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五千年与一百年的辩证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召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2日17: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涛

  中国的文明史有五千多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不足一百年。我们首先要处理好五千年和一百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我们就没有理由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自信。

  五千年与一百年的辩证

  ——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召政

  记者:您认为在新时代我们该怎样重新认识和挖掘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熊召政:首先,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其理解清楚,有助于理解传统文化。这一提法里有两个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我们不是中国特色封建主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文明史有五千多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不足一百年。我们首先要处理好五千年和一百年的关系。中国这一百年是在继承五千年基础上的发展、创新,而不是抛弃、背离五千年。五千年文化肯定有精华也有糟粕,但精华大于糟粕;一百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经验也有教训,而且我们的经验总是伴随着教训而产生的。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就理解到中国一百年发展的强大后盾和依托是五千年,五千年整个发力的地方就在这一百年。了解了这个关系,我们就没有理由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自信。

  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对于五千年的否定大于肯定,在文化问题上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直到这几年才醒悟过来。我们在泼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也泼掉了。因此重新梳理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时候,中国人没有理由没有底气。美国文化不到三百年,今天它是强势文化,可是在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强势又何止三百年。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输出了多少商品,也不在于GDP高低,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指标,重要在于输出了多少文化,尤其是能否向世界输出价值观。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比如忠孝和仁义礼智信等,至今还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大中华文化圈的人们所接受,这就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其影响力远远超过我们当下的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建立文化自信,思考怎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由内圣开出外王,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圣,开出今天对外改革开放的外王。

  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文化,一千多年前,我们吸收印度佛教文化,改造成适合国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强有力的支柱。如果说儒释道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现在又有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当前,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统领下,融进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四种文化一起在中国发力,必然会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今天我们输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时会遭到一些外国人的抵制,但最终当它不被抵制而被意识到其美好时,中国就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了。

  记者:这几年人们逐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自信,但我有个疑虑,这种自信是真正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了解基础上的自信,还是因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盲目自信?

  熊召政:大概兼而有之,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孔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发展必然如此。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一半是野兽,一半是神仙。野兽是生物的本能,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人在为本能而生存时,首先要解决穿衣吃饭问题,这个问题一解决,人就想当神仙了。这就是马克思的观点。神仙要讲究优雅、仪礼、风范,这些是历史的规律。现在中国的仓廪实了,及时知礼节,这就是一个民族能够承续发展的原因。我们永远不会只当经济的巨人文化的侏儒。

  记者:今天该如何看待五四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五四文化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但也有矫枉过正的问题,您怎么看?

  熊召政:矫枉必须过正。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新兴的西方强势文化时,发觉自己不堪一击,在当时博弈中,中国传统文化顷刻间变成弱势。这时激进的文化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不灵了,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到最后柏杨说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一无是处。这种声音在20世纪的中国一直是文化批判的主线。我们顺着矫枉过正的惯性一直走到21世纪。但21世纪初,中国的文化意识逐渐觉醒,重新开始校正。一百年对于个体生命是漫长的,但是对于文化体来讲只是一瞬间。所以,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就不会知道失去了什么,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前进是个教训,也是经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