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亮出民族的“精气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27日11:50 来源:经济日报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精神支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和部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且需要精神文化的极大满足。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重要需求和价值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看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也随之发生巨大波动,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新形势,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但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与经济国际影响力还不相称,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还处于劣势。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是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的竞争,说到底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我们要看到,当今社会一些人价值判断没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因此,一定要把正面教育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热点问题引导与群众道德评议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社会风尚。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要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养成,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

  (执笔:孙存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