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重点推荐 >> 正文

《华人科普通訊》第21期

新作选载 张之杰“诗说历史"选载(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7日15:47 来源: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网

  编者按:台湾著名科普作家、科学史家、我会副理事长张之杰先生《诗说历史》一书,最 近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选题及立意均有特点, 《华人科普通讯》第 18 期曾选载两篇“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帝力于我何有哉",颇受好评。著名文艺评论家谭兴国先生称赞道:“以诗论史,非常独到,值得一读。" 这也正如该书封面语所言:“以诗证史,以史说诗。从诗词认识历史脉络,从历史体会诗人诗心。"

  现征得作者同意,再选载两篇,以飨读者。

  明朝睛更好,飞翠泼征鞍

  ——倭寇和戚继光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月,倭寇劫掠浙江海盐县,在庙墙上题下一首诗:

  海雾晓开合,海风森复寒;

  衰颜欢薄酒,老眼傲惊湍。

  丛市人家近,平沙客路宽;

  明朝睛更好,飞翠泼征鞍。

  这首诗对仗工整,意境脱俗。前两句写海上气象,次两句写意兴豪情,接着写他们出入城镇,最后两句写期盼。“飞翠泼征鞍”是全诗的“诗眼” ,以飞翠形容浪涛,以征鞍象征船舶,这样的佳句,岂是日本浪人写得出来的!

  事实上,明代中叶的倭寇以华人为主,所谓“倭寇” ,不过是官府对海盗或武装海商集团的通称。明代中叶,正值地理大发现的高潮,国际贸易兴盛,外国人尤其喜欢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但明代实施海禁,不许任何船 只出海,于是一些胆子大、有冒险精神的沿海居民,包括一些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就冒着杀头之罪从事走私活动。前引题壁诗,显然是位华人知识分子写的。

明人绘〈抗倭图卷〉局部,作于嘉靖年间,国家图书馆(北京)藏。
图中绘倭寇纵火烧屋及劫掠情景。维基百科提供。

  宋、元以来,东南各省海上贸易就很兴盛,但明代的海禁,扼杀了沿海居民的生计,所以走私活动禁不胜禁。渐渐地,走私客结集成武装海商集团,雇用日本浪人当打手,明目张胆地到沿海港埠做生意,如遭到阻挡,就大肆劫掠,从海商变成海盗。

  当时最著名的倭寇首领王直,就是安徽徽州人,以日本九州肥前国的平户岛(今属长崎县)为 基地,从事海上贸易。他如宋素卿、徐海、陈东、曾一本、许恩、毛烈、叶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倭寇首领,也都是中国人。这些倭寇在日本藩主的庇护 下,以日本为老巢,另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岛屿建立据点。他们雇用日本浪人,袭用日本人的服饰,乘坐打着日本旗号的船只,沿海
居民还误以为他们都是日本人呢!其实真正的日本人(真倭)只占十之一二,顶多十分之三!

  当时太平已久,明军几乎没有战力可言。《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记载道:“这个国家大概 没有别的阶层的人民比士兵更堕落和更懒散的了。”“供给军队的武器事实上是不能用的,既不能对敌进攻,甚至不能自卫,除了真正打仗外,他们只能携带假武 器。”“无论是官是兵,也不论官阶和地位,都像小学生一样受到大臣鞭打,这实在荒唐可笑。”这样的军队,只能欺压善良百姓,哪能打仗!

  倭寇中的日本浪人,武艺高强、骁勇善战,通常打先锋;倭寇中的华人,也手持倭刀(武士 刀),穿着倭服,作势吆喝。倭寇人数虽少,但行动飘忽,如入无人之境,杀得官兵手足失措。当明军被倭寇杀得灰头土脸的时候,幸赖一代名将戚继光 (1528~1588)挽回颓势。戚继光,山东登州人,出身军人家庭,十七岁从军,二十二岁考中武举(武科举人),随即崭露头角。嘉靖三十四年 (1555)奉命到浙江抗击倭寇。当时的明军,纪律废弛,几乎没有作战能力。

  戚继光就到义乌招募四千多名农民和矿工,经过严格训练,成为有名的“戚家军”。戚家军能够陆战,也能水战,是平定倭寇的主力。

(福州戚公祠戚继光铜像,Gnu Doyng摄,英文版维基百科提供。 )

  倭寇使用的倭刀,长约五尺,双手持握,砍杀力较强。明军使用的单刀,长约三尺,单手持 握,砍杀力较弱。戚继光就模仿倭刀,创制了和倭刀形似的长刀(戚家刀) 。有了长刀,还得有一套刀法。戚继光又揉合日本刀法和中国刀法,创制了戚家刀法。 倭寇作战,每三十人一队,呈扇形前进,国人称之为蝴蝶阵。为了破解蝴蝶阵,戚继光又创立了“鸳鸯阵”,台湾民间体育“宋江阵” ,据说就是从鸳鸯阵演变而来的。

  鸳鸯阵每十二人一队,除了队长,其余二人持长刀和盾牌、四人持长枪、二人持镗钯(钢叉)、二人持狼筅(前端没削去枝桠的茅竹)、一人持火枪。镗钯和狼筅除了刺杀敌人,更重要的是让倭寇的刀法施展不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