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凉山彝语相声如何走出“一枝独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3日11:24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观众非常喜欢听彝语相声。  观众非常喜欢听彝语相声。
两人在昭觉县燕子洛的表演。两人在昭觉县燕子洛的表演。

  彝语相声受热捧

  4月28日,昭觉县文化馆正在排练一个反腐倡廉的小品节目,准备参加州纪委选拔,如果选上了还要到省里表演,沙马木乌、某色阿萨又是主角。“等忙完这些活儿,我们想在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开彝语相声节目。”沙马木乌说,他想通过现代媒体传播这种文艺形式,弘扬民族文化,并培养人才和带动彝语相声发展。

  许多人还记得,3月10日在布拖县城郊火把广场,凉山州十八大文艺宣讲团的13个节目中,彝语相声受到热烈欢迎。来自昭觉县文化馆的沙马木乌、某色阿萨穿着彝族盛装在舞台上说彝语相声,两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举手一投足便让人想发笑,而他们一发声,大家听到的是亲切的彝语,讲的是身边熟悉的事,句句幽默搞笑,台下观众笑得前俯后仰。

  看了表演之后,布拖县木尔乡草木村支书吉安初且说:“这是我第二次看他们表演,不管是说历史,还是宣传十八大精神,我们都觉得有道理,这里男女老少都喜欢他们的表演。”

  彝语相声地彝族聚居区每次都受到热捧。2012年6月26日,凉山州文艺宣讲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文化宣讲团进入昭觉县解放乡燕子洛村,相声《燕子洛的幸福生活》还是由这二人表演,依然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前身是“克哲”

  彝语相声并不是简单的汉语相声的翻版,而是从其古老习俗结合现代相声演化而来。凉山州民族研究所所长马尔子说:“凉山彝族有一种古老的'克哲'习俗,彝语相声是从这发展而来。”

  据了解,克哲是彝族一种独特的、流传极广的口头文学形式,是一种充满生活情趣,饱含幽默诙谐的对口词,多为嫁娶等大场面表演。克哲语言流畅、比喻生动,谈论古今行云流水。克哲艺人,有惊人的记忆,临机应变的能力,反应快捷的智力。参赛双方引经据典、龙争虎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克哲”一为家庭传承,一为社会传承,且相互影响。并善于从其它口头文学艺术门类吸收营养,不断推陈出新。

  克哲在凉山各县市彝区非常流行。2003年记者在德昌县的彝族婚礼中就感受了其魅力,晚上的火塘边两个汉子披着察尔瓦端着酒在众人的围观下进行论辨,而围坐在旁的人看得非常专注,据说这就是克哲,即彝语相声的前身。

  昭觉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地带,又曾是原州府所在地,有极其厚重的彝族文化积淀,因此 彝语相声主要出在昭觉。

  培养与借鉴

  既然彝语相声今天在彝区受群众非常欢迎,可十多年来都是“一枝独秀”,而不是“满山花儿”呢?

  彝语相声因为语言的特殊性,影响了其在全州的影响力,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德昌县文化馆馆长刘宁岷说:“彝语相声在彝族聚居区受到欢迎,可是在我们德昌县,由于彝族人口少,能听懂彝语相声的人不多,因此彝语相声在德昌听众很少,难以发展。”

  目前彝语相声的表演者还进行着双语相声表演。云南省楚雄彝剧彝剧比四川省凉山彝语相声成型得早,两地仅金沙江一江之隔,其发展能给我们一些思考。楚雄彝族自治州有关人士介绍其彝剧:“过去彝剧用的是彝语,地域性太强,不仅彝族内的不同支系听不懂,外族人更难听懂。我们彝剧最大的革命是采用'汉语彝腔'语言,消除了语言障碍,使得彝剧为更多群众所接受。”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副馆长尔布什哈说:“彝语相声还是要用彝语才行。”在凉山偏远山区的彝区群众只能听懂彝语,彝语相声有其生存环境。不过凉山相声要走出去,偶尔用“汉语”表演,让外界了解凉山彝族现代文艺形式也未尝不可。

