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画家的眼睛 市民的生活(董大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2日09:4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董大中

  李燕蓉的小说集《那与那之间》是《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2年卷》中的一部作品,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读第一篇《百分之三灰度》开头,我就感到有些——用上世纪20年代高长虹应鲁迅之约为许钦文第一本小说集所作《小引》中的话——惊异,因为它跟过去所读小说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跟过去多年主宰着中国文学审美阅读主流倾向的工农兵文学比较,差别太大了。那些文学大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它的人物面貌不一定清晰,但基本情况,作者都有交代,使读者在进入阅读之初不至于感到迷惑或突兀。某地方有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性格如何,年纪多大,他现在要去干什么,等等,已成了一众作家的开篇公式;赵树理就向人说过,他之所以这样开篇,是为了读者在进入故事之前,先有个概括的了解,不至于使人摸不着壶把。这篇小说却不一样。先说“女人脸上挂着匪夷所思模糊不清的微笑”,又说小奈很难记住眼前这个女人的长相,再由作者发表议论:“这真是让人无比沮丧的一件事情……”其他篇大体相同。因为是从中间截取一段,进入小说后,常常不知道作者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只有在读完全篇之后,才豁然一亮,有“原来如此”的感觉。作者摈弃“全知者”立场,只写眼下。有人把故事当作小说的主干,胡适是红学大家,但他对《红楼梦》的总体评价并不高,原因就在他认为《红楼梦》没有故事,只写生活状态。李燕蓉正是把描写重点放在生活情状上。过去人们总说短篇小说是生活的横断面,茅盾更是这个说法的积极主张者,也可能是这个说法的发明者。李燕蓉的小说却更像生活的纵剖面,它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只写这个片段,前边是什么样子,作者很少交代;偶有“前天”如何、“往常”怎样一类补叙性质的描写,但都跟眼前发生的事情有关,绝少撇开故事单纯介绍人物。

  作者这种写法,跟画家的取材方法相仿。画家的取材,空间因素极其重要,画家所表现的内容也无不具有空间因素,跟音乐表现时间因素不同。我从本书的序文得知,作者在大学学的是绘画,学画的经历对作者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明显可见。最主要的影响,是她观察生活的方法。我对作者了解不多,从小说的描写看,她似乎不是学国画的,而是学西洋画法,又主要是油画。她十分注重线条和色彩,以及明暗对比等等。小说中写阳光非常多,有各种各样的阳光,比如:“窗外的阳光好得有些让人讨厌”,“窗户外面被铅灰色涂得满满的,太阳像谁点了根蜡烛似的,看着凉凉的没有一丝热度”,“阳光把她的身体拉成了一条黑色的直线”,“红纸用墨汁写的字在阳光下烁烁发光”,“外面的太阳白得像漂过的墙一样”,“她的皮肤在阳光下有些晦暗”,“有阳光才能折射出细小的突起”,总计有几十处。另一个写得很多的是人的五官。凡写到人的肖像,都写五官。“五官在强烈的阳光下变得像洗过多次的衬衣”,“鼻子在逆光下很有一些吸引力”,“五官像有人用刀仔细雕刻过一样”,“他的五官、身体全都模糊不清”,“五官各有特色,都极力想往外突出”等等。再从小说的题目看,全书共12篇,就有四个题目跟色彩有关,它们是《百分之三灰度》《飘红》《青黄》《深白或浅色》。另有一篇《对面镜子里的床》令人想到色彩和线条。注重色彩和线条,正是油画家的特异之处。

  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生活也不会相同。在油画家之中,作者似乎特别钟情印象派。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塞尚、凡·高、高更等人,其特点是用强烈的色块和线条表现主观印象,所画的人物和景物常常有扭曲的现象。我说作者钟情印象派,不仅因为最后一篇写画家生活的《绽放》所写的两个人物——她们是学油画的同学,现在在开画廊,而且有的小说的描写令人想到那些画家。我指的是开头几篇,特别是第二篇《大声朗读》。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疯人院。这个医院的领导、大夫也像疯子,思维不正常,开征文比赛颁奖大会,蔡大夫竟然说出“快吃,送你们上路”的话,让那些病人以为不久将死去,以致发生了骚乱。我读到最后时候,脑子里马上出现了蒙克的著名油画《呐喊》,也有译为《尖叫》的。蒙克是挪威大画家,他受高更等后期印象派画家影响很深,《呐喊》是他有名的作品,其主旨是“表现突然的刺激怎样改变了我们的一切感觉印象”,有说其原型即画家自己。画面前边是一个人物正在叫喊,背后有橙红、大红、蓝色等几个色块。那个人物活像一个骷髅,叫喊时却又捂住自己的两只耳朵,就像中国成语里的“掩耳盗铃”,这是他感到害怕的表现。李燕蓉爱写人物的五官,《呐喊》里那个尖叫的人物正有着奇特的五官,远看,两只鼻孔和一只眼睛都像是个圆点。

