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张允和的昆曲情缘(庞旸)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26日09:3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庞 旸

  张允和四十出头的时候,经历了她人生道路上第二次大的变故。

  第一次是在抗日时期,她随夫君周有光逃难到重庆。战时条件艰苦,缺医少药,致使她失去了年幼的女儿,还差一点失去惟一的儿子。第二次是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因对历史教学有独到见解而被叶圣陶特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历史教科书的她,竟莫名其妙地成了“老虎”。她急流勇退,自愿“下岗”当了一名家庭妇女。从此,她“没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也是一个最快乐的人”。(张允和《我是老虎》)

  为什么快乐呢?因为,她就此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允和自幼就在父亲的影响下习过昆曲。1952年“下岗”后,她在上海跟昆曲艺人张传芳学昆曲,还与老师一同编写了一系列的身段谱。1956年,俞平伯先生与致力于昆曲事业的同好,在北京发起成立了昆曲研习社,张允和担任联络组组长。从此,学习、欣赏昆曲,排演、研究昆曲,成了张允和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曲社在“文革”中一度中断,1979年恢复后,她又接替平伯老担任了曲社社长。她终日忙于曲社事务,孜孜矻矻,乐此不疲,直到2002年以93岁的高龄离世。她将后半生,半个世纪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无比热爱的昆曲事业。

  不仅如此,她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写下四五十万字的《昆曲日记》。这部后来由她的学生、继任曲社社长欧阳启名整理出版的《昆曲日记》,详细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常活动,记录了我国文化部门和各剧院团为昆曲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的执著追求;同时,还收入了允和老师研究昆曲的论文、讲话稿以及有关昆曲的往来书信等,为我国的昆曲事业留下了一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弥足珍贵。

  高级知识分子张允和中年被迫“下岗”,是不幸的;然而塞翁失马,“允和不幸昆曲幸”。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戏曲中,昆曲是最古老、最高雅的一种,被称为“百戏之祖”。因其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钟爱;但也因其过于风雅,曲高和寡,从18世纪就开始没落,一度濒于失传。正是由于俞平伯、张允和以及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热爱者、研习者和传播者的努力,昆曲才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标志着昆曲这种古雅优美的中国传统艺术得到了世界公认。从这个角度来看允和老师为振兴昆曲所作的半生努力,不是特别有意义,特别令人景仰吗?

  在允和老师105年诞辰之际,百花文艺出版社约我为她编一本以昆曲为主题的散文集。这个编事得到108岁高龄的周有光老人以及周晓平先生、周和庆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还有幸请到北京昆曲研习社第三任社长楼宇烈先生、第四任社长欧阳启名女士和曲社秘书王湜华先生写作序、跋。

  书中尽可能全地收入了允和老师关于昆曲的散文、论文、讲话稿和书信,并节选了部分《昆曲日记》,以求帮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允和老师与昆曲的渊源、情感,她的曲事活动及理论贡献。正如欧阳启名女士在本书“跋”中所说:“这本书的出版,可令更多的读者认识张允和老师,认识昆曲,认识为昆曲默默作着不懈努力的前辈们。”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