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蒋述卓:文学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支点

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成立基金会扶持作家潜心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0日16:24 来源: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林世宁 实习生 郑洁瑶
  蒋述卓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实习生 罗莎 摄  蒋述卓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实习生 罗莎 摄

  “文学虽然被边缘化,但它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支点,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广东将推动文学基金会创建,帮助作家潜心创作。”“团结网络作家,使他们成为文学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甚至主力军!”……刚刚当选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的蒋述卓春节前接受羊城晚报专访,这位仍身兼暨南大学党委书记一职的作家评论家,对掌舵广东作协有不少新想法!

  谈

  文学困境

  文学边缘化将是一种常态

  羊城晚报:近些年文学逐渐被边缘化,您是学者又是作协主席,对此有什么看法?

  蒋述卓:的确,近几年来,文学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改革开放后经济处于中心位置,文学的地位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么重要,这是一个大趋势。同时文化媒介的多样化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多媒体、自媒体发展很快,电影、电视等越来越吸引大众的眼球,老百姓的选择更多了。

  羊城晚报:文学边缘化会是一种常态吗,将来会不会改观?

  蒋述卓:我觉得文学发展的这一种状况是正常的,应该是一种常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年网络文学发展比较繁荣,作品很多,但实际上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文学已经分层了,读者分化了。知识分子可能偏向看一些思想类的,而一般大众偏向通俗的,像悬疑、盗墓小说之类,年轻人则更喜欢青春偶像类的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所以现在想让一个作品适应所有人的口味,那是不可能的。比如电影《1942》,看起来很沉重,不会所有人都喜欢;《私人订制》不沉重,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叫好;再比如《泰囧》,票房那么高,但大家看过笑过也就罢了,不会成为经典。

  羊城晚报: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也较浮躁,表现在文学阅读上很明显,尤其是名著,去年《红楼梦》竟被评为最难读的书!

  蒋述卓:文学作品需要沉下心来仔细阅读,还要花时间思考。现代人喜欢看动作性强的、刺激性大的作品,所以电影、电视受欢迎。再加上各大电视台层出不穷的娱乐节目,这些都冲淡了人们对文学、尤其是纯文学的兴趣。

  羊城晚报:文学边缘化您担不担心?

  蒋述卓:并不特别担心。文学虽然被边缘化,但文学艺术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或一场文化活动,如果没有文学作为脚本,是无法做好的。所以在文化产业中,核心的学科还是文学艺术,尤其是文学。比如张艺谋早期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还有《菊豆》、《秋菊打官司》都很好,一旦脱离文学脚本,如后来他拍的《英雄》,故事性就比较弱。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文学从来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它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支点!

  谈

  文坛现状

  广东文学缺失旗帜性人物

  羊城晚报:外界谈论广东,仍会说“广东没文化”,广东也缺乏有实力的作家,您怎么看?

  蒋述卓:这些年广东文学确实没有能扛起大旗的人物。这种缺失是有原因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体制转换只表现在某些方面,作家能感受到、把握住。但随着改革往深处走,往往触及到人的灵魂,并引起社会结构和利益群体的变化,作家一时难以把握,更不容易写出来。广东这些年涌入大批外地作家,他们融入当地、理解当地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就没有很像样的写作群体出现,这需要作协去组织、去培养,把他们团结起来,提供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创作。

  不过,最近广东也出现了几个有影响的作家与作品,如熊育群的长篇小说《连尔居》,罗宏的长篇小说《骡子与黄金》,张培忠的长篇纪实文学《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熊育群与张培忠的作品分别被推举为中国2013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和最佳报告文学。罗宏的作品写的是红军长征时的一个诚信故事,故事与人物很有传奇性,叙事也很有张力。我相信它们会给广东文学带来更好的声誉与形象。

  羊城晚报:您担任作协主席之后,有没有一些想法,对目前文学的现状做一些改变?   