  这本集子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把描写对象集中在市民身上。小说中的人物几乎全部生活在城市——是个小城市,但却具有城市的全部特点。人物活动的场合,除了室内以外,就是商店、街道、电影院、公园这类城市的典型之物。《飘红》是写炒股的,活动场地是一个院子,令人想到农村一家一户的院子,但这里的院子不在农村,而在城市。保留院落,正是小城市的特点。作者再三强调,她描写的是小城市人的生活。你在这里看不到农民的生活,也看不到农民的意识、农民的心态。《旧事征兆》也许是一个例外,那里写到了院子,写到了“村”,写到了“秋收”。但那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来左福家摸麻将从来都是一群一伙地来,玩的玩,起哄的起哄,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叫打麻将。习惯了这样局面……”这哪有农村气氛?原来这个村子建在矿井之上,多年来挖煤,把地下掏空了,许多房子下陷,人都搬走了。茂老汉家出殡,就像给这个村子吹了闭幕的哨子声。

  从人物的职业和身份说,更跟农民没有关系。多数是普通的“白领”,即工薪族,靠工资生活,那也是他们最基本的人生追求。有了工作,就有了一切,连谈情说爱也有了保障。老一辈人想着年轻人能找个好的职业,有了饭碗的人想着如何勤勉工作,努力上进。小说中没有大官,也没有大的富豪,最大的官可能就是医院院长、某某科长,都是很平庸的,也就是芸芸众生。这是真正的市民。平凡的人,却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青黄》里的苏媛是个大龄未婚女,她的母亲和作为同学的“我”都为他着急,她本人先不着急,后来也着急了起来。跟柳奇星谈恋爱,充满戏剧性,眼看失败,最后却圆满收场。《对面镜子里的床》用第一人称,写一个普通工薪族生活中的苦闷和无所适从。另一个人物是段敏。有些描写可能我没有读懂,这两人是不是有点同性恋的味道?《深白或浅色》写医院里的一个小科长被检察机关找去谈话的过程,由于他的诚实,说了实话,在他被放出来的同时,市里的报纸上爆出一条大新闻,成了一出喜剧。

  跟提出市民社会概念一样,同样应该提出市民文学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曾经有过工农兵文学,那个造成文学轰动的时代。那个时代刚刚过去,但在人们的思想上、意念上却显得遥远、淡漠。农民的市民化,是近20年农村最大的变化。市民,就是人民,它构成人民的绝大多数。大概两年前我读过山西几位青年作家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就曾想到市民文学这个概念,当时考虑再三,没有提出,而是用写下层人生活做了代替。我在一篇文章中说到公民社会,那是从另一个角度着眼的,意在指出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李燕蓉笔下的市民,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带有全景扫描的特点。我读这本集子,由于她反复写了“小城市”如何,同时它在把市民作为小说主角这点上有更多的典型性,在表现市民生活上有更多的丰富性,在揭示市民心态上有一定的深刻性,具有了市民文学基本的特征。燕蓉显然是有意识地写市民生活的,这本小说集可称为市民文学的一部宣言书。

  在这个集子里,作者让我们看到两副笔墨。一副是着重写过程的,一副是写情景、情境的,各有其妙。

  大体上说,开头几篇和最后几篇以写情景、情境为主。在这些篇章里,作者用的是西方印象派画家的眼睛,或者说,是用多棱镜看待人生的。思维也受了那些画家的影响,有跳跃,有迂回,有些地方用了意识流。前边说到,在印象派的画作里,人物和景物常常有被扭曲的现象,这在这几篇小说里就可以看到。像“镜子里的人脸白得发青,眼睛像两个死水潭一样翻不起一点儿水花……”“诊室外面的阳光很响亮,它攀过窗子扫在段敏脸上,一层淡淡的绒毛像扑了一层金粉一样。嘴角深深地陷在脸颊里,他打呵欠的时候,露出了粉红色的舌头”,都带有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书名《那与那之间》,把车祸跟行为艺术联系起来,想法怪异、奇特,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了,是人物的自我解嘲还是行为者的预先设计?一个偶然事件,使许多人改变了形象,改变了命运。这篇小说是写画家生活的,自然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体会。“绘画作为一种影像艺术是要去说明表现意义,还是应该把这些意义和语境从客观的周围全部剥除干净”,是人物之间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读这本集子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那天的会议上,刘传闻所作总结性的发言”既表现了这篇小说的思想深度,也表现了这类小说的美学意义。

  另有几篇以写事物的过程为主。在这些小说里,作者改用了中国连环画画家的眼睛,注重事实的完整和细节的真实。当然,仍是截取事实的一个剖面,但其现实主义手法占了主流。作者写事件的过程轻松,流利,有些有很精彩的比喻,特别是在《蔓延》《青黄》等作品里。像“小奈像被绑在一个发电机上一样,被迫跟着振动不已”,“一些不悦的情绪像水一样漫了抄出来”,“脑子就和齿轮一样飞快地转着,简直都能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了。”同是写时间,有多种比喻,“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像一杯有限的水一样,这个人喝了,那个人就没了”,“我的时间变得像十字绣上的图案,一格一格的,预先都摆好了”,它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活跃和联想的丰富。

  作者有学习油画的经历,多年来又在文学创作上进行探索,其所取得的成就是两种宝贵艺术共同结出的果实。两相比较,我以为前一种写法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也更能表现出作者的特长来。作者如果能够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说不定会创作出有特色的文学品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