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作品 >> 艺苑 >> 正文

心象如水 正道寓之

——张译丹画展开幕暨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0日11: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山居秋明(国画)  68×68厘米  2010年山居秋明(国画) 68×68厘米 2010年
朔雪寒山图(国画)  66×98厘米  2013年朔雪寒山图(国画) 66×98厘米 2013年
心·影(国画)  58×103厘米  2012年心·影(国画) 58×103厘米 2012年
了然(国画)  120×64厘米  2013年了然(国画) 120×64厘米 2013年
寂寥(国画)  80×56厘米  2013年寂寥(国画) 80×56厘米 2013年
 心谣(国画)  131×67厘米   2013年 心谣(国画) 131×67厘米 2013年
 游(国画)  90× 142.5厘米  2009年 游(国画) 90× 142.5厘米 2009年
张译丹,原名张冬卉,曾用名张馨之、张熙恩。堂号:境心斋。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美术学博士、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国家美术》学术主持。  张译丹,原名张冬卉,曾用名张馨之、张熙恩。堂号:境心斋。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美术学博士、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国家美术》学术主持。

  张译丹师从著名山水画家龙瑞和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唐勇力。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有多幅作品被收藏。

  她是国家艺科课题“1978—2008中国画之当代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代表文章有《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与造境》、《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缘起与历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构形观念及方式的虚幻性特征》等;其著作有《中国民间美术丛书·民间服饰(下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参与撰写了《中国绘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2009年出版专著《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等。工笔画作品《逝》获2008年“造型艺术新人展”新人佳作奖;工笔画作品《惑》(合作)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翔》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品《翔·云》获2012年全国造型艺术展银奖。

  2013年11月9日, 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研究员画家张译丹的“心象如水”主题画展在北京恭王府顺利开幕。来自中国文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艺术家和理论专家左中一、冯远、刘大为、吴长江、龙瑞、杨晓阳、冯双白、韩永进、马文辉、卢禹舜、张晓凌、曾来德、唐勇力、孙旭光、卢晓波、刘赦、曹意强、陈绶祥、郑工、尚辉、纪连彬、梅墨生、孔紫、王镛、赵力忠、张晨、陈池瑜、朱其、陈明等参加了开幕式和研讨会。

  这次画展的作品分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和写意山水三个门类,充分代表了张译丹在这三类作品创作上的硕果。张译丹善于对生活细节进行观察和捕捉,对大都市人群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观察,创作出了一系列以都市为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在山水画方面,她潜心研究八大山人,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传统中加以大胆延伸,以笔墨带动章法,以色彩孕育创新,以格调构建画面,以秀润呈现传统,这些独辟蹊径的创作方式获得了业界前辈们的肯定与赞赏。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说,张译丹的山水画深得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神,又有理论的学养,眼界比较高,她从八大山人和黄宾虹的笔法、墨法逐渐推进,进入中国山水画的堂奥。而她的工笔山水画在形态上更偏于细腻、典雅,具有传统绘画的蕴藉。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也对张译丹的画展做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的画展广涉工笔人物、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在这几个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她对多门类艺术形式的敏感,为她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创作道路。”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认为,张译丹的作品首先思想观念很深刻,同时技术性问题解决得很好,技术能够和内容、形式得到高度统一,她的作品有真情实感,不愧是时代的歌者。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认为,张译丹的作品有女性特有的感觉和眼光,画面很有修养,很空灵、很松动、很干净,笔墨很准确,非常有意味。刘大为说,张译丹继承了优秀的中国传统,她的工笔画能够表现时代精神,表现当代青年的时代面貌;她的写意山水能够领悟传统山水的笔墨精神,有书卷气。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唐勇力说,张译丹的绘画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有想象力,她能够把现实生活和人的本性、人在现实中的生活状态和人的意识结合起来。二是她的画面控制和对绘画整体气息的把握能力很强。从她的画面构成上、色彩上、线条的勾勒和染法上,体现了她对工笔画的认识和高品位的格调。三是她的造型能力很好。她能够把她所需要的在画面上体现出来,把线、形和神结合起来,她对造型的认识、造型的关系把握得很到位。山东文联主席潘鲁生认为,在这样嘈杂的社会背景中,张译丹能静心地创作,关注社会化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能够关注现实社会,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而且把古今融会贯通,非常不容易。