  蒋述卓:有的。第一是要团结绝大多数的网络作家,使他们也成为文学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甚至主力军,并帮他们不断提高水平和作品质量。广东作协理事中就有七八个是网络作家,主席团成员中也有一个,叫阿菩,他写的《山海经密码》去年获得广东鲁迅文艺奖。

  第二,要帮助广东作家尽快成长。当然我们不应人为地区分出所谓“外省”与“本土”,只要是生活、工作在广东,为广东文学做出贡献的作家就应该是“广东作家”。

  谈

  作协改革

  文学作品创作也将“项目”化

  羊城晚报:现在作家大多是兼职,他们要生活质量还得靠努力工作,有没想过其他措施调动作家积极性?

  蒋述卓:广东是最早启动签约作家制度的,以后还会继续巩固。签约作家能得到一定的创作补贴。我经常呼吁,希望企业家或慈善机构捐钱成立文学艺术创作基金,用于支持作家艺术家专心创作。其实政府也可以牵头做这个事,像香港的“文学艺术基金会”一样,如果作家有好的创作提纲,就来申请基金扶持,就像现在的科研经费的申请一样。现在很多艺术家有个人基金会,用于扶持年轻人。现在很多人都在这么做,像许钦松就有艺术基金,我估计莫言以后也会有。年轻艺术家也在尝试成立艺术基金会,如林若熹。这种民间的艺术基金会去支持作家艺术家,给他们更宽松的创作环境,他们肯定更乐意接受。

  除此之外,我觉得广东应创立一些自己的文学品牌活动,来引起大众对文学艺术的关注,比如一些讲座,或带有公益性质的读书会。现在就有民间的诗歌团体和广州图书馆合作,在今年元旦时举行了一个“国际诗歌节”活动,邀请了美国、西班牙等国的诗人参加。这样的活动完全可以打造成品牌。

  另外广东文学的一些新现象也应加以关注,比如打工文学,东莞、深圳、佛山等地都很繁荣,也应打造成品牌。现在已有两位打工文学作家已成为作协的品牌了,一个是王十月,一个是郑小琼。我现在在和东莞方面商量,准备在东莞开一次打工文学研讨会。

  谈

  大学教育

  大学应该培养“问题”学生

  羊城晚报:您当大学党委书记多年,您理想中的大学是什么样?

  蒋述卓: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而不仅是教专业知识。大学应该营造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就像一个大水缸,学生在里面泡四年,大学生的特点就泡出来了。

  羊城晚报:现在社会上“国学热”方兴未艾,但在大学里通识教育课却备受冷落,您认为原因在哪?

  蒋述卓:这主要还是体制问题,通识教育一直没被置于一个重要位置。改变这个现状要靠课程改革,如果把课程设置好,让它变得有趣,学生是不会排斥的。比如暨大已做了一些尝试,学生入校四年内如果听完16个讲座就计两个学分,所以暨大的讲座每场都爆满。你想下,在学术的环境里享受精神大餐,四年下来还有两个学分,何乐而不为?

  为加强素质教育,暨大除了文学院学生外,其他学生都要上《大学语文(中国文化版)》这门课。虽然叫“大学语文”,其实内容不止讲文学艺术,还有宗教、军事、中医、饮食、节庆等,涵盖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

  羊城晚报:有学生抱怨说现在的许多老师上课照本宣科,根本提不起兴趣。

  蒋述卓:现在的大学课堂普遍不重视体验教学,这必须改革。随着“慕课”(电子公开课)的发展,对传统教育带来很大冲击,虽然它的互动性也不强,但好处是质量上乘,讲得好,学生通过互联网就能听到其他大学优秀教师的课程。在这种大趋势下,将来的老师如果课讲得不好,可能会被淘汰!

  尤其重要的是,老师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他们爱思考、敢提问。不让学生思考就直接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这种教育没有意义!

  夏杨、林世宁、郑洁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