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现状不容乐观(徐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5日14: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2013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现状不容乐观

  日前,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与《现代传播》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会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向媒体发布了201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相关数据及调研分析。本次调研共回收1436份有效问卷,涉及99个国家,40种母语的人群。调研报告重点就汉语水平对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影响、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状况、选择网络为主要观看中国电影渠道的受访者的行为特点以及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片的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调研结果显示,国产类型电影依然主打动作片和功夫片,其他电影类型缺乏吸引海外观众的有效因素;功夫片创新能力不足,对外国观众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过半数受访者不了解中国的任何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电影节距离真正国际化尚有一段距离。

  功夫片依然受欢迎,但需理论创新

  报告显示,尽管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数量、走进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意愿均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是功夫片和动作片依然是外国观众最喜欢的中国类型片。受访者最不感兴趣的中国类型电影是音乐片和恐怖片。就功夫片而言,约 50%的受访者认为功夫效果是他们选择功夫片的主要依据。喜爱功夫片的观众希望到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文化、学汉语、学功夫。功夫片是中国独特的成熟类型片,具有中国特色的制作体系和技术体系;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江湖”为故事背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在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吸引外国观众到中国学习、旅游方面更具优势。

  但成熟并不代表可以坐享其成。近年来,功夫片、动作片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表面上看是情节过于复杂、缺乏条理,如《鸿门宴》《血滴子》《富春山居图》 等;而根本原因是电影传达的厚黑学较多,缺乏对人生、对社会的正面关照和引导。报告指出,如果不加强创新,这一类型很可能被观众抛弃。除了要在故事内容、表达方式上有所改观外,报告认为,还必须在功夫效果上有所创新,在电影场景和故事情节上体现明显的中国特色。此外,理论创新也不容忽视。从李小龙功夫片到《卧虎藏龙》,不仅是功夫片风格的改变,也是功夫片理论的进步。从《卧虎藏龙》到新一轮热潮的关键是找到理论上的突破口。而其他类型电影也需要吸取国际上成熟的制作经验, 研究受众需求,明确类型特征,将中国特色文化与类型电影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

  中国电影节国际知名度较低

  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影节、电影奖不下10个,但报告显示,中国电影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是很低。超过57%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任何中国电影节或者知道一点、但不了解。香港电影金像奖创办于198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两个老牌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依然较低。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 2011年,虽然非常年轻,但是知名度已经可以与香港和上海的老牌电影节比肩。背靠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北京国际电影节更有希望成为真正国际化的电影节。

  报告认为,中国电影节的国际化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北京、上海、香港分别植根于“京派”、“海派”及国际化的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特色。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三大电影节在定位上既要突出国际化,也应当彰显中国文化元素,既要有相互竞争,也应当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此外,一流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国际一流水平的作品,制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明星。国际化的根本立足点还是国内电影业的发展。中国电影节应当立足国内,大力推广中国电影作品,鼓励年轻导演和演员创作。

  现实题材电影很难吸引外国观众

  报告显示,约 59%的受访者没有看过或很少看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国现实题材电影不感兴趣。而看过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受访者大多认为这类题材电影有独特性、与其他媒体反映的中国现实不同、能够反映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这说明,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在创作和传播上存在较大问题。现实主义电影不是对生活机械的反映,而是通过摄像机捕捉现实生活中闪光的瞬间,融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缺乏打动外国观众的力量,说明它无法满足观众了解中国社会的需求,没有成为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独特渠道。报告认为,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应当认识生活、记录生活、干预生活,在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上达到社会学家的高度,按照历史学家的标准记录生活,以奉献社会的热情干预生活,努力将电影打造为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了解中国社会的渠道。

  同时,报告还显示,在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较高、观看数量较多,他们选择中国电影更看重网上预告片的质量,认为中国现实题材影片具有独特性,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网络成为外国观众获得中国电影信息、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

  多鼓励青年电影工作者投入创作

  2013年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令青年导演徐峥、赵薇、薛晓璐等获得票房上的成功。他们的成功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活力。这些青年导演都有多年从业经验,熟悉中国电影行业的游戏规则。他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及普通人的精神诉求,因此创作出的作品 “接地气”,获得了主流观影人群的认可。报告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电影导演辉煌时代之后,中国社会不断变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主流电影观众的需求和品位不断转移。以表现社会矛盾和文化寻根为主题的电影慢慢被观众抛弃,年轻观众具有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和信息接受能力,更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宏大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再是电影的主角,而是年轻人眼中的故事背景,他们需要在电影中找到认同感和存在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导演走向前台具有必然性。

  报告认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并不是通过简单表达 “人类共通价值观念”和 “民族特色”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潮流的青年电影工作者队伍。2013年涌现的青年导演就是很好的起点。但是,只有两三个人是支撑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而许多具有才华的青年导演却因缺乏机会被埋没。因此,应当从政策的层面鼓励青年电影工作者创作,在资金上向这些青年导演倾斜,因为他们才是中国庞大电影行业的基础和未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