  这次举办北京“心象如水”主题画展,用张译丹自己的话说,“是给领导、老师、同事和家人提交的一份答卷,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和交代”;从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到“都市心象”系列作品的应运而生,张译丹一直在探索中寻求艺术的本真,她说:“这是一个心灵上沉淀的过程,研究八大山水画更多的是思考,现在是把这个思考付诸到实践。”

  张译丹“心象如水”主题画展在恭王府开展之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当下物欲横流、生活节奏疾速的大都市里生活的人群,心中都充满了浮华与焦虑,需要更多像张译丹这样关注人们内心世界的艺术家。张译丹的艺术创作不仅给都市人群带来艺术的享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当代的机会。

  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我觉得张译丹的作品能够深入地研究、学习、继承传统,而且工笔重彩和写意画能够接通,互为补充,作为一位女艺术家,这点是非常不易的。工笔重彩是我国的优秀传统,隋唐曾有过一个辉煌的时期,很多艺术家对工笔重彩这一优秀传统都进行过认真地学习、研究。张译丹不但继承了这一传统,她的工笔画还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用这样古老的画种表现当代青年的时代风貌。她有很多作品非常突出,她的写意山水能够领悟传统山水的笔墨精神,有书卷气,把传统的笔墨精神表现在她的画幅中,把写意、工笔结合起来,作为年轻艺术家,这是非常难得的。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画画除了与人生阅历有关外,还和综合修养有关,译丹综合修养很高,是个很聪慧有感悟的女孩。这次在恭王府办展览,一是她的本行山水画,她还画了一些人物画,她有这方面的功底。山水画方面,我觉得她路子很正,她的画取法八大山人,也取法黄宾虹,气息很中正,得中国山水画的要义。她的山水画深得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神,因为她还从事理论工作。她的博士论文是八大山人的个案研究,并且还得了论文奖。她有这方面的学养,眼界是比较高的,路子很正——以八大山人和黄宾虹作为她的背景范式,从笔法、墨法逐渐推进,逐渐进入中国山水画的堂奥。她还作了一些工笔画,工笔山水比较符合她的气质,娴静、安静,工笔山水画在形态上更偏于纤细、细腻、典雅,但是作品里面不乏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我敢说这条路是可以走出来的。从现在的作品来看,不论是她的笔墨语言,还是造型能力,都富于个性,同时也有她的追求,祝愿她在今后的绘画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张译丹是一位修为全面、非常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她的研究和实践是齐头并进的。这次展览,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都有相当的质量。在这个年轻人争先恐后办展览、出奇招的时代,张译丹能够静下心来,朝一个相反的方向走,在于她有一个特质,这个特质源于她的敏感,也源于她方方面面的修养。这次的画展涉及工笔人物、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她在这几个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她对多门类艺术形式的敏感,为她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创作道路;而她温厚、冷静的创作心态和丰厚的理论积淀,也造就了其作品的清雅、细致风格和意味隽永的品质。我期待张译丹取得更大的成就。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我感觉张译丹的画比较全面。首先思想观念很深刻,也很新颖,同时技术性问题解决得很好,她有精神层面的指导和高度,使得技术性问题能够和内容、形式得到高度统一,达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她的作品表现身边的人和事,很具个人的感受,一些内容表现得也比较到位,而且很工整、很细致,表达心境也很细腻;作品当中表达出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就更加突出和明显。同时,设计非常缜密,使得画面内容和形式形成高度统一和完整。从思想观念的指导、精神层面的把握到技术层面的提高,达到了精神状态的自由畅想,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另外,她的作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是对心灵的一种挖掘。因为很多都是现实题材,作为女画家非常细致、耐心、妥帖地把握生活,所以有真情实感,发自内心,没有无病呻吟之感。译丹也是位学者型的画家,文化根基很好,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理解和认识非常深刻,在作品中有很多体现。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我觉得译丹的作品有女性特有的感觉和眼光,画面很有修养,很空灵,很松动,很干净,笔墨很准确,非常有意味。人物、山水都很好,写意、工笔都有,这样的画不张扬,很内敛,很内秀,看了心里很舒服。笔墨是实实在在的,一点也不飙。她的修养在这里,有名师指点,有龙瑞院长带,有八大山人、黄宾虹作为她的背景,我觉得这样发展下去,没有问题。

