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侏罗纪:恐龙时代的开启与繁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5日15:55 来源: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溯源石油

  侏罗纪介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996亿年前至1.455亿年前。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

  侏罗纪的名称取自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由法国古生物学家A·布朗尼亚尔于1829年提出。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准备移向亚洲。

  侏罗纪时期气候较现代温暖和均一,但也存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别。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中—晚侏罗世全球古地理环境恢复图

  资料来源:李江海 姜洪福等著《全球古板块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环境图集》

  欢迎来到侏罗纪。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四季温暖、空气潮湿的美丽地带,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茂盛,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和地上走的各类恐龙济济一堂,始祖鸟认真地梳理着羽毛……没错,这就是侏罗纪时代。

  1993年,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打破全球电影票房纪录,银幕上那些已绝迹68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带给人们巨大震撼。

  在大约1.9亿年前的早侏罗纪,“龙行天下”的时代正式开启。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地球一直是恐龙的天下。这段时间几乎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时 间的150倍。从侏罗纪开始,恐龙成为陆海空的霸主。它们敏捷、活泼,充满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发生重大毁灭性的自然灾难外,几乎不可能使它们从地球上消 失。在这个“龙的世界”里,其他物种没有发展空间和余地。早期的类似哺乳类动物为了保住性命,只能“委曲求全”地生活在黑暗的地洞里,到了晚上才能偷偷出 来觅食。

  那时的地球极其温暖、潮湿,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为内陆的沙漠带来降雨。植物已经延伸至从前的不毛之地。侏罗纪时期,一年中没有春夏秋冬,只有旱季和雨季。当时的地壳运动相对平静,地势较平坦,河流湖泊众多,植被繁茂。

  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为当时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在这一时期极其茂盛。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随处可 见。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和真蕨类,与密集的松、柏、银杏、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密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他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干燥地带,则生长 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

  茂盛的植物成为原龙脚类和鸟盘目恐龙等笨重的草食性脊椎动物的大餐。在侏罗纪晚期,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占了优势,因为它们可以同时吃到高处与低处 的植物,而龙脚类只能靠吞下石头来磨碎食物。蜥脚类中的地震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长的动物,长达45米。超龙和极龙则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重约100吨, 只有海洋中的极少数鲸类才比它们重。

  当然,侏罗纪不乏“肉食主义者”,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每日上演。大型的兽脚类猎食草食性动物及小型的兽脚类,腔骨龙类和细颚龙类等则追捕小型猎物,偶尔也以腐肉为食。

  在林木深处,或者湖泊和沼泽附近,大约有1000种以上的昆虫生活在那里。除了已经出现的蟑螂、蜻蜓类和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延续生存到现在。

  侏罗纪的海洋则是大型且会游泳的新爬行类和已具现代线条的硬骨鱼类的天下。在侏罗纪,伪龙类和板齿龙类都已绝种,但鱼龙存活了下来。生活在浅海中的动物还有一群四肢己演化成鳍形肢的海鳄类和硬骨鱼类。到侏罗纪晚期,鱼龙和海鳄类逐渐衰亡。

  早期的鸟类终于出现了,最著名的就是始祖鸟。始祖鸟拥有与小型兽脚类相似的骨骼、牙齿和爪子,但也有长羽毛的翅膀和尾巴,并且能够飞翔。伴随着鸟类的出现,脊椎动物首次占据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 (刘爽 )

  腕龙

  腕龙属蜥脚下目腕龙科,生活在晚侏罗纪的北美洲,是一种四足草食性恐龙。

  腕龙的身体结构像长颈鹿,有着长前肢,颈部高举。腕龙的脖子长,脑袋小,尾巴短粗,走路时四脚着地。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每只脚有5个脚趾头。

  腕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最闻名的恐龙之一。

  蛇颈龙

  蛇颈龙是海中爬虫类的一种。蛇颈龙由陆上生物演化而来,再回到海洋中生活。它们必须生活在干净的水域中,主要以鱼类为食。

  迷惑龙

  迷惑龙之前被称为雷龙,是梁龙科下的一个属。迷惑龙是陆地上存在的大型生物之一,臀部约4.5米高,长约23米,喜欢群体活动。迷惑龙要花大量时间来吃东西。食物到达迷惑龙的胃里后,会被它不时吞下的鹅卵石磨碎。

  梁龙

  梁龙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是巨大的四足动物,有着长颈及像鞭子的长尾巴。它的前肢较后肢短一些,形成巨大的水平姿势。

  剑龙

  剑龙是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四只脚的食草动物。它们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他如梁龙等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剑龙重约4 吨,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可以用带有4根尖刺的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

