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排行 >> 年度排行榜 >> 正文

中华读书报2O13年度10大好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24日15:5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编辑部在 2013年12月25日 05 版中评选出了年度十佳图书。选书的范围从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在内地首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评选标准一如往年,着重考量如下因素: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趣味。学界和读者口碑亦曾参考。以下是评选出的2013年度十大好书(按书名音序排列):

  1.《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下)

  〔英J迈克尔·苏立文著,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站在保守派维护传统与改革派放眼世界的十字路口,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国历经改朝换代、社会变迁与政治运动频仍,中国现当代艺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长、变化,从中西交融、百花齐放到固步自封再到与世界艺术界接轨,走过的百年耐人寻味。

  英国艺术史学者、汉学家苏立文先生皇皇六十余万字的这部巨作以时间顺序和艺术流派、艺术运动、事件为线索,全景式呈现了二十世纪(1900年N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艺术(美术)界的面貌。除了深厚的艺术史学养、大量的资料积累外,苏立文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到中国,与吴作人、丁聪、关山月等中国艺术家相交甚笃,成为西方世界最早关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学者之一。此后他大半生致力中国艺术史研究。这部巨作从写作到最终中译本出版,时间跨度相当大,也历经波折。苏立文所耳闻目睹的故事、亲历的时代与多年积淀的有形资料和无形资源,运用到文本中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西方艺术界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偏见,也给中国艺术界回顾上世纪的历程,进而反思自身的种种局限,提供了极好的参考。

  2.《艾丽丝·门罗作品集》

  〔加J艾丽丝·门罗著,张小意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

  “每读门罗,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以平实语言和精巧结构描述小地方和普通人,撕开寻常生活的表皮,发掘故事的真相,洞见人性的幽微。她的短篇小说技巧在几十年中反复淬炼、几近完美,其获奖让短篇小说在文学舞台上重新获得关注与尊重。

  “艾丽丝·门罗作品集”共包含七部短篇集,囊括了门罗创作早中晚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位被读书界和文学读者期待多年的作家独特的风貌与魅力终于完整地呈现出来。读者可以从这些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小说中,洞见作家生活的时代,品味门罗作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静水流深的文学世界。无论是门罗的处女作和代表作《快乐影子之舞》,还是门罗生命最黑暗时欲以为绝唱的作品《幸福过了头》,或者是具有强烈自传意义,有着长篇一气呵成的连贯性的《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以及其他各具特点的短篇佳构,都清晰地体现出,门罗的小说如其人生,平淡静默却暗流潜藏。那精准的视角、精致的观察和精妙的设计,不仅写实地透现了生活的本质,而且洋溢着现代小说的乐趣。在当下世界文坛炫技求奇之风盛行时,门罗朴素真挚的写作方式和关照生命根本的质朴态度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和深入的思考。

  3.《邓小平时代》

  〔美J傅高义著,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一版

  这是一本伟人传记,但更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如此重大的题目,注定会受到中国读者特别的关注。中文简体版问世以来的一年内,它领受了许多热情的赞扬,但也有不少堪称严厉的批评。在国内写作这段历史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我们对于傅高义期望殷殷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期望不应该过高。带着平常心来读这本书的话,应该承认,傅高义干得不错。其对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推进首先表现在,他研究了诸多对大陆学者来说显得敏感的事件,如西单民主墙、1979年理论务虚会、反对精神污染、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及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的去职等等。其次他研究了许多为国内学者所忽视的问题,例如以往我们比较关注邓小平对美外交和对日外交,但邓小平的东南亚之行却很少有人述及,而傅高义教授的研究表明这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邓小平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与互动,傅高义的记述之详尽程度一般都要高于国内学者的写作,比如关于访问美国和对越战争。又如在分析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时,傅高义联系国际背景进行了分析,联系到波兰团结工会等等,反映了国内和国际的互动,这样内外兼顾的视角对我们是富于启发性的。除了披露新材料之外,新观点的提出也许更加惹人注意,比如书中提出邓小平“是总经理而不是总设计师”,我们的读者不一定完全同意,但至少可以受到一些启发。