  潘鲁生(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译丹作为一个女画家,她能够用心去作画,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嘈杂的时代,能静心地创作,关注社会化发展的每一个细节,难能可贵!看她的人物,能感受到她对女性、儿童,对社会很多细节的观察;看她的山水画,别具一格。因为她的博士论文写八大,她把关注现实社会、研究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这些东西融会贯通,非常不容易。

  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院长)

  张译丹的作品有几个特点:一是非常有想象力,就是说她能够把现实生活和人的本性、人在现实中的生活状态和人的意识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带有幻象的、超时空的创作构思和立意,想象力和创作力很强。二是她的画面控制和对绘画整体气息的把握很好,绘画的品位比较高。绘画最重要的就是品位要高。画的品位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意识。那么,从译丹的画面构成上、色彩上、线条的勾勒和染法上,体现了她对工笔画的认识和高品位的格调。三是造型能力很好,她能够把她所需要的在画面上体现出来,把线、形和神结合起来,她把自己对造型的认识和造型的关系把握得很到位,说明作为一个人物画家,她的造型能力和对造型的认识在当今画家当中是比较突出的、比较扎实的。这是我对她的绘画的认识。我作为她的导师,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欣慰!另外,作为一个工笔画家,她能够涉足写意画,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工笔人物在描绘过程中是靠染绘,染绘是可以把控的,而写意的笔法是不完全可以把控的,所以说她通过临摹古代的山水画和自己创作的山水画,用笔、用水、用干湿浓淡的笔法,使她能够对中国古代山水的精神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我想这是她不同于其他年轻工笔画家的特点。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以我对张译丹的了解,她的视野很开阔,她的广度、范围非常大。从她以前的作品可以看到她的水墨山水很有传统的意味,画得非常好。我以前看她早期的东西,就觉得如果她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会成为一个对传统转换把握得非常出色的画家,也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但是没想到近一两年或者近几年来,她的艺术面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进入了工笔画,而且工笔画已经开始具有自己的面貌。她的工笔画既有人物,现在又进入山水,我个人感觉她的这种转换得益于她在艺术创作领域的视野非常开阔,我想她对不同方面的关注,对她的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很大,这些都会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中国传统画论讲“中得心源”,除自然性语言外,心也是语言,“两言”能够会合到一块,恰当地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这是需要经过一番磨合、糅合之后,才能反映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译丹的作品,它就是一种心源、心象的体现,但是它没有离开外在的自然。此外,译丹的作品告诉我们,工笔画完全可以进入当代,而且还可以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陈绶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当代新文人画派创建人)

  中国画在上一个世纪就是被改造、甚至被妥协的对象了。那时,我打算研究西方的现代艺术。1980年左右,我觉得我有义务把西方的现代艺术介绍进来,我们不能学习西方要抛弃的东西。但是后来,由于时代的变化,大量的外文典籍涌进来了。我把曾经翻译的一段俄语文章给老师看,最后发现原来是从中国典籍中翻译过去的,这给了我当头一棒!于是,我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好好地把中国的精神仔细认识一下。经过这么多年,我发现年轻人比我了解的都多,他们对当代中国的理解,比我要深厚得多,比我要广泛得多,比我要崭新得多,我觉得今天看张译丹的画,很明显就有这个感受。她从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学习了很多宝贵的、而且可以说永远有用的一些基本规律,尤其是基本的文化精神。所以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可以直接进入到中国文化非常精髓的所在,而且把西方的东西也翻译得恰到好处,非常可喜!实际上,自古以来,对于外来文化,中国画家进行了广泛的转换和应用,这也是我们当代中国画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在张译丹的身上,我觉得也有体现。她对中国画画面的处理,选择了接近于西方的构成方式,她把很多东西处理成既像中国的平面,又在画面上进行一种深远的处理。看起来像是平面,但是实际上在学习西方的现代意识。我觉得她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重视。这种画才是真正的学习当代各国的先进科技、思想,同时又有对于中华民族绘画的反思,对绘画经典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真的理解以后,拿出来的相融合的画,我觉得这是一条非常好的、非常宝贵的创作道路。

