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面对“90后”电影观众:尊重是前提,提升是目标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张丕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10日10:5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丁薇

  电影《小时代》获得高票房后,业内很多人都认为,“90后”甚至“00后”已经作为主流电影受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观众群体的审美趣味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一部电影的兴奋点又是什么?这都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思考。记者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小组会议上,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张丕民。

  记者:经过中国电影产业化十年的发展,观众群体的年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丕民:从全球范围来讲,电影本身面对的就是比较年轻的消费群体。这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只中国是这样。这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相对更适合年轻人,所以才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到黑匣子里去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产品生产者一定要考虑到消费群体是哪些人。但是,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制作者不能被动考虑,不能消费者想看什么就拍什么。艺术的生产者有自身的责任感,有自己想在这个时代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所要倡导的内容。创作者既要针对青年观众的消费动向,也要在满足观众消费需求的过程中,适当考虑提升。在题材方面未必非要完全展现年轻人的生活,因为一些沉重的题材也有很多年轻人挺喜欢看。其实关键还在于我们电影的质量。 《小时代》 《失恋33天》 《泰囧》这些电影有很多年轻观众喜欢看,但《唐山大地震》 《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这些电影的票房也不低,观众也很多,我相信这些电影的票房也主要是由年轻观众群体贡献的。

  记者:当年很多“80后”都走进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 ,但“90后”观众与“80后”的审美趣味是不是有一定的差异性?

  张丕民:是的,年轻人的成长是存在一些差别的,就连所谓的笑点都不一样。但是最核心的艺术产品,满足的不仅仅是某个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它们表达的更多的是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所以我曾说过,即便是历史题材,只要足够优秀就会有很多人去看。当年《勇敢的心》吸引了多少观众,难道今天再放《勇敢的心》就没人看了吗?显然不是。当然,还像当年那样去解读,或者照搬过来一个这样的“勇敢的心”的故事,年轻人可能就会觉得有点陈旧了。但是经典的影片到一百年以后,甚至几百年以后,它仍然是经典的。

  是不是“90后”这一批人,就喜欢看那些纯粹娱乐的电影?电影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可能反映的不是你的生活,却能把你紧紧抓住。这才是电影艺术的根本。现在出现了一些依靠话题营销的方式,造成了一些影片非常火热,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感到很高兴,因为它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支撑。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完全就按这个路子走下去,重营销而轻内容,这是绝对不行的。营销就是营销,重营销轻内容的后果,可能会导致电影产业的衰落。

  记者:内容不扎实,观众会觉得自己受骗了。

  张丕民:你骗得多,观众以后就不来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提升质量。这就是我为什么用“满足”这个词而没有用“迎合”这个词。因为在满足当今年轻观众欣赏习惯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注意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样的话,观众群体慢慢地成长,这就像年轻人自身的成长一样。

  所以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我不会拒绝这种欣赏的角度,不过做电影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然,这种社会责任感不是要笑话人家,布道式地去灌输一些东西,而是要用更好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方法,通过最炫的画面、最震撼的音响去打动观众。

  记者:这还存在一个创作者水准的问题。

  张丕民:时代发展到现在,年轻观众在精神方面有些浮躁是一种现实,他们普遍喜欢看一些激烈的、带有喜剧色彩的作品,这也无可厚非。我们的电影市场上完全可以又有这样的作品,也有贴近观众、寓教于乐的作品。创作者板起面孔像传道士一样说教,对不起,观众不会买票。所以说创作者一定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手法,把观众吸引进影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