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作品 >> 艺苑 >> 正文

精神与语言的双向突破

“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全国巡展述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3日14: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癸巳岁末,一场纵横南北、行程万里,历经北京、郑州、南京、广州、西安、济南6个中心城市的主题性大型个人展览“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在济南隆重收官。展览展现了张江舟在中国人物画主题拓展和笔墨语言创新上的双向突破,其在题材上的突破符合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范畴要求,而在绘画语言上的突破又鲜明地显示出笔墨的传统文脉和创作观念的现代性。张江舟的突破既是传统向现代的成功转型,也是现代对传统的深度把握,因而得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两大阵营的广泛赞誉。

  “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全国巡展,以一己之力叩问当代艺术的理性深度和核心价值底线,这不禁使人想起近300年前卢梭的文章《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质疑,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的道德水准普遍下降为代价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商品社会的今天,张江舟则追问,这种事关人类命运、事关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严肃主题的作品,到底还有多少观众?神圣、崇高的主题艺术创作是否已成为一种受讥讽或被耻笑的东西?

  生命价值与严肃主题的时代考问

  在人们的浮躁心态和社会的道德底线备受质疑的时代,作为一个投入巨大、社会反响强烈的个人展览,张江舟此行的收获备受关注。事实上,人们在等待一个答案。

  人们还记得,在巡展之初,张江舟的担心和忐忑。张江舟说,这种忐忑不是出于对自己作品的不自信,而是在文艺创作越来越平面化、娱乐化的今天,这种关乎人类命运、关乎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严肃主题创作,到底还有多少观众,到底能够收获多少理解与感动。“今天的社会很怪,一谈到神圣问题,大家就会觉得你这个人假正经、假崇高、伪神圣,所以很多时候,尤其在面对一些比较年轻的朋友时,我不爱谈及所谓神圣和崇高的主题,更何况,神圣与崇高重在我内心深处是不容玷污与亵渎的。”

  但出乎张江舟所料,在全国巡展的半年多时间里,张江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这个时代对生命永恒价值的热情,对崇高、严肃主题强有力的支撑。

  张江舟感慨道:“巡展颠覆了我的一个判断,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观众对艺术创作审美需求的一种基本判断。我觉得严肃主题,这种崇高的、美好的情感,应该成为人类共有的一种财富,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它都应该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情感,也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塑造人类理想的重要精神之源。这次全国巡展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到释怀,过去的那种担心没有了,即便是在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泛滥的大背景下,这种严肃主题也没有过时,它仍然是社会的一种需求,仍然是公众审美上的一种需求。在巡展中,有很多令我感动的东西,不仅仅是作品和社会有了一个很好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展览唤起了很多人内心的那份善良和美好。”

  “笔境兼夺”重塑中国画的时代理想

  学术研究,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而每一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总是站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着一个时代提出问题,并在新的高度上对解决问题作出贡献。张江舟的巡展旗帜鲜明地坚持了笔墨与精神性统一、笔境兼夺的中国画时代理想。这体现在他对未来的创作方向基本把握中。

  张江舟对创作方向的把握,是建立在对中国人物画的时代命题上的。张江舟认为,中国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很多瓶颈。

  “今天的水墨人物画,基本延续了徐—蒋体系即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创作方法,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到了今天受到很多的制约,也受到了普遍质疑,质疑的焦点集中指向此种创作方法的文化属性问题。有种尖锐观点认为这种创作方式本身是对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的削弱或剥离。我不完全赞同,但是其中的确有令我们和所有从事水墨人物画创作的作者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张江舟分析,当今写实性水墨人物画仍然存在着某些比较集中的问题。首先是对绘画自身语言的开发不足,中国画的笔墨已经不仅仅是技巧或造型的层面,它已经提升到精神层面的阐释。中国画笔墨自身,是可以承载精神和情感的。所以,当下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在自身语言的开发,包括笔墨上,造型、构图等绘画语言的精神性功能开发上存在严重不足。

  其次,从创作方法上讲,写实性水墨人物画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硬性捆绑,使创作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也是今天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应该积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写实性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类似概念图解的方式。这种“文革”美术的极端表现,到了今天问题依旧存在。

  张江舟不希望简单地否定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的创作方法,而是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为写实性水墨人物画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这是他多年来创作上一直努力追求的东西。他不希望仅仅停留在前人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的经典上,而是希望在创作空间、思想体量、精神含量上更丰富。他认为,写实造型和语言的精神性表现功能的开发,本身没有绝对的矛盾。在绘画语言的精神性功能开发上,如何更多地发挥笔墨语言自身的精神承载功能,应该是当代水墨人物画家的着力用功之处。