  曹意强(中国美院人文学院院长)

  张译丹的绘画让我有了一点感触,也是鉴于中国画坛现状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至少从元代以后,它慢慢衍生出了一个“文人画”,那就是业余画家的传统。这个传统当然非常的伟大,但是这个传统中所传达的一些艺术上的东西,其实应该跟我们今天这些画家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我就想起康有为当年流亡意大利、流亡欧洲十一国的时候,他看到欧洲的绘画、特别是看到拉斐尔的绘画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他便提出“中国绘画正值失败之际,应当改革”。其实,我们现在对他的理解是有偏颇的。他当时提出这个口号非常简单,他认为文人画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些方面,贬低了职业画家所要求的技能以及表现方面的能力,所以他提出要中西融合、要向郎世宁学习。我想康有为的艺术品位不会那么低,他为什么把郎世宁提出来作为一个典范?其实这背后有深层的含义。康有为知道,郎世宁的老师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画家,欧洲透视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画得非常好。其实,康有为在说这个话的时候,还说了中国的唐宋绘画就达到了西方的文艺复兴绘画水平,而且,如果中国绘画按照唐宋画传统发展下去,那就会不得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今天对他是有误解的。不管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都必须有具体的题材要求、技能要求以及表现方法的要求。西方绘画有一个很明确的提法,就是不管你作为风景画家也好、作为山水画家也好,你首先要把人物画好,因为人物是小宇宙。我们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其实也强调“天人合一”,他们把自然看成是大宇宙,人看成是小宇宙,所以也要做到“天人合一”。但无论怎样,你首先必须把人画好,因为人不仅是比例造型难度最大、最重要的,人不仅是人体、不仅是艺术的题材,更是艺术的形式,这是西方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我们按照康有为的推理反观过去,再看中国唐宋绘画的时候,哪怕就看一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他的人物、他的山水都画得非常好。所以我现在想,如果从艺术本身考虑,是不是我们应该对画家提出符合职业画家的技能要求?我觉得张译丹正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她的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写意山水这种组合的探索,说明她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我觉得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不管是人物也好、山水也好,应该进一步重视。我觉得,以往这方面是太忽略了,目前中国画画坛出现的以粗野冒充大气的做法太多了!但是看了译丹的绘画以后,我觉得她在这三个方面同时探索,是一个职业画家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她的探索非常有成效。比如,在人物上,她探索人物的现代心理,因为人物画要求造型准确,确实有难度,确实要比一般的画要高得多,但张译丹把握得很好。那么将来,从人物绘画再往后发展,不管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就会容易得多。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张译丹的创作,从写意山水,到小青绿的山水,再到工笔人物,实际上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轨迹。水墨山水借鉴传统的因素比较明显,小青绿山水和我们传统的小青绿山水又有区别,有很多传统的结构和现代构成的因素在里面。她的工笔人物现代感更强,尤其是有很多超现实的、梦幻的、想象的东西,她把人物、动物都处理成半透明的,空间也是用屏风之类的,既把空间隔开,同时又可以透视更深远的空间。她的创作从传统向现代演变,同时又不断地复归传统。

  我记得有个法国当代学者讲过,“艺术永远不可能现代,艺术永恒地回归本原”。从张译丹的作品,我也可以看出一个反向的轨迹,就是她的理论基础。她的博士论文是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我觉得这个是她创作的本原,也就是说,她的创作又回溯到中国传统艺术最深刻、最宝贵的、最有现代价值的写意精神里了。所以她的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她个人心象的表现,是抒发自己的心象,已经进入了现代心理学的层面。这反映的正是张译丹这一代画家们对当代生活、当代人生、当代宇宙、当代艺术的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所以我想她的创作正是在不断地走向现代又回归传统的反复拉力中产生出的一些独特思考和独特形式。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看了张译丹的绘画,我对她的青绿山水、工笔人物特别感兴趣。因为现在画水墨的太多了,特别是水墨山水,很难看得出有很多的新意。但是青绿山水这一块,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康有为认为中国画应该上溯晋唐,他是想恢复到晋唐的风格,然后认为宋代的画是全世界第一,后来元、明、清用水墨画和简笔画把中国画弄得衰落下去了,这是他的主要观点。康有为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是1917年,到现在已经接近100年了,回过头来看,还是水墨画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水墨画的惯性、势力太强大了,就形成了那种定势思维,水墨才能出大师。

