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爸爸”天上来——从小荧屏到大银幕看《爸爸去哪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10日09:5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慧瑜

  大年初一上映的贺岁电影《爸爸去哪儿》 “意外”成为一匹票房黑马,不仅刷新《私人订制》刚刚创造的2 D国产片首日票房纪录,而且首周3日累计票房2 . 4亿元,与魔幻巨制《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平分秋色。

  这部根据同名亲子真人秀改编的电影《爸爸去哪儿》据说拍摄时间仅为5天,就凭电视节目积累的口碑效应打响了马年电影市场的头炮。2013年年底同样以火爆 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为蓝本拍摄的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却石沉大海。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境遇一方面再次印证低幼龄粉丝们的市场潜能,另一方 面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从天而降”的星爸萌娃所演绎的奇遇记如此精准地击中了都市三口之家的小心窝。

  【 “洋节目”落到“哪儿” 】

  随着各地广电事业单位转型为更加企业化的文化传媒集团,以及制播分离改革所带来的电视节目生产领域的完全市场化,各大省市台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 越激烈。近几年,不再是热播电视剧而是更具话题性的文化娱乐类电视栏目,成为各大卫视争夺收视率的主战场,甚至是塑造电视台文化品牌的杀手锏。

  新世纪以来,湖南卫视以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和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快乐男声》等在地方卫视中拔得头筹,直到江苏卫视推出婚恋节目《非诚勿扰》 、东方卫视引进《中国达人秀》以及浙江卫视打造《中国梦想秀》 ,芒果台“一枝独秀”的优势地位才受到挑战。与那些山寨、模仿港台综艺节目不同,这些新节目中不少是直接购买海外版权的“洋节目” ,比如《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都来自英国的知名节目《英国达人》 《就在今夜》 。

  2012年浙江卫视与星空传媒不惜花重金从荷兰引进的《中国好声音》 ,凭借华丽舞台布置、精良机位拍摄以及导师明星效应而取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这直接导致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卫视把引进海外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作为提升栏 目品质的捷径。2013年上半年,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同时购买不同版权,制作明星跳水类节目《星跳水立方》和《中国星跳跃》 。针对这种同类节目扎堆播出和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主管部门多次出台严厉的调控、整顿措施,要求各大卫视对电视节目实施总量控制、分散播出,以避免恶性竞争 和盲目跟风。在这种背景之下,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引进韩国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 》 ,推出中国版《爸爸去哪儿》 。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热议和好评,收视率超过《中国好声音》 ,仅次于央视春晚,这显然与节目所涉及的育儿、亲子等当下都市中产家庭所关注的话题有关。

  【去“哪儿”很重要】

  根据韩国节目的“成功宝典” ,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也选择了五位从事演艺、文体行业的星爸作为主角,分别是演员郭涛、导演王岳伦、模特张亮、歌手林志颖和“跳水王子”田亮,让他们带着 自己4到6岁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展开两天一夜的亲子活动。这个节目的看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笨手笨脚的明星爸爸要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二是孩子 之间的童言无忌和两小无猜。场景也基本区分为两类,一是室内父子、父女的家居亲情,二是室外爸爸与孩子们一起完成各种小任务。据报道,这个节目采取超豪华 的制作团队,摄制组有一百多人、 40多个机位,每期节目拍摄72小时、从近1000小时的素材带中剪辑90分钟播出。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的特殊类型,最大的噱头就是“真人”扮演,而真人扮演与其说是像水族馆里的鱼那样变成“生活”的原生态,不如说真人秀恰 好要把“真人”放置在非日常化的空间里,这就是真人野外探险、户外旅行所带来的猎奇效果。也就是说,真人秀可以满足双重观看心理,一方面是“真实”地记录 真人的生活,即使明星也是“本色”演出,另一方面又具有非日常生活的奇幻性。正如《爸爸去哪儿》既呈现了光鲜亮丽的明星父子、父女背后的“凡人”生活,满 足观众对明星“隐私”的窥秘,又让这些习惯现代化大都市的“城里人”遭遇城市之外的乡村空间。如第一季12期节目的户外场景分别是北京郊区农村、宁夏沙 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山东胶东海岛、湖南寺庙、黑龙江雪乡,这些非城市的差异空间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关于乡村的自然化想象。

  相比音乐选秀、平民达人秀等所倡导的坚持梦想、实现个人价值的奋斗励志主题, 《爸爸去哪儿》所传递的则是都市家庭(由父母与孩子两代人组成)的文化价值观。问题不在于教人如何育儿、亲子,而是孩子成为塑造中产阶层家庭完美生活的重 要组成部分。这种温情、融洽的亲子文化,不仅对于已步入结婚生子之年的“80后”们来说是一种新的理想中产家庭的想象,而且也为这部电视节目加长版的大电 影提供了吸引都市白领观众的文化基础。

  【受众群在“哪儿” 】

  《中国好声音》 《爸爸去哪儿》等热门电视节目被拍摄为电影是新近出现的文化现象,显示了广电传媒行业把电影作为电视衍生品的新尝试。只是这种小荧屏转战大银幕的“逆袭” 早已存在,最耳熟能详的案例就是经典动画片拍摄为动漫电影。如果考虑到网络游戏与电影产业之间的互相改编,可以说,电影、电视、网游等领域的跨界整合已经 成为娱乐产业的常态,这也是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化成熟的标志。不容忽视的是,完成这种跨产业整合的前提在于文化市场的消费者越来越趋同化,这种趋同化又特别 表现在消费者的年轻化和低龄化。

  新世纪以来电影产业的核心消费群体已经变成20岁左右的青年人,而支撑网游产业的消费者更是青少年,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电视领域。不管是“超女 快男” 、草根选秀,还是《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来自于中学生,这与网络文学的阅读者也是相似的。也就是说,收入比较少或完全没有收入的青 年、少年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当然,这些格外年轻的消费者大多来自于城市家庭,有着相对稳定的家庭后盾。在这种环境下,近些年针对6到14岁少年儿 童的文化产品也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增长点。这体现在儿童网游的快速发展,如《赛尔号》 《洛克王国》 《摩尔庄园》等儿童网游都被改编为电影,并取得不错的票房。其实, 《爸爸去哪儿》的受众群也是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爸爸去哪儿》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种市场成功背后所呈现的文化消费低龄化的现象,以及《爸爸去哪儿》所采 取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想象方式所具有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电影所选取的野外动物园的场景比电视栏目所展现的质朴的乡村空间更加清晰明白,城市之外的乡 村就是一种大自然式的绿色空间,这些坐着飞机从天上空降到野外动物园的“闯入者” ,在走进大自然、与小动物们和谐共处的同时,并没有心情了解、触摸这些差异化存在,也无法真正走进这些“同一个世界”里的他者空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