  “笔墨语言本身是有感觉的,而不是冷冰冰的,它不仅是为造型服务,也可以成为承载精神的工具。中国画的笔墨是有精神性的,不同的笔墨方式、不同的语言方式,会传达出不同的审美感觉来。写实性水墨人物画的当代学术贡献正在其中。当代水墨人物画要充分发挥绘画语言的精神性承载功能,同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张江舟的思考切中时弊,远离概念图解。

  从绘画的功能上,张江舟秉承了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我始终不甘心把绘画作为遣心逸性的东西,我希望它成为丰厚的思想载体,能够伴随着整个社会文明进程,并发挥艺术创作自身的作用,希望它能够成为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力量。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要太贪心,不要去妄想美术能解决多少问题,能画出一张很好看、很悦目的画就足矣。’但作为人物画家,把绘画仅仅看作是赏心悦目的东西,我是不甘心的,我坚持在创作上贴近当代、贴近人的内心,深刻、细腻地体验当代人的精神情感,通过绘画的方式,实践对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的反省,建立创作者的价值立场。我想这是画家,尤其是作为人物画家,应该具备的文化担当。”

  20世纪40年代,吴冠中留学欧洲时,他的法国老师苏佛尔皮对他说:“艺术有两类,一类是小道,它娱人眼目;另一类是大道,它震撼心魄。”张江舟认为:“艺术有两类,一类是刺激感官的,一类是触及灵魂的,我认为严肃创作就是触及灵魂的这一类。”东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由此想通,张江舟选择的是“震撼人心”严肃创作的大道。

  独立的审美判断和精神性是文人画的高贵品质

  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文人画无疑是一个艺术高峰,但文人画绝不等同于中国画的全部。这一简单的命题却成了当代中国画传承与发展最为纠结、争论不断的难题,张江舟的巡展再一次把这一难题推向前台。张江舟认为,把文人画作为中国画唯一的正宗立场来评判当代中国画是片面的。

  在巡展中,无论是对张江舟目前这种探索形式的认可,还是质疑,学术观点的真正差异是传统和现代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张江舟认为,质疑声不仅仅是对他的绘画,更是针对徐—蒋体系,包括当代水墨。质疑者的基本立场,就是把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传统的全部,用文人画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中国画艺术形式。对持这种观点的人,他表示敬意,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对传统文化,尤其对传统文人画的浓郁情感。但是对这种立场,他持怀疑态度。因为文人画标准,是基于文人画建立起来的,当代中国画的徐—蒋体系已经不完全是文人画了,更不要说当代水墨那种具有很强探索意义的作品。虽然它们和文人画在文脉上有一定联系,但简单地用文人画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形态的美术创作,是没有道理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有着非常高贵的精神品质,有着中国文人独有的审美立场。而今的中国画家,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技能的积累都与古代文人画家有了质的不同。如果我们仍以古代文人画的价值体系作为品评当代中国画的唯一标准,势必造成对当代中国画的误读。

  我们简单的回顾文人画发展的历史,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描述的24种审美形态,基本涵盖了文人画的审美范畴。与当代艺术创作中大量出现的扭曲、血腥、惨烈、荒诞,甚至色情的审美形态不同。《二十四诗品》总结概括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具有高贵精神品质的形态,这是文人画为我们留下的最大精神遗产,对日后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人的精神境象已经有了不同于古人的当代特质,即便是文人画诗书画印结合的方式也失去了以往的生态环境。今天,古文都取消了,还要让现代作者去写一首好律诗,这种可能性已经不具备了。更不要说书法,书法在古代是一个基本书写工具,古人从小读私塾就要写字,古代文人人人写得一手好字,人人是书法家。今天别说写毛笔字,连钢笔字都写不好了。对传统,不能简单地去窃取它的形式,文人画的语言形态,完全是按照作为文人的画家自身前期储备、修养、积累、基本潜质建立起来的,书法、作诗是古代文人的基本能力,所以文人画是诸多文人基本能力和潜质整合出来的、由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一种独有的艺术形态,其产生和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天人们要研究古代绘画,首先要研究文人画的生成方式,要研究古代文人对绘画的基本态度,它的进入绘画的方式,它建立这种语言体系的方式,对这个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学习是第一位的。在古人眼里,绘画是“文之末流”“立德立言之余事”,是治国平天下、著书立说之余潜心逸性的东西。假如要把文人画的语言形态,作为今天需要刻意研磨的一种技能的话,就恰恰违背了文人画家重道轻技的基本初衷。