  青绿山水很不好画,但这次看了译丹的作品以后,我非常受鼓舞。她借鉴了唐宋山水画的形式,和现代的构成、结构结合起来,所以她画的青绿山水既有一定的古韵,又有很强的现代精神,这是她对山水画的贡献。给译丹提一个建议,就是抓住青绿山水这一块,把这一块搞好,搞好以后有一个很大的贡献。

  第二点,她的水墨画比较灵动,画得比较空灵,而且笔墨比较好,有她自身的特点,有特别浓厚的人文气质。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今天工笔人物画的写实性发展,善于把空间的描绘纳入画面,这种三维空间的纳入又和西方油画的三维空间有区别,因为它强调勾线和渲染,而勾线和渲染又限制了三维度的表现。所以我觉得,今天工笔人物画是在写实和写意之间进行摆动,其中摆动的一个点是靠浅空间来处理的。

  我觉得,张译丹的作品很好地说明了浅空间在写实和写意之间转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她的作品有潜意识的表现,有幻觉、超现实的一种心理时空的描绘,且不说这种超现实心灵时空是表现的焦虑,还是表现的隐私。但是不管怎样,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城市节奏迅疾的情况下自我空间的真实展示。所以,空间的表现在张译丹的人物画里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表现空间,或者说空间能不能变为工笔画语言的空间,就非常重要了。我们可以在张译丹的作品里,看到一种空间感(她找到了类似于屏风和墙面的一种关系),她要通过这种纵向空间的处理,试图造成画面的空间深度感的表达。但这种深度感的表达又和绝对的焦点不完全一样,她要很快地能够转化为平面性。比如她的人物画,她的人物形象除了面孔是用一定的素描造型来解决外,服饰几乎就是用了勾线和渲染。很显然,她的屏风式的空间处理也是靠着勾线和渲染实现的。靠勾线和渲染造成的平面性,有的时候就转化为空间深度的表现,有的时候就转变为一种平面性的表达,就是浅空间是她

  理这种素描造型和工笔线描造型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这是她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她不是工笔重彩,她是工笔淡彩,用渲染的语言,在她的画面里用面大于用线的语言。看看她的作品,渲染产生的各种灰调的变化,大于她用勾线的疏密度造成的形式感。或者说,靠这样一种渲染的灰度,很好地体现了她对中国画和工笔画现代性拓展之间的连接。这样一种渲染和我们所知道的西画水彩的语言是不完全一样的,因为水彩的概念就是一层水色,达到那样的色度,可能会有些技巧上的变化,但是中国画的渲染因为是在熟宣上,有很多地方是留得住水的,因为留得住水,所以水和彩、墨会形成一种撞色的作用,所以在这种渲染里面有撞彩、撞墨的成分,或者说它是玩水的一种艺术,在水里面有色和彩的语言。正是因为这样,她的工笔画有这种超现实的心灵表现,有幻觉的成分,但是其中的人物造型绝对是写实的,而这种写实又必然会产生素描造型和线描造型的深度空间和平面空间的一种转化,使她的画面形成一种形式的意味。

  她的山水也非常好,我觉得她的山水画画得像八大那样,像黄宾虹那样,从笔墨的意趣和工笔来说,她把握得非常好。比如说像黄宾虹的这种笔墨,把用笔的浑圆状态、氤氲状态的笔墨结合,实际上我们看到今天学黄宾虹的人很多,但是并不能够画得那么精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够把枯笔用线、焦墨用线和湿墨、苔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张译丹能够把语言的技巧掌握得非常好,而且她把中国画画得像八大那样,有那般境界,高雅而脱离世俗。在她的身上、画上,我们看到了多元文化因素和多元艺术语言因素的重新组合。

