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蓝色茉莉,黑色伍迪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2日14: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晓东
 《蓝色茉莉》电影剧照 《蓝色茉莉》电影剧照

伍迪·艾伦伍迪·艾伦
《蓝色茉莉》电影海报《蓝色茉莉》电影海报

  作为美国最资深的电影大奖,金球奖总是要证明自己比奥斯卡金像奖更有格调。2014年第71届金球奖已经揭晓,最佳女主角颁给了在伍迪·艾伦新 片《蓝色茉莉》中担纲主演,素有女神、女王称号的凯特·布兰切特,这既是众望所归,多少也有点惊喜,因为凯特·布兰切特已经获得过两樽金球,算是一线主流 女演员中的非主流:在演艺巅峰的她宁愿把更多时间放到家庭和话剧上。凯特·布兰切特的丈夫是澳大利亚著名话剧导演,他们多次合作,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 姆斯的《欲望号街车》就是其中一部经典,凯特扮演其中的女主角布兰奇——一个崩溃的、活在白日梦中的布尔乔亚女性,这样的角色对她来说早已驾轻就熟。

  “小老头” 伍迪·艾伦算得上是美国电影硕果仅存的“作者电影”代表。与欧洲电影大家相比,伍迪·艾伦的电影具有非常清晰的“纽约客”特质。假如说法国导演侯麦的电影 如同大学伦理学教授的讲义,那么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纽约客》的读者和伍迪·艾伦的观众群有很大的重合。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 育,是中产阶级或者希望能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小资”,也包括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或多或少和纽约发生关系,大都自己编剧,往往涉及 到在纽约生活人群切实的伦理境遇,就好像《纽约客》这种较为严肃的杂志专栏(其实他也一直在为该杂志写文章),能够提供给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思考以及一定 的谈资。这个阶层的观众都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并将此看作“品位”的象征。当然,这算得上是人性当中的“媚俗”。一般来说,伍迪·艾伦的电影主人公总是或多 或少做着与艺术相关的职业,而这种特质也确实令他的影像散发着一股文艺气息,喜欢和不喜欢伍迪·艾伦电影的人,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吧。在这个领域,伍迪·艾 伦驾轻就熟,嬉笑怒骂,总夹杂着对附庸风雅的深深浅浅的讽刺。

  所以,习惯了这种气味的影评人看了《蓝色茉莉》,便煞有介事地号称其为“伍迪·艾伦的转型”,因为电影中没有文艺工作者、艺术命题这些伍迪·艾 伦式的电影符号,也因为主角凯特·布兰切特是澳大利亚人而非“纽约客”。其实,以伍迪·艾伦的江湖地位,他何须转型?他15岁就给主流报纸写稿,很自信, 从未有过类似列夫·托尔斯泰那样的“精神危机、创作危机”。只不过素材变了而已,那种强烈的讽刺依旧,连讽刺的靶子都没变,也是“媚俗”。至于女主角,难 道非要梅丽尔·斯特里普那样的纽约人才能演?凯特·布兰切特骨子里那种高冷气质不是最适合的吗?再说,伍迪·艾伦本人也不见得要去拍那种永垂青史的大作, 他只是以电影为媒介写自己想写的而已,没有那种悲天悯人或雄心壮志。他几十年前就已经在全世界红过了,他是法国知识阶层惟一肯定的美国导演,有什么必要 “与时俱进”追赶时髦?这简直是羞辱他!

  这部电影显然是《欲望号街车》的一个现代版,稍有美国文学知识的观众都能看出这一点。问题是,当田纳西·威廉姆斯剧本里那个崩溃的、在强悍的普罗阶层代表科瓦尔斯基面前(有一种很强的性暗示)败下阵来的布兰奇到了伍迪·艾伦手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假如说田纳西·威廉姆斯对布兰奇多少带有同情的态度,科瓦尔斯基更是带有一种正面的、高尔基式的无产者力量的话,伍迪·艾伦则更多表现为尖刻的讽刺和批评。

  “蓝色茉莉”这个名字有很强的讽刺意味。Blue 除了“蓝色”的意义之外,更有“忧郁”、“沮丧”之意,总之,跟“文艺”或“罗曼蒂克”沾边。笔者揣测,伍迪·艾伦更多用的是这种意思,带有极强的讽刺意 味。影片中那首经典老歌《蓝月亮》,除了忧郁、抑郁的情调之外,月亮还和“发疯”有关,暗示着主人公的崩溃。女主人公名叫“Jasmine French”,“茉莉”本身即带有“东方风情”的异域想象,更何况“法国茉莉”?浓得化不开的文艺气息,实则是一种庸俗吧。而作为人生失败者设置的妹 妹,被冠以“金吉”这个名字,虽说也是个常用英文名字,多少有点底层、乡土的气息。从一开始,这种甜腻而廉价的浪漫主义情调就追随着茉莉,从她对出租车司 机说话的口气、几个货真价实然而夸张的LV皮箱(她总是用法语发音纠正别人对路易威登的读音,这样的人其实在中国也随时可以遇到),随时需要在别人面前证 明自己的优越感:出身、婚姻、社交、品位、教育等等。恐怕这才是伍迪·艾伦的着力点,他几乎所有的电影当中都包含了这个主题。