  张江舟认为,独立的价值判断、高贵的精神品质和对笔墨语言精神性功能的开发,都是古代文人画家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当代画家需抱以最大的敬畏和虔诚之心,充分调动自身潜质,努力建立具有传统文化基质的,同时兼具鲜活的当代品质的中国画新形态。

  巡展激起千层浪

  “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全国巡展北京首展于2013年4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启幕,经过郑州、南京、广州、西安,到济南12月22日山东博物馆闭幕,历时8个月250多个日日夜夜,行程万里,牵动了无数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关注的目光。

  当我们回顾这样一次以主旋律作品为主体的个人展览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巡展是一位中青年画家第一次全面展示其非商业性的纯粹姿态。巡展是一种宣言,宣告作为当代中青年创作主力的胸襟和视野;巡展是宣传和传播,把当下中国画学术的主要问题和展览所追求的精神和艺术理想通过作品与各地艺术家作了深度的沟通,激起了各地数百家新闻媒体和学术刊物持续关注的热情;巡展是催化剂,从中国画悠久的历史,到当下时代赋予中国画的新命题,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美术学术和时代命题讨论的广度和深度。

  在这8个月里,巡展所到之处,每日都有大量的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在参观和热议着展览与作品,共吸引了几十万名参观者到展览现场,在各地的美术艺术专业学校,又先后举办了十几场学术演讲。整个策展团队,长驱2万余里,纵横6个省市,向当今社会宣告,今天的画家关注着人的心灵和生命,他们没有被金钱吞噬,仍然是纯粹的艺术家,金钱和名利没有摧毁他们。巡展宣告当代艺术家经受住了考验,巡展证明了这个时代还是有着大批深切关注艺术本身和艺术精神内涵的艺术家。巡展的结束,不仅是张江舟个人中国画创作新局面的开始,也是这一代人共同关注的时代命题的深化,巡展为中国画的新发展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巡展首展于2013年4月9日至4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一号、八号、九号展厅展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屹、左中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和著名艺术家刘勃舒、詹建俊、袁运甫、龙瑞、靳之林、杨力舟、王迎春、谢志高、田黎明、唐勇力、卢禹舜、刘健、胡伟、马书林、梁占岩、申少君等,著名美术理论家薛永年、刘曦林、张晓凌、邓平祥、王镛、王鲁湘等,和首都文化艺术界、新闻界共1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刘大为、范迪安、杨晓阳,以及展览作者——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当代著名美术家、理论家代表和来自主承办单位的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在开幕式前举行的“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学术研讨会。

  刘大为在展览开幕致辞中强调,张江舟能够在繁忙的公务之外以一种沉潜的姿态深入时代生活,在创作中直面当代、叩问生命,进而反思社会现实,其思之深切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向生向善的正能量。其作品对生命主题、悲剧意识、崇高境界等艺术命题的自觉追求与完美呈现,对于中国水墨人物画史来说,具有重要的补白价值,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出蓝之美。其典范意义之深远将随着全国巡回展出得到显现,此次巡展也因此具有特别积极的现实文化意义。

  语言、境界和人本身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样,艺术家也是如此。正是在人民军队大院的成长、青年经历的战争生死考验、从事艺术创作几十年中坚持创作和理论思考的双栖深入造就了张江舟特殊的禀赋。来自全国的艺术家们在丰富而热烈的评价中,集中关注着张江舟是谁,他的艺术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他能走在这个时代前列,张江舟在解决语言和内容这一中国画的时代难题的攀登中,是最有希望登临光辉顶点的人之一。

  在巡展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理论家数百人对张江舟的艺术作出评价,他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我们听听几个代表性的观点。

  中国文化强调的首先是人本身的修炼和养成,人们对张江舟人品风貌作出了由衷地赞赏:

  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中国人物画一代名宿刘文西:张江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人民的心灵。他很有才华,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很强。艺术家就是要让人民感动。

  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张江舟是当代人物画领域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一位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繁荣发展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大多蕴含了对人生、理想以及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

  著名评论家赵力忠:张江舟是个画家,但他又不仅仅是个画家,在画家的群体里边他是不多的具有很深层理性思维能力的人,他以灰和舞动的笔墨,凝结出生命的律动。从他整个画面来说,我能感到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