  刘赦(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看张译丹的绘画,给我一个突出的感觉——“静”。其实,看当代绘画(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表现,水墨也好,工笔也好,青绿也好),总感觉浮躁之气盛行。但是我看译丹的画,不管探索到哪一个层次,都非常“静”,这非常难得。我认为,西方的艺术表现和我们中国宋代绘画在很多方面异曲同工,只是材料、材质不一样。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用这种方法可以表现人物、表现花卉的特点,而在青绿山水上,表现得比较少。当代画家对西方的造型训练比较熟悉,尤其是油画的掌握非常清晰。其实,从传统的角度看,人物画的造型与山水画的构图角度观念上不同,两者本能地形成一种矛盾。比如,对空间的理解,中国传统的空间是一种意象的空间,不是客观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传统的山水画,还是当代的山水画,与人物画都已经是两个领域。所以,我看到译丹的人物画很吃惊,因为她的人物画尝试了一种对空间的理解。我觉得,如果说她静下心来在青绿山水这一块再去做,一定会开出一个新的天地。我期待译丹能有更多、更好的青绿山水作品。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我之前对张译丹的印象是有关写意山水的。我觉得她对写意山水有一种天性,她对水墨,天性中有一种亲切感。在我的印象中她的水墨很大气,笔墨也很粗放,像男画家的画,确实挺喜欢的。当时,她画水墨没有多长时间,这完全是靠灵性走出来的。这次,我先看她的写意山水,就觉得一下子她的感觉又变了,变安静了,沉静下来,变透明了,很透亮的、明静的一种东西呈现出来,这是给我的一个最深的印象,我觉得这就回到画的心性上来了。张译丹的画,一个是她有能力,她在几个不同的画种中跨越和转化说明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种超越性,她能够把不同画种的不同门类的技艺性的东西贯通起来,而且能够迅速领悟。但这更需要一种心境和心性,还要一个心气去贯通,在这些画里。

  我在看她的创作时间,青绿山水大部分都在2013年,这说明她在一边画工笔山水、一边画写意山水。在非常精细和非常写意之间她同样能够把她的一种心境——能够把她的心性和心气贯通下去。张译丹的艺术或者是她的绘画能走到今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当中自由的游走,其实跟这种心性、心气、心境都有关系。绘画艺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以什么取胜?我们经常讲“技近乎道”,“道”是什么?在绘画上,回到个体层面看,涉及的就是心性、心气和心境的问题。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就像当年李可染先生讲的,你要继承传统,你必须要了解传统;同时,你要突破传统,也要了解传统。张译丹对传统的沿袭恰恰是她后来能够创造出新的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所以我觉得,她从传统中学习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性别研究在西方美术史研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她不是一种歧视或者女权主义的研究。作为女性艺术家,她的特点跟男艺术家有区别。译丹的青绿作品,我觉得可能更符合她个人的心性,更符合她本人的个性。这样的作品之所以吸引大家,我觉得是因为她找到了一种更符合她自身的艺术方式。

  我们注意到,她画面上基本没有什么题字,其实大家看,宋以前的绘画题字也是很少的。当你的画面很完整的时候,题字有时是多余的,当你的画不足以说明所有问题的时候,才会需要用字、用诗来弥补画面中的不足。我倒觉得,当一个艺术家可以把画面控制得非常完整的时候,文字反而是多余的。译丹的画题字很少,证明她对画面本身的自信和自足。我觉得,她若在青绿山水方面继续发展,很有可能真的自成一家;在人物方面,画里所体现出的超现实的感觉,大家都能体会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译丹有她的特点。这些人物形象给人以美感,它可能是根据写生来的,但又脱离了具体人物的物象,在它之上有一种理想化的处理,所以我觉得在人物画这方面,她也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今天看了译丹的绘画,说两点。第一、关于她的工笔人物和工笔山水。你说它是工笔重彩,还是工笔淡彩?我觉得都不太准确。我想是否可以叫它“工笔复彩”?译丹的工笔山水,一部分我觉得可以叫工笔复彩,它不是淡彩,淡彩是浮在上面的,她的淡彩是吃在纸里面的。第二,我想起了齐白石一句名言,大伙都会引用的,就是“要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我们现在都理解成是要在像与不像之间,我觉得这太表面化了。实际上,齐白石极聪明,他知道画家要想站住脚,当职业画家太俗;当文人画家,曲高和寡又没人认你;那你就要在文人画和职业画家之间。这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理解他的深意在此。我觉得译丹的实际行动,就是在走这个“似与不似之间”的道路。从作品看,她绝不亚于专业画家的水平;可她同时又是搞学问的,她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八大的,很有学者的气派。我想,她未来的艺术道路,画品、人品都会层楼跃升、日益精进。

