  高深是一位诗人,诗该怎样写,散文该怎么写他自然都十分明白。不过我还是要提到这本散文集里那些谈艺论道的妙隽之文。《杂谈散文》便是一篇。文 章说,面对“散文热”,作者常常是“高兴而读,败兴而罢”。“有些写游记的散文,作者完全以一种‘观光客’的心态,复印景物,更有甚者简直就是一篇略有文 采的导游词。有些写品茶、饮酒、种花、养鱼一类的散文,写得既无独到的知识,又无真实的感悟,完全是一种自恋式的记载。”“观光”、“自恋”,可谓切入时 弊!作者告诫,如果散文脱离了真实情感,“终将有那么一天,读者要对其‘敬而不亲’,‘敬谢不敏’,甚至‘敬而远之’”。在《行家里手说诗》中,作者反对 对诗性和审美的冷漠。作者在怀念史学家兼文学家孙毓棠先生的文章中,特别崇尚诗人的赤子之心,认为作者自谦“半个文学家”却有整个文学家的执著和真诚,认 为真诚是文学家和史学家共同的灵魂。作者说,他敬佩鲁迅,很重要一点是,他的作品和人品是一致的,“他的言论即是他的行动”。其实这何尝不是作者为人为文 的准则。在被不公正对待的岁月中,作家九死不悔,坚持在生活中寻找大美,在文学中追求理想、光芒。越到老年,他为人民鼓与呼越坚定自觉。

  散文、随笔或针砭时弊,或因人述志,总要由一个话题入手。话题要鲜活、知性,能够钩深致远。在高深的作品中,有着一种高超的“话题艺术”。作者 以其博识多闻,随手拈来,涉笔成趣。作者从乔托为暴君画驴子谈艺术家的良知,从达·芬奇画《最后的晚餐》谈艺术家的人格修养,从提香的自画像谈大师对色彩 的妙用,从伦勃朗画《夜警》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远离流俗。在《最牛诗人王之涣》中,作者在王之涣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历史版本中的“黄沙”、“直上”的争 议中断言“黄河远上白云间”可能是诗人最后定稿,其画面、意境、句式、气魄,都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更高的视野。仅仅举出这些,就不难感受到作品厚重中的多 彩。李默然说过:“不论什么艺术都应该以几何图形为标准,要具体,要有长度、宽度,更要有深度。”《那片淡淡的白云》不正是一部有长度、有宽度、更有深度 的优秀作品吗?

  我还想特别推荐《溪流,终要汇入海洋》一文。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文中说:“其实人之衰老,主要不在于脸上的皱纹,而在于 心灵上的皱纹。”作者希望所有的人都应记住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一句话:“没有比老年人更热爱人生的了。”他说:“作为老年人的一员,我不怕有一天 汇入海洋。我渴望在这之前,不断地增强生命热度,扩大视野与兴趣范围,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像溪流突破重重围堵与阻截那样,冲出年龄的‘围城’,把单色调 的晚岁,融入万紫千红的生活大潮中去。”这是多么让人动情的生命呐喊。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