  翼龙

  翼龙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生物。

  异特龙

  异特龙又称跃龙或异龙,平均身长为8.5米,最长可达12米到13米,拥有大型头颅骨、粗壮的颈部、长尾巴,以及缩短的前肢。

  异特龙是侏罗纪时期北美洲莫里逊组最常见的大型掠食动物,位居食物链的顶层。

  始祖鸟

  始祖鸟是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鸟类,仅发现于德国的晚侏罗世海相地层。一般认为,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到鸟类的中间类型,但仍属于恐龙,出现在侏罗纪。

  滑齿龙

  滑齿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滑齿龙生活在中侏罗纪,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水生猛兽。滑齿龙的鼻腔结构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气味,这样滑齿龙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现猎物行踪。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齿龙一生都在水中度过。它们是卵胎生动物,喜欢在浅海域产仔。
 
  油气·侏罗  
 
  问:侏罗系不仅仅油气资源丰富,侏罗纪也是主要的成煤时期。煤炭和油气是“近亲”吗?

  答:煤炭和油气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非常规油气资源中的煤层气就是由煤层产生并储存在煤层里的 天然气。我国许多盆地的煤成油气资源,也是由煤炭演变而来。因此,煤炭本身演化到一定程度可以部分生成油气。但是,它们也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油气的物质来 源主要是动物遗体,而煤炭的物质来源主要是陆生植物。

  问:中东地区侏罗系油气资源丰富,而我国吐哈盆地的侏罗系却并不富裕。侏罗系的油气资源分布为何“贫富不均”?

  答:中东地区侏罗系主要是海相沉积,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地壳活动不太强烈,储集层的孔隙、渗透性好,油气资源丰富。而吐哈盆地是陆相沉积,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因此,油气资源相对贫乏。

  发现·侏罗 
 
  我国侏罗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吐哈盆地和四川盆地。那么,这些深埋于侏罗系的宝藏是何时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台参1井来自侏罗系的“报春花”

  上世纪50年代初,吐哈盆地石油地质调查项目列入国家计划。从此,石油人两次踏进盆地艰苦探索,但因受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技术装备和地质理论的历史局限等因素影响,勘探没有取得大的进展。石油人因此留下了“侏罗系不够朋友”的感叹。

  1983年8月,石油工业部召开的西北地区石油勘探会议做出决定:重上吐鲁番。年过半百的时任玉门局地质师王昌桂,带领勘探队员在吐鲁番坳陷台北构造带上圈定了盆地的第一口科学探索井——台参1井。

  1989年1月5日,经过458个日夜的鏖战,台参1井从侏罗系地层喷出工业油流,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当年“第一枝报春花”。台参1井的发现,开启了侏罗系煤成烃勘探领域。目前,在吐哈油田已开发的油气资源中,60%以上产量来自侏罗系。(记者 王多立)

女2井四川盆地首口高喷井

  1956年,地质部在四川盆地龙女寺地区进行地质详查,发现地面构造。地表出露地层为来自侏罗系岩层的含油砂泥岩。

  1957年12月,龙女寺2井开钻。1958年3月10日,钻至侏罗系凉高山组1167米时,发生井喷,一天喷油120吨,成为四川盆地首口高产喷油井。

  一周之内,南充3井、蓬莱1井相继高产喷油。在嘉陵江畔的川中土地上,100多台钻机在7条地质构造上威武雄壮地摆开战阵。然而,地下状况复杂。女2井高产喷油3个多月后,日产量迅速下降,1961年停止生产。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启动重大科技专项“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拉开了川中原油二次勘探开发的序幕。(记者 冯雪梅)

  全球侏罗系油气藏分布示意图

  目前,侏罗系已发现油气藏在全球广泛分布,其中以中东、中亚、欧洲北海和俄罗斯北极最为丰富。侏罗系是目前油气产量发现较多的层系之一。全球侏罗系油气可采储量约830.4亿吨。

  侏罗系典型油气田

  加瓦尔(Ghawar)

  国家:沙特阿拉伯

  位置:中阿拉伯盆地

  尤勒坦—奥斯曼

  (Yoloten-Osman)

  国家:土库曼斯坦

  位置:阿姆河盆地

  库瑞思(Khurais)

  国家:沙特阿拉伯

  位置:中阿拉伯盆地

  斯托克曼

  (Shtokmanovskoye)

  国家:俄罗斯

  位置:东巴伦支海盆地

  布盖格油田

  (Abqaiq)

  国家:沙特阿拉伯

  位置:中阿拉伯盆地

  贝里(Berri)

  国家:沙特阿拉伯

  位置:中阿拉伯盆地

  大布尔干

  (Greater Burgan)

  国家:科威特

  位置:中阿拉伯盆地

  杜汉油田(Dukhan)

  国家:卡塔尔

  位置:西部海湾

    (本文资料除署名外均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