  张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译丹非常热爱她所从事的事业。她的作品很安静,水墨山水颇有意境;人物画里,形象、动态、表情、服装、服饰以及意境都有变化,不雷同,不像我们现在有些画家一幅画或者是多幅画中间的人物都像兄弟姐妹。在她的山水画中,我发现青绿山水还是有许多与以前山水不尽相同的地方。她用了很多线,这些地方是和前人有很大区别的。她的人物画,表现了很多现代人的用品,如手机、首饰、现代的服饰、头饰等,和今天的生活有所衔接,可以看出她下了很多功夫。

  另外,一个画家如果对史论有兴趣、有研究、有思考,往往比只专一绘画的人能走得更远,因为这对画艺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译丹正是这样的一位画家。她的绘画涉猎很广,题材不但多样,而且艺术品种的跨度非常大,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她在来来回回地变化,在不断有新的尝试。我想这正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优长,她能够真诚地对待艺术,善于思考也敢于创新。我想,她前面的路一定很宽。

  孙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人文学者)

  我讲一个普遍的问题,张译丹的绘画里对普遍性的问题反映比较突出,核心就是“怎样拷贝精神”。按我的理解,画家不管画什么,都是要把对象画像了,无论艺术里面有多少创新,饱含多少文化精神和趋向,总是要落实在怎么画像上。现在,艺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会儿搞艺术社会化、生活艺术化,倒腾来倒腾去,就变成一个很随意的东西。其实那些所谓的粗野、豪放、杂乱上的玄妙,就是很随意。在我看来,如果“象”很清楚,你用什么方法画都可以。但精神怎么拷贝?张译丹的画大概是两个归类:一个是文化性,就是有故事、有情节、有道具;还有一个,就是整体的感觉,比如说表情、色彩、环境等,所以我想,你不管它怎么“相由心生”,你生出来的那个东西要让人能看得懂。我感觉,一个东西如果看不懂,要去读、去解释,要凭人家给你说或者要什么人给你吹,那就很麻烦了。为什么我想讲一个普遍的东西?我猜张译丹在探索这种东西。所以,看了她的作品以后,我觉得其中包含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拷贝精神”问题。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

  我觉得张译丹的作品跨越性比较大,应该是她有意识去追求的,她是一个拥有多重绘画手段和综合修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画家。她的创作,水墨有细节的设色,也有山水、人物,个别的还有花鸟,确实是很综合的。应该说,她的创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产物,体现出一个学者的研究特色,很多方面带有研究的属性。写意山水,她把八大的造型、山石的结构和积墨的方法统一起来,追求一种轻、雅、厚的意境;人物画,她是以写实或超写实的方法,来画带有印象性和现代感的人物;青绿山水,确实与以往典型的青绿山水不太一样,她强调了线、弱化了色彩,强调了意境、弱化了写实。我想她的山水可以称作“戏剧山水”,这是她的一个自营地,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在这个山水中,她很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的格调、气息。另外,她的山水其实还用了一些岩彩的方法,她整体的山水构图,画的是南方的山水、平原。她的作品有一种古拙之美、朴厚之美,富于秀润、清丽的境界和平淡、天真的意境。渐渐地在自我完善当中,她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也会越走越远。