  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张志民:张江舟对自己绘画的学术含量要求很高。他关注当下,为时代呐喊,具有极强的社会和时代责任感。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华建国:张江舟的创作是随心而动的艺术,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社会的重大事件和内心做对比创作出这批作品。他是目前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一线的艺术家,是真正的艺术家。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张江舟是当代中国画坛上具有突出代表性的画家,他的探索也给当代中国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范例和参照。

  艺术家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往往是艺术家毕生追求的理想,也是艺术家在艺术史上地位的标示。张江舟赢得了人们对他绘画语言的肯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张江舟的人物画介于传统水墨与实验水墨之间,以墨色为主要造型手段,画面有流动感,有节奏韵律。他的画描写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有相当的真实性与生动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史论家郎绍君:张江舟笔下的人物,不特别强调他们的职业身份与具体行为,而着重表现他们由姿情体现的当下状态;画群像但避免情节性叙述,造型符合写实尺度但不求三维纵深感,这就为笔墨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天地。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龙瑞:张江舟有着敏锐的艺术感,这次展览是他在探索当下中国人物画发展上的深入思考和艺术实验,他已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体系将对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张江舟坚实的造型能力、随心所欲的驾驭笔墨能力以及他对当代人生命的深切关注结合在一起,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糅化成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艺术意象,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精神体貌。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江舟的画是耐人思考的画,他表达的既是当代青年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耐人寻思的诗意询问。他的笔墨语言善于用灰色,用枯涩的线的流转来塑造形象,他的语言和情思是一致的。总而言之,张江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代表性青年人物画家。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张江舟的人物画最好的地方是他对于气韵的理解。对于气韵,那种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气象把握,运气的贯通,已经超越了很多水墨人物画家。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江舟院长的画就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壤里长出来的一种具有现代性的新水墨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张江舟的人物画运用了山水的理念,表现的是人性的平淡和天真,同时又包含着崇高意识。鲜明的艺术语言和笔墨风格使他成为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江舟的聪明和才情正在于他能够或者说敢于去面对中国画过去一百多年在转型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重大课题,他会在许多人认为是矛盾冲突的地方,以他自己的特有方式轻松地用笔墨去解决,并且他的解决办法还让人喝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深刻表现人性的作品是可以真正打动世界的,张江舟的作品就恰恰是因为深刻地表现了关爱生命这种最宝贵的人性价值,所以他打动了我们。

  河南省文联主席、省美协主席马国强:张江舟在作品中对生命既有赞颂,又有悲叹,接近了中国绘画和艺术的本体,应该引起中国人物画家对这种“张江舟现象”的高度重视,并作为个案来研究,思考中国画笔墨如何走向现代。

  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江舟的画里人物造型好、笔墨语言好、形式立意好,他能取得如此的成绩,是因为他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张江舟在探索当代的笔墨技法和题材的结合上打通了通道,摆脱了原有的传统笔墨样式,也摆脱了纯粹写实的笔墨程式,进入到一个自由的境地,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结合。

  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院名誉院长靳尚谊:江舟对主题的把握很到位,对笔墨的掌握很熟练、奔放,这是他的重要特点,现在国画界人物画最大、最普遍的问题是繁琐,不简练,但是江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在造型的把握上很到位,他的手法、方式新颖,笔触奔放,这是他的风格。

  中国画尚写意,因此人格和艺术家心胸、理想、抱负就决定了画品的格调。是否有大怀抱是一个中国画家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人们对张江舟在创作主体上的突破,给予了真挚的欢呼和鼓励: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蒙:张江舟能把瞬间中的人写成一种永恒,这是很大的创举。他在肩负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社会责任。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江舟这批作品的价值在于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创作的思维、情感和方法。他的作品在思想高度、精神深度和语言强度这几方面不仅刷新了他自己,也为中国美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启发。

  陕西省美协副主席郭北平:张江舟用中国画表现了对人的永久命题的思考状态,有很多哲学发问、生命思考触及心灵深处的东西。他能画大画,笔下生风,志存高远,又很前沿,老画家和青年人对他的画都能产生共鸣。

  著名人物画家王有政:“生命”是画人物画的核心,从张江舟的画上能感悟到活生生的那个人,这是人物画家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现代意识加进去,又把传统笔墨运用得很好,很有韵味地表达了人的生命。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创作室副主任、著名人物画家苗再新:江舟对主题的挖掘非常深刻。他把现实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思维相结合,形成了以意念为主的创作倾向,契合了中国画讲究意境的理念。他的作品融汇东西,贯通古今,带来了全新的风格,传统画家和年轻画家都能欣赏他的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