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唐栋:大风如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3日10:2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唐栋

  六月伊始,南方已是炎热夏日,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博尔塔拉,春、夏两个兄弟正在握手谈论季节交接的事。在它们达成默契相互告别之后,仿 佛是一夜间,满山遍野泛起了绿色,各种无名野花顽强地从戈壁沙砾和山岩石缝中探出色彩斑斓的婀娜身姿,摇曳欢呼,竞相绽放,将整个博尔塔拉装扮成了一座浩 瀚无际的巨大花园。

  去年就是在这样的季节,我走进了博尔塔拉。博尔塔拉于我并不陌生,二十年前我曾走马观花地到过一次,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她的东北角有个叫阿拉山口 的地方,堪称博尔塔拉的一张地域名片。这张名片上有三个醒目“头衔” 。其一,她是我国西北最宽、最平坦的山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准噶尔山门”之称。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口岸后,阿拉山口便成为我国西部地区 唯一的铁路、公路和输油管线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其二,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风口之一,每年八级以上大风要刮160天左 右,最大风速达55米/秒,人们形容: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其三,驻守在那里的阿拉山口边防连,是有着“风口第一哨” 、 “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阿拉山口坚强堡垒”等殊荣的光荣连队。“肆虐狂风吹不倒、灯红酒绿蚀不倒、艰难困苦吓不倒”这三句话,已经成为官兵们的戍边操守和精神印记。可以说, 边防连是阿拉山口这张名片中的名片。

  博尔塔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吕凤君到机场接我,这位皮肤黝黑、朴实干练的“老边防”一见面就说:“咱们先去阿拉山口边防连看看吧。 ”这种安排,正合我意。来到博尔塔拉,最想看什么?对于我这个曾在伊犁边防当过七年战士的老兵来说,最想看的当然是边防连队了。那天,凑巧赶上阿拉山口没 有刮风,但眼前寸草不生的石山上,被风刮成的一道道形似浪花翻卷的砂层和断岩,会让你感觉到那肆虐无度的大风就在耳边咆哮。

  一走进连队,我立刻被一种壮观的文化景象吸引了,只见营区四周,形成了一个偌大的碑石文化园,在129块碑石上,按照“伟大嘱托” 、 “巨大鼓舞” 、 “壮志凌云” 、 “创业史志” 、 “忠诚使命” 、 “大陆桥头”六个板块,分别镌刻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开国元帅的建军思想、部队首长和地方领导为连队的题词、古今中外著名军事家的治军名言、连队组建以 来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连队官兵表达戍边豪情和鞭策自勉的手迹、全长10900公里的新亚欧大陆桥各个重要站点介绍……每个板块主题突出,内容丰 富,镌刻精美,让人有一种置身于碑林展览馆的感觉。

  在“忠诚使命”板块面前,我久久不愿离去。 “青春献风口,忠诚守边关” 、 “理想是奋斗的风帆,信念是人生的罗盘” 、 “向往远处的山峰,就得走好脚下的路” 、 “训练不吃苦,难以有进步;吃苦不动脑,难以有提高;动脑不谋赢,好比树无根” 、“难受了你就大声喊,寂寞了你就爬爬山,想家了你就看照片” 、 “站岗在边防,成才在边防,快乐在边防” ……这一句句刻在碑石上的官兵们情真意切、掷地有声、开心启智的戍边感言和豪情壮语,令我热血沸腾!还有那些像是随意搁在墙脚的鹅卵石上,也都刻有战士的 亲笔签名,吕凤君主任捡起一块,指着上面的签名说: “这是一位退伍老兵留下的,在这个连队,每一位老兵在退伍时,都会捡一块石头在上面刻下自己的名字放在这里,表达他曾经为祖国戍边守防的自豪感,表示他永 远与连队同在,永远是阿拉山口边防连的一兵。 ”我一块一块地抚摸那默默躺在墙脚的不起眼的小小石头,分明能感觉到老兵们的体温,感觉到他们一腔热血的涌动……

  这一座碑石文化园,一直延伸到了连队的瞭望哨楼。在去往屹立于石山之巅的瞭望哨楼的路上,远远就能看到镌刻在岩石上的“铁心向党,忠诚守边”和 “祖国在心中,故乡在梦里”等描红大字。哨楼底下的院内,绕墙一周镌刻着24首由名家书写的激情壮怀的边塞诗,其中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唐代将领严武的“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有明代诗人苏佑的“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觱篥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 ……这一首首充满血性和爱国情怀的边塞诗,以书法形式镌刻在岩石上,更显出其恢弘气势和强悍心志。

  更引人注目的是哨楼旁边一座被官兵们称作英雄山的高地。高地上本来寸草不生,官兵们从几十公里外搬来泥土和草皮,并布上水管,硬是将这座由岩石 群构成的高地改造成了一座绿草如茵的公园。而她之所以被称为英雄山,也是由碑石文化营造而来——沿山道矗立着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 宁、李向群、杨业功等八位全军英模的雕像,每尊雕像下方的碑石上同样镌刻着由书法家书写的英雄们的事迹。此外还有博尔塔拉军分区涌现出的三位英烈的雕像, 其中的吴光胜是上世纪60年代初阿拉山口边防站组建时的第一任站长,这位老站长一生情系连队, 2001年去世后,遵照他的生前遗愿,妻子和儿女将他的骨灰从千里之外的扬州带到阿拉山口边防连,洒在了这片他曾经战斗过的热土上,永远在边防站岗放哨; 在英雄山顶,官兵们竖起了“创业碑”和“戍边亭” ,把老站长的事迹刻在石碑上,缅怀前辈,鞭策自己,让英雄山成为每一位戍边官兵攀登的精神高地。