  朱其(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比较喜欢张译丹的青绿山水。我觉得黄宾虹、张大千实际上完成了中国画笔法上的现代写实,我们现在对中国画的认识,实际上是可以对照欧洲艺术来看的。欧洲艺术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到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抽象绘画,核心还是抽象艺术,也就形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理论。这个形式主义的核心就是讨论怎么把线条跟形象分开,让线条去进行一个单独的表现,然后走向抽象性。这样,形象本身就变成一个抽象几何的东西,其实这是形式主义绘画、抽象艺术的核心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中国画在现代主义形式,时间上限可以到北宋以后,北宋以后的文人画就有了线条的抽象性。但是后来,我们一直停留在了一个半抽象、半形象的阶段,没有像西方那样走向一个极端的形式主义。实际上,张大千、黄宾虹也可以看成是受到二三十年代形式主义、抽象艺术的影响的,他们通过山体的局部皴法或晕染完成了一个笔法的现代主义。张译丹的青绿山水有两个优点:一是她的山体是有一些心理象征主义的,就是她的形象有一些抽象块面的因素,有一些符号,实际上她开始走向一个相当于现代主义前期的心理象征主义。二是这次从敦煌回来以后,在青绿山水方面,她好像吸收了一些昆仑山、天山那边的青绿山水色彩,但这个色彩又不完全是原来的那个青绿山水的色彩了,所以我觉得她的青绿山水部分应该继续发展。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副秘书长)

  我个人比较偏好张译丹的青绿山水。从构成的角度看,她的画有西方的一些构成因素,一些抽象的因素;从传统的角度,能看出她从传统吸收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她的青绿山水给我们一种介于中西之间的形象。我特别想说的是,译丹特别用心,而且确实很有才气。我觉得,她前途无限。

  宛少军(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油画家)

  张译丹的画给我两点特殊感受:第一,是她工笔山水的装饰性。很显然,这个装饰性是有意为之、蕴含追求意图的,在我看来,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在文人画传统确立以后,一直以来,文人画强调笔墨的意境、趣味。到了明末,董其昌做了一个理论性总结,所谓“南北宗论”,实质上是强调一种对画的书写性,强调心灵的自由抒发。这个理论一直影响到以后的300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事实上,目前的工笔画依然受到写意画的压迫。我们的工笔画家,在创作的时候,自觉不自觉、潜在地受到写意画的影响。显然,张译丹有意为之的画作就强调了绘画中的工笔装饰性因素。她把这种装饰性加以强化,并且把女性的个性语言,一种感情融进去,使这种形象线条更加细腻、细致,更加具有强调的装饰性,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第二,是她人物画的一种现实主义语言。20世纪的传统实际上是一个写实主义的传统,尤其受到社会审美的影响,包括后来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笼罩式的影响,画家自觉不自觉地都受到这样一种形式主义甚或写实主义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画家的绘画语言多少会带有一种强调、一种记录,就是逃避不掉的一种浅显的感觉。而张译丹的绘画语言,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语言,会在大的趋势里显现出独特的地方。我想她这样一种创作上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形式主义语言是我们最缺的一块,也就是说,现代主义是一个缺失。所以,如果从历史角度看,张译丹的语言创新很有意义,她事实上具备了一种当代性。就是在当代视野下,她才有可能自觉的、有意的去追求。她应该把这种语言继续加以深化,我想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李昌菊(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之前,在一些国家级的展览上也看过译丹的工笔人物,我比较关注她这方面的探索。想说两点:一是我觉得她在传统笔墨方面功夫下得比较深,尤其是在意境方面,把握得很准确;第二,就是她在新工笔方面的创新,如她在人物画方面的一些创新十分有意义。现在可能有一种现象叫“新工笔”,但译丹是比较独立的一种探索,与新工笔画团体拉开了距离。我觉得,她的青绿山水没有烟火气,反倒有几分神仙气,今天这个感觉特别强烈。她的画很清新,很秀润,也很安静。可以说,她的古典精神是内在的,起点非常高,我祝愿她走得更高、更远。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读译丹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她在水墨山水、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上的独特创造。译丹的作品给了我两点有益的启示:第一,就是她经历过设计专业的严格训练,又经历油画和中国画的专业训练,这能够让她在上述几个门类和中西两种技法中游刃有余。从她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轻松自如地在不一样的技法中转换,而且融合成一种新的风格。这是很多当代女性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能力。第二,她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理论研究的好处,在于使她可以从容不迫地、理性地进行自己的探索,她能够扎实推进,可以以理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艺术创作。我觉得,这两点就是她的绘画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我祝愿她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无论是选择水墨,还是工笔,或者是齐头并进,都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