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中国电影节国际知名度低外国观众依然最爱中国功夫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5日13:39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艳鸽

  2013年度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发布

  中国电影节国际知名度低外国观众依然最爱中国功夫片

  ◎一个有趣的调研结果是,受访者普遍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感兴趣,但又普遍表现出对中国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数据调研项目,以外国观众为对象,作为年度项目,自2011年启动,已延续三年。2013年的数据研究历时6个多月,侧重从母语、汉语掌握程度、观看渠道对受访者的影响角度研究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回收1436份有效问卷,涉及99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既有文化、媒介、语言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关系的宏观思考,也对武侠片、明星、电影节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

  调研数据分析显示, 2013年中国类型电影评分系统的总分是9分,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给出的平均分是5 . 7分,总体评价中等。得分最高的是动作片、功夫片,为6 . 8分,依然是外国观众最喜欢的中国电影类型。得分最低的恐怖片、音乐片未超过5分。中国功夫片具有成熟的类型特征,一直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主力。由2013年的调研数据可知,外国观众最看重功夫片的武打效果,这是他们选择看功夫片的最重要因素。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表示,“尽管武打效果是外国观众最为看重的因素,但是武打效果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强大魅力。功夫片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爱国的优良传统,融合了中国哲学观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如果抛弃了这些仅仅追求武打效果和故事情节,则难以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的功夫片。所以提高功夫片的创新水平能够直接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

  中国的各大电影节在国际上知名度很低。超过57 %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任何中国电影节或者知道一点但不了解。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国际电影节,但是只有不到19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了解这些电影节。调研报告指出,一流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国际一流水平的作品,制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明星。北京、上海、香港国际电影节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三大电影节在定位上既要突出国际化、也应当彰显中国文化元素,既要有相互竞争,也应当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一个有趣的调研结果是,受访者普遍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感兴趣,但又普遍表现出对中国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兴趣。调研报告表示,这说明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创作和传播上存在较大问题,无法满足国外观众了解中国社会的需求,没有成为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独特渠道,缺乏打动外国观众的力量。

  本次调研,通过将不同汉语掌握程度的受访者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汉语掌握程度越高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接受程度越高。数据显示,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比例最高,不懂汉语的受访者没看过中国电影的比例最高。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态度差别很大。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中,来自英语区的比例最高,他们对中国类型电影的打分也高于法语区和韩语区的受访者。同时,香港电影金像奖也是在英语区受访者中知名度最高。相比之下,韩语区受访者虽然也喜欢中国功夫片,但学功夫的兴趣远远低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的受访者。法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纪录片的兴趣较高,“中国哲学”是他们观看功夫电影时感兴趣的因素。调研报告表示,法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了解程度最低,但是兴趣最浓厚,所以应该加强对法语区的中国文化传播。

  2013年调研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写出一个中国电影的关键词。男演员方面,有322位受访者写了成龙, 106位写了李小龙, 95位写了李连杰。女演员方面,各有12位受访者写了章子怡和范冰冰。导演方面,有28位受访者写了张艺谋, 11位写了李安。尽管2013年以来,徐峥、薛晓路、赵薇等青年导演获得了国内观众认可,执导的影片收获高票房,但国外观众对他们依然了解甚少。

  近三年的数据调研结果显示,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但普遍反映,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上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理解。调研报告指出,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到底需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包括电影体制、电影创作方法、电影营销手段的创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