  上世纪兰登书屋曾将伍迪·艾伦在《纽约客》上的文字结集出版,书名取自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门萨的娼妓》,亦即“高智商妓女”之意。不,伍 迪·艾伦并不是仇视女性的男人,否则那些以独立、知性、聪明著称的女星(例如简·方达、斯嘉丽·约翰逊等人,当然也包括凯特·布兰切特)不会以主演他的戏 为荣。他只是以自己的幽默方式,提醒世人看到人性的可笑乃至丑陋之处、可怜以及可恨之处,当然也包括他自己所不能避免的,这也是“小老头”的高明之处。

  例如他曾自嘲:“我从来不是知识分子,但我的长相就是这样”。 知识分子,或者说,“伪知识分子”永远是他电影的主角,也是他毕生讽刺的对象,这也是他根本不可能重复《欲望号街车》的地方。与其说他以《欲望号街车》为 灵感拍出了《蓝色茉莉》,不如说是他顺带讽刺和戏仿了《欲望号街车》。布兰奇充其量是个落魄的小资产阶级,茉莉可是纽约名媛;布兰奇被科瓦尔斯基的粗野 (性魅力)所吸引,但这种人只会被茉莉认为是下等人。《蓝色茉莉》最精彩的段落,莫过于那些被打回原形的名媛被迫去充当茶水妹,以及尝试做各种事却样样拿 不起来的桥段。事实证明之前茉莉那些为自己建构的优良基因、高智商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而伍迪·艾伦不同于田纳西之处,就是他独有一种令人轻松的幽默感,但 这种幽默感无疑是黑色的,很有点“毒舌”的意思。茉莉的妹妹金吉、前妹夫、现男友吉利都在伍迪·艾伦的讽刺之列,不因为阶级或出身而带有任何道德优势。他 们的那种虚荣心和自我定位其实和茉莉是一样的,大家都有病。这才是重点。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并不模仿艺术,它只模仿糟糕的电视。关于模仿论,亦即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从古希腊就有的美学论断,亚 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都有论述。而王尔德则出惊人之语,说生活模仿艺术。在他看来,生活中的形式贫乏得惊人,全靠艺术来为生活提供一些审美形式。而伍迪·艾伦 更一针见血,指出这个时代的病症:大众传媒图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模仿的生活方式,即关于人的幸福、成功、时尚、品位等等的定位,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大都 是按照大众传媒定义这些标准生活的,例如,时尚杂志、电视广告所渲染的“成功人士”的生活图景,就会成为想进入更高阶层的人群的教科书,有时候他们会模仿 得惟妙惟肖。例如《蓝色茉莉》中的茉莉出身比较低,但她依靠一系列的标签,例如名校、奢侈品牌(路易威登、香奈儿、劳力士等等)作为点缀的品位,竟然也跃 入名媛之列,并吊得金龟婿哈尔。然而,这一切依旧是不切实际的,同样是一个图像、一个沙滩城堡、一个浮华之梦。当然,美国式的奢靡浮华和欧洲不同,由于年 深月久数代人的积累,欧洲上流社会和贵族是可以凭借血缘来维系的,而纽约的上流社会就不容易做到这点,一旦出现金融危机,那种贵族想象的上流社会生活容易 被打破。丈夫的频频出轨更是令茉莉关于美好浪漫婚姻的想象彻底破灭,她自己也崩溃了。其实我们不难看到,茉莉的人生观正是在不断模仿大众传媒关于成功人士 的定义,除却那些奢侈品标签,她还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艺术品位(这是她吸引外交官的一大原因,也是伍迪·艾伦大加嘲弄的),不断证明自己聪明睿智,可以享 受更好的性(尤其是在其他女人面前),但她不明白,她从不曾接触到生活的本质,是没有根基的。茉莉侃侃而谈的时候,非常像一个贩卖成功学的“讲师”或者传 销人员。而这种“成功”的图像也正在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大众媒体被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虽然这是一部喜剧,但我们确实可以对茉莉的崩溃抱以同情,因为其实 她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说不定还就是我们自己。“小老头”说过,人生无非两种,可怕的人生和悲惨的人生。这说法够黑色幽默,但只要引起我们哪怕瞬间的清醒和 反思,也是有益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