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云南民大:大学生社团开辟文化传承新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25日10:33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学校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民族文化进课堂”也成为许多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云南民族大学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却独辟蹊径,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的丰富多样性和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开辟了一条传承民族文化的新路。

  14个少数民族文化协会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2013年12月,驻昆高校大学生2108傣历新年(比迈)在云南民族大学举行。傣族书法比赛、水果雕花比赛让人大开眼界。傣味品尝活动中的酸笋猪鸡、酸扒菜、凉拌粉丝、泼水粑粑等,均是由傣族大学生亲自制作,现场很多人排起长队,等待品尝这些民族风味的美食。在比迈晚会上,傣族健美操、傣族服装表演,展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青春和唯美的全新阐释。

  2013年12月,云南民族大学还举办了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参与景颇族传统活动“打跳”狂欢的人员达1000余人。活动参与者既有该校的大学生,还有不少留学生、昆明其他高校的学生及老师。所有人踩着一个鼓点起舞,气氛欢快激昂,生动展现了景颇族“打跳”这一“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魅力。

  每年的12月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活动月”。在这个月里,云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都会联合驻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以各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作为主题开展活动,如回族的“古尔邦节”、拉祜族的“葫芦节”、傈僳族的“阔时节”、佤族的“新米节”等。

  这些主题活动,都是由云南民族大学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协会组织举办的。民族类的社团协会一直是云南民族大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包括傈僳族文化发展研究学会、白族文化发展研究学会、傣族文化交流协会、拉祜族文化传承学习协会、藏族文化研究协会、回族文化传习协会、苗族文化研传会等14个少数民族文化协会。这些社团协会均是由该校大学生自发组建的。

  潜移默化,让民族文化深入学生生活

  除了组织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云南民族大学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协会还将开展各民族的语言、歌舞、民间工艺的学习活动,作为向学生们传递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各位傣协的亲们:今天下午五点半要上葫芦丝课,教室在广智院B305,要学的同学请赶快到教室,请互相转告。”“晚上八点半至十点半有傣文傣歌课。”“晚上八点半至十点在广智院小花园有傣拳课。” 一位傣族文化交流协会的会员,向笔者展示了几条平时收到的协会组织活动的短信。

  傣族文化交流协会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自协会成立以来,每周都会安排一些时间向大家教授傣族的文化技艺。这些技艺,都是先由傣族大学生回家乡向老人学习,返校后再教给其他同学。有时候,他们也会请一些民间艺人或者老师来校教授。这种文化传承模式在学校非常受欢迎,不仅丰富了大学的校园文化,也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

  群体互动,扩大民族文化传承面

  为了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云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文化协会一方面积极争取各地州政府、文联等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保证活动开展的规模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充分注意与其他高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互动。

  比如,驻昆高校大学生2108傣历新年(比迈)活动,除了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还有来自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学校的傣族学生参与。同时,还邀请了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傣族社会人士。一位参与活动的傣族人士说:“我们平常就在民族交流群交流,周末或者空闲时间也常常聚在一起,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在昆傣族人员通讯录。所以,学校举办民族节日活动,我们都能及时得到通知并前来参加。”

  云南佛学院的一位学生说:“我们每年都来这里参加傣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活动,他们会邀请其他高校的同学参与活动组织工作或者表演节目,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增强了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内聚力,也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交流的平台,产生更好的文化传承效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