  其实,在阿拉山口边防连,碑石文化只是他们整个边关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全方位、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在连队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荣誉室里大到一桩界碑、小到一盏马灯的象征艰苦奋斗和光荣传统的实物,文化墙上的一幅幅将军题词,创意室里战士们的根雕、编织和绘画作品,“石全石 美”展示厅里官兵们用从巡逻路上捡来的石头汇成的“中国地图” 、 “铜墙铁壁” 、 “冲天飞豹”等栩栩如生的奇石世界,还有业余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图书阅览、网络冲浪、光碟投影、摄影作品展、架子鼓演奏等等,真可谓丰富多彩,气象万 千,令我感叹不已。

  这时我想,这种以碑石文化为主要特色的边关文化现象,该不仅仅是一种装点营区、供人观赏的形式吧?吕凤君主任说:这种边关文化,已经融入了官兵 们的生活,进到了大家心里,成为他们修炼情操、增长知识、锤炼意志的动力,成为激励官兵守边卫国的利器。我叫住一位从旁边走过的小战士,问他是否读过碑石 文化园里的那些碑刻?他干脆地回答:全都读过,而且都能背诵下来。噢?要全背下来可不简单。我随便点了几首诗词和别的内容,小战士全都答对了,甚至连岳飞 的《满江红》这样的长篇诗词都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着实令我惊叹。连队指导员告诉我:这个小战士是今年入伍的新兵,因为没考上大学本来就心情不好,刚来时 又适应不了这里的艰苦环境,经常闹情绪,哭鼻子,训练成绩也上不去。自从他对这些碑石文化产生兴趣后,人一下子就变了,变得不光爱学习,而且每天都过得很 充实,最近的一次军事考核全都优秀。他在班务会上发言时说: “连队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把碑石上的文化知识都能吃透,两年下来,就等于上了一所大学。 ”

  我按捺不住兴奋与激动,又马不停蹄地去了博尔塔拉军分区所属的江巴斯、铁列克特、赛立克、玉科克等其他几个边防连队。所到之处,无不被那里的碑 石文化所震撼,而每个连队又各具特色,有的突出“精武”主题,营院大门两侧巨大的岩石上,分别镌刻着《孙子兵法》谋攻篇和诸葛亮的《前出师表》 ;有的突出“信仰”主题,在一块“信仰是心中的绿洲”的碑刻后面,刻有李大钊、蔡和森、王若飞、方志敏等众多革命烈士的诗抄;有的突出的是“忠诚”主题, 营院对面的山腰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石刻群,苍劲有力的“忠诚”二字足有百十平方米,毛泽东的手书诗词《长征》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沁园春·雪》等更是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还有雷锋精神、老黄牛精神、民族团结、爱民为民等主题,在各个连队的碑石文化中均有展现。此外每个连队还把他们 的连歌镌刻在石碑上,那跳动的音符,唱响着边防官兵的赤诚与豪迈……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江巴斯边防连官兵们修建的“边关公园”内,垂柳下、水榭旁,一 块巨大的石碑上居然刻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全文,这使他们的碑石文化又多了一分境界,增了一分内涵……

  在博尔塔拉军分区,我见到了身材魁梧的李应堂政委,他是边关碑石文化这一创意的提出者和策划人。同他交谈,你能感觉到作为一名政工干部,他对边 防文化建设的长远思考和清晰思路。他说:“边防连队的文化建设对于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提升官兵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军分区 党委把边防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来抓,在缺经验、缺技术、缺经费的情况下,集党委一班人之智 慧,聚广大官兵之潜能,克服困难,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规划。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一域一景观,一连一特色’的思路,继续完善、深化各个连队的文 化建设。 ”我问李应堂政委: “为什么会想到营造碑石文化呢? ”他说:“这是因为我们这里石头多,就地取材,因材使用。另外,碑石铭志,石刻文化给人以厚重感,而且在我们这样的大风口,能够长久留存。 ”

  随后,李应堂政委带我去看他们的石刻工地。一片开阔的空地上,摆放着难以计数的石料,还有已经完成的石刻和半成品。十几名“战士雕刻家”正在埋 头工作,他们或锤击钢钎,或手持砂轮,显得十分专业。李应堂政委告诉我,刚开始时他们从外面请雕刻师傅,每平方厘米就要花五元钱,花不起,就抽调了25名 战士,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办法,不到一个月就学会了阳雕、阴雕、浮雕、影雕等本领和安装技术。现在这些战士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石刻人才,还没有 退伍,就有几家企业跑来要人了。

  在钢钎叮当和石沫飞溅处,几名战士正在一块高达六米、重约十吨的石料上雕刻“大风如歌,责任如山”八个大字。我想,当这块石刻高高地迎风矗立在边关时,同那里的无数文化碑石一样,矗立起的不仅仅是一道壮美的文化风景,更是边防官兵的责任、精神、豪情和永不磨灭的信念!

  唐 栋(全国政协委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