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由周星驰执导的魔幻巨制《西游降魔篇》曾在内地卖出12.46亿元的超高票房。该片上周五开始登陆北美院线,开局非常惨淡。在七家影院上映三天后,仅收获票房7456美元(约4.58万元人民币)。
作为全球最具规模、潜力最大的卖场之一,中国电影票房2013年的电影总票房已达217.69亿元,雄踞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成为国际瞩目和拼抢的宝地。当无数国人在为飘红的票房佳绩欢呼时,国产电影在海外却少人问津、备受冷落,为何众多国内大热影片一到海外即“水土不服”、惨败而归?中国电影内外冰火两重天的缘由何在?近日,记者采访了众多业内专业人士,试图探寻其中的原因。
1.
现状
墙内开花墙外凋
几乎所有国内票房大卖的国产片,均在海外遭遇少人问津、惨淡收场的尴尬困局。更加堪忧的是,国产片的这种走向正呈口碑与票房的持续双下滑中。记者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持的“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调研”项目中了解到,根据最新连续三年的海外观众跟踪调查报告,从观看人数、观看意愿到质量评价,中国电影都在急剧下滑。
报告显示,2012年看过1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海外受访者约占总数的45%,到了2013年则下降到了27%。伴随而来的是观看意愿的降低,从2012年和2011年的比例分别是37%和32%,到2013年的不足18%。海外观众普遍不愿看中国电影,除文化隔膜等元素外,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准和海外口碑较差是重要原因。2013年,以类型电影评分系统总分为9分计,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给出的平均分不足5分,即使得分最高的功夫片和动作片,也只有6分。
与这些枯燥数字相对应的是国内票房榜上“笑傲江湖”的大热影片,均在海外折戟沉沙。去年大红国产片《致青春》国内获得7个亿的天价票房,而在美国仅收了不足1万美元;横扫中国影坛12.5亿票房神话的《泰囧》在美国仅收取了5.7万美元。其实,国产片海外遇冷是近年的基本常态。颇具代表性的是曾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纪录的《让子弹飞》和《画皮》,前者在中国内地获得了1.11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但在美国仅获得了6.3万美元;后者在国内获得了1.13亿美元票房收入,但在美国仅获得了5.04万美元票房收入,其内外悬殊之大,令人咋舌。
国家一级导演、电影学者车径行向本报记者透露,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连年下降,去年中国共拍摄了约635部电影,其中有45部电影获得了海外公映许可,而它们的总票房收入仅为1730万美元。这个数字很残酷,就是说海外销售的45部国产影片,总收入还抵不上《钢铁侠3》和《环太平洋》两部美国片在中国一地的票房高。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从收入到口碑海外市场都极为低下,中国电影基本现状是本土自娱自乐的“硬做狂欢”。
2.
把脉
拒绝国产电影“地沟油”
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辉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曾有过与国际接轨的繁荣迹象。在成为世界最大卖场之一的当下,中国电影却在海外失去了基本认同,其中的症结在哪里呢?