  4.《繁花》

  金宇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说上海作家金宇澄和他的长篇小说《繁花》在2013年异军突起并不夸张,年过花甲且早年写过小说的他从未被这么多读者知晓、认同,关于这部作品的奖项和好评从年初陆续绵延到年尾。

  在这部讲述文革时期、八十年代至今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中,开篇从上海一个菜市场上两个男人的对话写起,已可看出此作专注于描摹这座大都市昔日的、市井的、细碎日常的一面。作者并未用曲折情节与人物命运的颠沛来展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遭际,也没有在小说结构上大费周章,而是从细节入手,聚焦细水长流的平常生活,还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一段段暗藏机锋、意味深长的对话,一场场浸透世态炎凉、情欲物欲的酒席,金宇澄用厚积薄发带来的从容写活了人物内心的微妙起伏。而随着情节推进、人物呼之欲出,四十年来上海的城市风貌、市井人情如一幅画卷在书中徐徐展开,商业、文化、饮食等诸多方面变迁的细节扎实而信息量大。作者几乎以一部长篇写就上海几十年的生活史。作品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作者赋予书中人物一种介乎书面语和市井俚语、普通话和上海话之间,带有上海话味道却不至于令非沪语读者有阅读障碍的语言,这种语言也贯穿在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中。

  5.《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

  陈徒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5月第一版

  关于1949年后数次政治运动中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与命运变化的书今年出了好几种。《故国人民有所思》篇幅不长,作者也非历史专业科班出身,但这本历史人物研究著作还是以其扎实的资料基础、严谨的写作态度和独到的反思视角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与其12年前获极佳口碑的《人有病天知否》将笔触指向沈从文、老舍等中国现当代文坛大家不同,陈徒手在这部新作中将研究方向放在俞平伯、王瑶、马寅初、冯友兰等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在国内相当知名的11位学者身上。不变的是他十几年来对待历史的敬畏心态,经过多方采访当事人或相关人士,并查阅大量档案、会议纪要、口述记录,再进行所获资料的分辨、取舍,最终成就了这本篇幅不大分量却很重的作品。书里面没有任何文学性的合理想象,有的是第一手材料和大量细节的精确呈现。书中人物在政治运动极为频繁而震荡剧烈的年代所面临的冲击来自生活、事业、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而最难承受的是运动触及灵魂的那一面。无论他们面对冲击时的表现和应对是多么不同,个人在大时代里的无力和无奈都同样地触目惊心。“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曾亲历那段历史的诗人邵燕祥这样评价该书。

  6.《黄雀记》

  苏童著,作家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

  《黄雀记》仍然是香椿树街的故事,丰沛的河流,在街上晃晃悠悠的少年……苏童的故事画面,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他依然动用记忆的资源,但是他的故事在资源里涌动翻腾出若干向度的多棱镜。只是这次的整个故事更为复杂庞大,更富有新意。

  苏童在这部小说中,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他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精准的解析和流畅的描摹。《黄雀记》书名的隐喻与文本中诸多的隐喻、象征相呼应,面目复杂。“像一道光,像一把刀,切入最深的地方,不能再往前走一寸为止。”苏童的这一像医生的手术刀般精准的想法,在小说中得以相对完美的实现。书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应该说是他写作以来最为鲜明的,以至于历历在目,能够“看见”他们,甚至于每一个章节的阅读,我们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的呼吸。

  7.《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上下)

