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骨肉天亲 原乡情长——评31集电视连续剧《原乡》(仲呈祥 王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3月03日10:04 来源:光明日报 仲呈祥 王茵

  近日,两岸三地倾力打造的31集电视连续剧《原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观众讲述了一段台湾老兵痛彻心扉的悲情往事,再现了一段两岸令人叹惋的尘封历史。这是一部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优秀电视剧,是一部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佳作。

  1949年国民党溃败,台湾迎来一百万背井离乡的游子,大陆留下一百万破碎的家庭。这些被称之为“原乡人”的老兵们无法重回故土,不能和大陆的妻子团聚,不能为老迈的爹娘尽孝送终。望眼欲穿窄窄的一湾海峡,却阻隔了所有家乡的血脉和音信。大陆的“根”,台湾的“家”,纠缠着这些老兵破碎的一生。要艺术地将这种既具有宏阔历史背景又具有个人悲情色彩的中国故事再现荧屏绝非易事,电视剧《原乡》可谓义理俱足、情事毕现。

  首先,电视剧《原乡》可以促人思考历史。三十余年来,两岸探访不断,尤其是近几年来“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正深入人心,这段骨肉团聚的历史是“原乡人”拼死相争的必然结果。正如《原乡》中所展示的那样,聚居在台湾“眷村”的“原乡人”老兵们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董家强等遭遇了不公平的歧视和对待,甚至连最基本的思乡表达都受到台湾政局的监控和恐吓。深入剧情,我们可以看到,思乡切,回乡难。台湾“警总”的淫威愈盛,这些老兵们归乡的信念愈坚定。当年十七八岁到台湾的小伙子们冲破枷锁,在花甲之年发出了自己最朴素、最痛彻心扉的呼声,终于踏上了漫漫“归乡”路。至此,《原乡》就给予了我们应有的历史正解,今日的团聚都是剧中的“原乡人”奋争的必然结果,都是两岸中国人用人心凝聚的“顺之则昌”的历史潮流。

  其次,电视剧《原乡》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原乡》中妙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如具有故乡意味的“授田证”“山西陈醋”“闽剧”等,即可探知那些老兵们割舍不断的乡音乡情。“授田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60多年前,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为笼络人心,给从大陆背井离乡而来的官兵发了“战时授田证”,承诺反攻成功后,每人即凭此证获得私有土地。然而反攻终究是黄粱一梦。“战时授田证”成了永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但老兵们却将一纸空文的“授田证”视若珍宝,成了他们的压箱之纸、思乡之托。在《原乡》一开始,农历新年除夕,主人公洪根生的老婆王氏便替丈夫将“授田证”供到了洪家的祖宗牌位上。对此,出生在台湾的女儿晓梅有些不解,但是出于对父亲的爱与理解,让晓梅比同龄人多了一番思考和担当。一个“授田证”就将洪根生一家中每个人的个性展现出来。一张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的“授田证”,在故事里穿针引线,串联起每个老兵的辛酸情感。在老兵杜守正眼里,这张薄薄的“授田证”比生命都重要——当女儿小芳和晓雄私奔偷走了“授田证”,当黑社会头子“山猪”从守正女儿那儿骗走“授田证”,狮子大开口地向守正勒索三万块钱时,守正的天塌了下来。眷村的邻里们都劝守正,反攻大陆早成了无稽之谈,还要一张发黄了的空头期券做什么。但守正却茶饭不思,没了“授田证”仿若丢了魂一般。为了这张毫无实际用处的“授田证”,岳将军和战友们为守正凑足了三万元的高额赎金;为了这张“授田证”,一向懦弱胆小的守正不惜和“山猪”以及他的手下对峙并遭到痛打和羞辱;为了这张“授田证”,哪怕被追杀,守正也要不顾性命去讨回。难道守正不知道这张纸毫无用处么?可“授田证”之于根生、杜守正等许多老兵而言,正是一辈子苦苦坚守的一切和家乡有关的念想。

  《原乡》刻画的人物具有地域性格和历史真实感。张国立扮演男主人公洪根生,善良、胆小、幽默、助人为乐,心中有一个始终解不开的沉重心结:数十年来思念江西婺源的老家。陈宝国饰演的是“警总”长官路长功,可谓传神写貌、入木三分。前半段,路长功以“冷面”示人,屡次对渴望“回家”的老兵们横加阻挠。随着故事不断深入,路长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眷恋,还有那些有关家乡的往事,终于冲溃了他为求自保、经年来为自己打造的心理防线,内心的天平渐渐地偏向了那些社会底层归乡情切的老兵们。陈宝国外冷内热的表演,呈现出了路长功这个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原乡》的播出,再一次证明“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只要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定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