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写满故事的眼睛

——韦源的“世师尊”系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7日10: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杰
 世师尊·钱穆(油画) 韦源 世师尊·钱穆(油画) 韦源

  风/骤然而至/甚至比固化的山脉更加坚硬/一块一块砸进海马区……(韦源《建筑的结构逻辑》)

  韦源的绘画应该是他负重的身体、生活、灵魂之中最“轻”的部分。

  如果我们避开他的言谈、文字和经历,那些幽默的、苦难的、迷惘的阅读、回忆和生活碎片,会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也许正如伍迪·艾伦《午夜巴黎》里的桥段,韦源活在他的黄金时代,那也许是德加、萨特、莫迪里阿尼的时代。而现实的生活粗暴的一如我们城市上空的雾霾消磨着他的生命、才华和斗志。小说与诗歌,是他的与世界对抗的战线,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渺小的灵魂在吟唱。而韦源笔下的一张张脸即是歌声停止后的静默。

  《世师尊》里的几幅肖像——陈寅恪、梁漱溟、钱穆略显扭曲的脸。暗灰色调中隐约泛黄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时间和死亡的基调。三位大师一如鹅卵石色彩般的皮肤块面被一再的平面化,最终像是泄了气的皮囊,布满整个画布,唯独那双写满故事的眼睛与我们正视。

  画面中的陈寅恪、梁漱溟、钱穆作为20世纪史学、佛学、儒学承前启后的历史推动者,亲历了上个世纪初破旧立新,国门大开的历史,时代使命促使他们早年求学的经历中顺应了走西方,思中国的“主流思潮”,尽其一生“行动致良知”,成为启蒙中国知识分子的先锋。而他们一生著学讲学实践以外的人生境遇也各不相同,陈寅恪惨死于“文革”闹剧;梁漱溟建国后批评农村政策与毛决裂,后继续著东方学终老于北京;钱穆暮年走香港、美国、欧洲讲学,最终受蒋安排定居故老于台北。思想的博大与肉身的渺小在这些国学故人中戏剧般地显现,励志中伴随叹息,最后戛然而止,一如他们的时代。

  韦源也许并非呈现几位大师本身的形象,而是通过他们的形象的历史经验和人性经验的延伸来转述艺术家自身的人生经验。这与陈丹青《国学研究院》(2001)绘画中描绘的五位大师并不相同。陈丹青笔下人物全身形象的并置、建筑背景的刻画以及鲜亮色彩的还原更像是在关注画面人物历史角色的在场。而《世师尊》中被弱化的形体造型、降灰的色彩和空置的背景,一方面是艺术家从个体阅读经验重构后的塑造,一方面是将绘画的还原脱离开历史的还原,更多地去接近艺术家对历史人物选择的观念陈述。此刻,绘画性被刻意地扭曲了,它包含了被观念篡改的叙事,被绘画曲解的照片,被时间漂洗过的历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