  马幼垣著,中华书局2013年3月第一版

  在马幼垣的水浒研究中,我们早已领教过他治学的扎实风格,他今年在大陆出版的《靖海澄疆》再次向我们呈现了这种风格的魅力。这部论文集所收的17篇文章涉及晚清中国海军的创建与海战表现、民国海军的发展以及抗战时期海军在香港的表现等。其中以前有人做过的题目,作者往往有颠覆性的新见,至于对汪伪政权海军的研究等,更堪称填补空白之作。作者认为“舰只是否交代得清楚详细直接决定海军史文章素质的高下”,因此,不遗余力地加强对舰只的研究,其表现出的专业和深透的程度,令人叹服。像舰只和武器数据的详尽呈现,历史图片和舰只型线图的大量使用,以及史料来源之丰富等等,都在在显示着作者用力之深,态度之严谨。马先生文章的一大特色是直言不讳,言辞锋利,且不说其对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历史人物的批评(如《刘步蟾和东乡平八郎:中日海军主将比较研究四题》一文对刘步蟾和东乡同学之“神话”的揭穿,以及对刘留学成绩之陋、实际能力之差和吸食鸦片等真相的披露),其对同行的抨击亦毫不留情(如《大陆上的中国海军史研究,1949B2000》一文除对姜鸣、陈悦等个别人的研究表示认可外,余者皆难逃“差劲”之讥),像张荫麟、王家俭、唐德刚这些名家也尽被他数落。他的话或有情绪过激之处,却足以警醒国内学界。

  8.《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俄J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著,刘文飞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曼德施塔姆是俄罗斯白银时代蜚声文坛的天才诗人,才华带给他声名,也为他坎坷而短暂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他因诗获罪,大半生与封杀、逮捕、流放为伍。他的夫人娜杰日达在这本回忆录中用沉静、凝重、苍凉的文笔回顾了他们走过的曼德施塔姆两次被捕之间(1934年N1938年)风雨如磐的岁月,写到曼德施塔姆的经历和诗歌写作,也不乏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这本书的节奏沿袭了苏俄文学舒缓、悠长的质感,加之作者写作此书时已是多年之后,心绪渐渐平复,像是阅尽人生的老人在娓娓诉说,诉说苏俄大时代颠沛下,曼德施塔姆夫妇与他们的亲友、文学同道的故事,人如波涛中的小舟,随时有倾覆之忧。

  该书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陆续出版的娜杰日达回忆录三部曲中最重头的一本,她则因此书的出版跻身一流回忆录写作者之列,纵然放在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的同类回忆录中也不逊色。需要提及的是,这本书的中译本出自俄罗斯文学专家刘文飞译笔,译者序和布罗茨基为曼德施塔姆本人及娜杰日达所写的两篇文章则为读者阅读并理解这部回忆录提供了重要参考。

  9.《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1969~1972)》

  丁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1969年,漫画家丁午被下放到河南黄湖干校,那时他的女儿小艾才八岁。为排遣对女儿的思念,让女儿对爸爸在异地的生活有些了解,丁午开始给小艾写信,小艾当时识字不多,这些信就以漫画为主。四十多年后,这些亦画亦文、历时三年多的61封信件由丁午亲友交给出版人汪家明编辑出版,遂成就这本2013年度不应被忽略的感人之书。

  基本上,这是一本不易分类、难以尽述、无法克隆的书,是漫画,也是书信集、回忆录或者亲子读物。曾创作过多种儿童漫画、动画经典的丁午在这些信件中流露出他作为父亲慈爱、幽默、童心未泯的一面。那些苦中作乐、妙趣横生的画面将干校生活中相对轻松的部分呈现出来,不失为对作者苦闷心绪的纾解,从中亦可看出这位父亲是如何“报喜不报忧”地选取表现内容,就算偶尔道出辛苦,也多以调侃来淡化,生怕女儿为之担心。这些信件诞生时,作者并无出版之念,纯粹用来和孩子交流,唯此才使得这本书更加真实、珍贵。翻开书页,通过丁午这些写给(画给)小艾的干校生活片段去回望、走近进而解读那个荒诞年代,去触摸父爱的温度,就如同走进时光隧道,内心打翻了五味瓶。

  10.《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厉以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

  厉以宁自认为本书是他继1990年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之后,又一本关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个人代表作。为他如此看重的这本书确实包含了许多有分量的论述,比如:他将中国道路总结为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之路;他认为当前农村新一轮改革应从土地确权切入,土地确权将使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土地的流转,使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他认为以前国有资本体制的改革基本上集中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但今后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的改革;他认为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主张中国采取“老城区十新城区十农村新社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之后,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等等。此外关于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等问题,书中也有重要论述。厉以宁以前的研究曾经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他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和趋势具有一定风向标意义,这本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推出的著作,或许也是我们理解中国新一轮改革、思考中国未来走向的极好参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