  人才跟不上是彝语相声发展的瓶颈。彝学专家认为人才和借鉴是关键。马尔子认为:“这种文艺形式轻松幽默,在农村宣传禁毒防艾、彝家新寨起了

  古老彝族民间文化在新时期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彝语相声,十几年来它焕发出独特的魅力,然而在很长时间里,表演者缪缪无几。

  很好作用。彝族重视从小培养发表个人观点的说唱,培养彝语相声演员有基础,现在要加大培养人才,要不断提升创作水平,向汉族前辈相声演员学习,学别人的不一定就会失去自己,好的要为己用,文化开放对本民族文化提升有很重要作用。

  既然昭觉县有艺术团体留住彝语相声人材,那么州级或其他县市是否也可考虑让这些人材进入艺术团体,或在这些团体培养相应的人材呢?

  沙马木乌准备在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开彝语相声节目,如果真能实现,那么对这门彝区独特的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枝独秀”十多年

  在彝族聚居区布拖坝子生活了几十年的吉安初且说:“我知道的凉山会说彝族相声只有他们两人。”作为凉山彝学专家,马尔子对彝语相声印象是:“昭觉县的那一对相声演员表演比较出色,在彝区影响也大,昭觉县还有俄比解放、阿吉拉吉两位作者用彝文创作了许多相声;此外还有州歌舞团的一些相声表演。”在凉山的舞台上、电视上和网络上的彝语相声似乎只能看见昭觉县文化馆的沙马木乌、某色阿萨二人身影,其他人的彝语相声影响较小,因此说彝语相声可以用“一枝独秀”形容。

  这一支独秀的花儿是怎么开放的呢?

  沙马木乌在当山区教师时,搜集了许多相声素材,为学生编排的彝语相声,常常令学校师生和老乡开怀大笑。某色阿沙出生在昭觉县彝族文化特色浓郁的比尔拉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崇尚克哲辩手,某色阿沙承袭了这一传统。1999年,昭觉县“三下乡”文艺演出队成立,县领导明确提出,必须创作老百姓看得懂的文艺节目。如何突破“克哲”、“尔比尔吉”的传统表现形式?去表现党的方针政策,贴近生活,由此沙马木乌、某色阿沙、阿比伍各、麻卡晓莉等成为第一批创作、表演人员。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创作出了彝语快板《美丽的家乡》,相声《一堂课》、小品《母女》、克哲《知识就是力量》等。训练一周后,投入“三下乡”队伍作巡回演出,第一场演出获得了成功。“卡沙沙!卡沙沙!你们演出了我的心声!”年迈古稀的尔恩呷呷老人说。

  多年来,为挖掘“克哲”艺术,打造彝语相声品牌,阿吉拉则、沙马木乌、某色阿萨的足迹踏遍喜德、美姑、越西、金阳、雷波、布拖的彝家村寨。

  以前只有“克哲”,而没有相声,许多亲戚看到木乌和阿沙表演穿着花里胡哨的服装表演相声,接受不了,冷嘲热讽,说是给家族丢了脸,可是二人把彝语相声的编创和表演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再也不能割舍。

  2002年在首届凉山州民族艺术节上,沙马木乌、某色阿沙第一次登上了州府舞台,他们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征服了城市观众,获州艺术节金索玛奖。2003年元月,彝语相声《语言专家》获四川省首届“剑南春”杯群众曲艺大赛金奖,“很不错,从来没有看到过,很独特,表演得很好。”巴蜀笑星沈伐评价。当年9月获“第四届巴蜀文艺奖”。2004年元月,彝汉双语相声《语言专家》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获全国二等奖。2005年,彝汉双语相声《来自北京的温暖》走进中央机关,为中纪委、监察部、国家粮食总局等单位演出。

  2007年,凉山州几位领导观看了表演后说,彝汉双语相声为凉山州找到了一条曲艺发展的道路,并寄语继续挖掘彝族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节目。

  自2001年昭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成立以来,昭觉创作的彝语相声组合《语言专家》、《揭老底》、《趣说火把节》、《服饰恋歌》、《幸福彝乡图》、《一堂课》、《欢乐彝族年》等30多个节目贴近群众生活,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