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一部瑕瑜互见的《打狗棍》——兼谈有关年代类型剧创作(张曰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4日09:4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曰凯

  长达70集的电视剧《打狗棍》以浓重的传奇色彩,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收视率可观。然而,窃以为这部电视剧瑕瑜互见。

  关于主题  剧中大部分情节、细节(镜头)叙述戴、那、二丫头三家的恩怨复仇,以及由这三家派生出来的父子父女情仇、姐弟纠葛、师徒仇杀、帮派斗争等等。中国现代史的热河,似乎无人不仇,仇必动干戈;恶人横行得意,仁者寸步难行。大善人戴天理父子以仁义待人,却处处碰壁,事事遭殃。唱戏的二丫头奔赴抗日战场,含笑死在日军的枪弹之下,可谓壮烈。然而,他临终前不是仇恨日本鬼子,而是念念不忘向戴天理复仇,遗嘱妻儿杀死戴天理。戴家的伙计白金柜,主人宽厚待他,他拜戴天理为师。可是仅仅因为戴天理不同意把女儿嫁给他,一夜间翻脸不认人,做了大汉奸,借日本人之手惨无人道地铡杀戴天理三个大杆子队的弟兄,亲手枪杀戴家老人何七姑,还要誓死仇杀师傅戴天理。如此狠毒的心肠,这个人物似乎是故意为“杀”字酿造的一个大汉奸。

  马九斤下山杀亲父戴天理,那素芝执意杀曾经的恋人戴天理,大杆子队帮派头头视戴天理为仇敌,那家大少爷、国军团长、卖国贼那图鲁终生与戴天理纠结怨仇,把杀戴天理作为告慰先父之祭品。大英雄戴天理成为众矢之的。

  为什么编织如此多层次的仇杀故事情节?电视的娱乐化,为了追求猎奇、追求矛盾冲突、追求悬念丛生,质疑遍布。一句话,为了赢得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但有一句古语“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个“度”。恰如其分,正当其时,正当其事其人,才能进入艺术境界。更重要的是,电视剧属文学艺术作品,是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文学艺术作品有三方面审美意蕴:一源于生活,二有较深的思想价值,三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是先决条件,没有生活,谈何创作?而电视剧创作往往忽视于此。上述仇杀事件给人以仅凭作者臆想、编撰、斧凿的感觉。有些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合人情事理,违背生活逻辑,不能说服观众。当下电视剧尊重生活逻辑的真实,应成为剧作家的创作目标。

  思想价值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灵魂。有人说,电视剧是娱乐产品不讲价值观,此言差矣,凡文学艺术作品必有价值观,非此即彼,没有空中楼阁,没有无病呻吟。《打狗棍》的思想价值有爱国抗日的一面,但中国人恩怨仇杀的主题价值观何在?值得探讨。

  一个时期以来,写中国近代、现代贵族豪门家族恩怨情仇的电视剧成为惯用的主题。在那个时代,这类家族的生活原型、人物原型固然有,但它绝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生活在中国大地上众多的普通百姓,他们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耕织为本、仁德传家、和谐温馨、同舟共济、自给自足的生活图景,影视中却很少见到,甚至从未见到,这不能不说是影视剧坛的阙如。

  关于人物形象  塑造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是作家的天职,一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要在古今人物画廊里立起几个人物形象。毋庸讳言,如今电视剧文学元素匮乏,市场化、娱乐化、浮浅化倾向较为严重,往往只顾编故事,揭示所谓矛盾冲突,而忽略塑造人物形象。应该说,《打狗棍》剧作者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方面是做了努力、下了功夫的。戴天理之父耿直不阿,积德行善,始终如一,形象较为突出完整。一号英雄人物戴天理,作者浓墨重彩,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坚忍不拔,奋斗一生,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但作为这部电视剧主要英雄人物,在性格刻画上仍有缺陷,不能尽如人意。人物性格多侧面、心理复杂性,是塑造人物形象必须考虑的因素。但人物的整体性格又应是统一的,人物性格的发展必须沿着人物自身性格的逻辑,而不是相反,随意而行。

  戴天理的莽撞可以理解,但他在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默和忍耐,就令人不可思议。日本间谍落合次郎潜伏大杆子队伍数年,骗得戴天理信任,窃取重要情报,待他暴露真相,戴天理在敌人面前仍执迷不悟,犹豫不决,这就给人愚昧无知的印象,与英雄形象大相径庭,减弱了英雄人物的品格。此外,那图鲁形象的突然裂变,白金柜性格的扭曲,都不能令观众信服。

  关于抗日  无论怎么说,抗日仍是《打狗棍》的重要内容。值得称道的有两集:一集是国民党军队的团长那图鲁率领一支队伍与日军展开一场殊死战斗,那图鲁有勇有谋指挥,马九斤顽强不屈冲锋,战士们宁死不降,剧情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可惜这个团长为私利,突然大转弯变成卖国贼。另一集是结尾,日本鬼子战败前欲窃取中国文物,不料在古墓里等待他们的是大英雄戴天理,一场激战,鬼子和卖国贼当场自食其果。这一巧妙的构思,观众未能料及,眼前一亮,也为这部电视剧画了精彩的句号。

  然而,作为一部展示中国人民抗日爱国壮举的电视剧,又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令观众深为遗憾。面对日军的强暴和惨无人道,剧中的抗日力量是薄弱的,大杆子队伍的口号声打不了鬼子,突然仓促的单独行动杀鬼子,没有铺垫,没有来龙去脉,因而不成戏,缺乏艺术感染力。惟一代表共产党抗日力量的高镜湖和戴若冰,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细节,匆匆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即被捕牺牲。马九斤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则有其名无其实,无声无息。表现抗日力量,不一定千军万马,在这方面,电影《一个人的战争》就有代表性。该片写了一个山民隐蔽迂回与鬼子作战的故事,情节十分感人,思想富有穿透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