电影编剧、影视制作人孙海帆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下的中国电影处于空前浮躁阶段,其繁荣的虚假性首先体现在原创力的低下--电影人急功近利,不愿在原创上下功夫,到处是“模仿”、“借鉴”、“致敬”,甚至完全抄袭外国电影故事,此情况比比皆是,要不就是炒现成饭,搞翻拍,还有就是对传统故事胡乱改编,这种质量的电影怎么能在海外市场受追捧?另外,中国电影的辨识度差,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形象辨识系统,根本没有国家应有的整体电影形象。纵观世界电影,欧洲、美洲,甚至亚洲的日本、韩国、伊朗和印度,都有自己的鲜明国家形象,观众一望便知?即使是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也正在形成自己的电影特征,唯独中国电影貌似百花齐放,实则各自为政,杂乱无章,没有自己的整体形象可言。
车径行导演表示,电影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除了娱乐功能外,电影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愉悦、共鸣、激励和释怀,精神的健康如同身体的健康一样重要。当下的中国电影是被票房所绑架,如此情势下,电影丢失了魂魄。随处可见的是表面香辣实则有害地沟油电影,它们极大毒害和侵蚀观众,当逐利和原创疲软成为中国电影的顽症时,要想获得海外的认同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想真正走进国际,需要从每个电影人做起——拒绝地沟油电影。
谈到制约中国电影的发展,很多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体制弊端。好莱坞资深华裔电影人杨燕子提醒说,不能让审查问题成为电影低质的借口。她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管得更严,但当时出产了很多高质量影片。那时的审查问题,并没有成为生产好电影的障碍。中国没有分级制度,需要让影片符合各种年龄层次的人,这可能是制约繁荣的原因之一。但从我观察看,绝大多数题材在中国都是没有问题的。很多国家现在或过去也有审查问题,比如伊朗,但是也能出非常好的片子。
孙海帆坦称,中国有着世界上最活跃的市场,却同样有着最不科学的电影审查制度,这也是阻碍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因为有大量雷区,使中国电影类型单一、题材重复、远离现实,同时又缺乏想象。步入全面市场化的时代,中国电影本体论已变得无关紧要,那些电视节目、或是电视剧水准的电影在国内可以有很高票房,到了海外人家就不买账。同时,中国电影总体上叙事手法陈旧、观念和语境过时,和国际电影市场接轨程度差,这一切必然使中国电影很难占有国际市场。
除了观念和电影生态的问题,杨燕子还认为,缺乏优秀制片人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症结之一。她说,制片人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把所有的好资源利用上,这样才能把电影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由于种种限制,中国现在很难出现新的优秀导演,总是那些旧面孔。中国电影真想走出去,必须有大量好的制片人,熟悉中外,知道如何表达,把中国的方方面面通过引人的题材和方式呈现出来。
3.
瞻望
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
正如电影是融合了多种形态的综合艺术,电影的繁荣与兴旺也是极为复杂的工程,对于既没有电影法又没有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而言,其艰难更是可想而知。
立足现实,把握当下,如何让中国电影走出本土,从自娱自乐走向国际同欢?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奥斯卡评委会主席霍克·考奇在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他认为一部电影要想在世界任何国家都受到欢迎,其内容和传达的思想必须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基础上,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它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中国,也可以发生在非洲、南美或美国,观众能在电影人物身上发现自己。霍克·考奇坦承,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要想在海外市场取得好的票房成绩都非常难。喜剧尤其如此,他以《泰囧》的票房遭遇为例,这样的中国喜剧跟美国观众对幽默的理解不同,无法找到共同的兴奋点。
中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也以《泰囧》举例说,此片在类型上就是把美国滑稽戏平移到了中国,在国人眼里可能耳目一新,但美国人看来就太小儿科了,就是《宿醉》的翻版,《泰囧》定位只能是本土化。不只是《泰囧》,包括它的前作,以及在国内收获了巨大票房的《疯狂的石头》、《北京遇上西雅图》、《毒战》等影片实际都有突出的美国或英国类型片影子,在国人看来风格多样,到了国外就捉襟见肘,这种缺少原创性的电影走出国门,必然遭遇滑铁卢。
车径行导演强调,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中国电影人应转变创作观念。中国电影突出的问题是不能在叙述中传递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太多的伪电影人在利益驱动下,拍出些不伦不类的地沟油片,对电影和观众都是一种伤害和亵渎。
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主讲《中国电影与中国政治》的中国问题专家罗森·斯坦利分析,中国电影一般只在中国成功,这是电影人的眼光局限,因为没有涉及共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这样的电影出门就会“见光死”。在他看来,除了中国的功夫片有着特别引人之处,大量的美国人还是对表现中国现实有兴趣,想看到中国社会现实的电影,很遗憾这类中国片太少了。斯坦利说,中国人可能认为《泰囧》轻松搞笑,美国人却觉得陈旧不堪,好莱坞有太多这种模式,手法上比中国电影更纯熟、更有趣,还没有语言障碍。斯坦利称,他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是《活着》、《芙蓉镇》、《早春二月》、《林家铺子》、《霸王别姬》,这些电影都非常写实,他们表达的情感和审美趣味是人类共同的。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向记者表示,中国电影要想真正为国际认可,需要有国际化视角、中国式表达。具体到创作上,应当认识、记录和干预生活,以社会学家的认识,历史学家的眼光,热情干预生活,努力将电影打造成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了解中国社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