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宁为玉碎,不舍优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2月08日10:20 来源:北京日报 任凡
《蓝色茉莉》剧照《蓝色茉莉》剧照

  中统女谍郑苹如在临刑前对日伪刽子手说:“请别打我的脸。”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优雅,而李安在声名大噪的《色戒》里并没能很好地把这份优雅呈现出来。其实优雅的迷人之处并不止于得当的举手投足,更绝非表面的锦衣玉裘,它恰恰在于人们遭遇逆境时,仍然牢牢抓住优雅不肯放手的那份貌似无助的坚持。

  伍迪·艾伦近些年的片子大多偏重故事性,尤其是欧洲城市系列。从巴塞罗那到罗马,导演用审慎的目光专注地窥探着古旧的欧陆风情,人物悄悄沦为陪衬。这一次,导演回归美国本土,却远离他热爱的纽约来到西海岸,在新片《蓝色茉莉》里用他独有的敏感到神经质的叙事方式,倾情描绘了一个叫作茉莉的优雅女人:富商丈夫故去之后,茉莉来到旧金山投奔妹妹金洁。其实两姐妹并无血缘关系,年幼时同被一家人收养。生活一段时间以后,茉莉发现金洁身边尽是引车卖浆之流,尤其无法忍受金洁新男友吉利的粗鄙。在一个酒会上,茉莉结识了风度翩翩的德怀特,面对理想中的爱情和无法达成的自我认同,茉莉陷入深深的困境。

  有人说,导演通过本片嘲讽了中产阶级的虚伪懦弱,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太过肤浅。就算真的要嘲讽,聪明如伍迪·艾伦也断不会采用画脸谱贴标签式的稚嫩手法。深入剖析本片要义,发现它真正传递的正是主人公茉莉对生活的不断抗争和对自我的固执坚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的那份迷人的优雅。

  优雅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体面。茉莉在影片里算不上是个体面的人。她濒临破产、无依无靠,大多数时候目光呆滞、絮絮叨叨。不管是飞机上还是公园里,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她坐下就开说,仿佛在给自己鼓劲又或是要博取别人的认同。这让人想起本土经典大婶“祥林嫂”魔咒一般的碎碎念,但祥林嫂是个疯子,而茉莉不是。茉莉是一个纵然在生活里伤痕累累,回到家也要喝上一杯窖藏红酒的优雅女人。

  若要保住富有的生活,茉莉完全可以对丈夫的出轨装聋作哑,可优雅如茉莉眼里揉不得沙子,她的举报直接导致丈夫被“协助调查”。这一情节让人想起《万箭穿心》里的李宝莉。汉正街小贩李宝莉举报丈夫后,宁可自己做挑夫也要让孩子上好学校。这种对男权社会的火力全开,不失为一种女性独立魅力的彰显——活得不够体面的李宝莉绝对是一个优雅的女人。

  面对两情相悦的德怀特,茉莉选择了隐瞒经历,编造了一个更为合理或者说她即将成为的身份。“这有什么关系,我的容貌和幽默感是不会改变的啊!”茉莉这样解释自己的谎言。可是,谁又在恋爱时不吹牛呢?茉莉的可爱在于她其实正在努力的路上而不是纯粹的欺骗。反观得知实情后的德怀特,他的愤怒恰恰暴露了他对社会符号过分关注的虚伪和对真实情感的漠然。

  观影完毕,茉莉的一颦一笑仍凝于屏幕。导演伍迪·艾伦创作的这个经典形象必将留名影史,这一方面得益于导演对美国中产阶级生存及精神困境恰到好处的拿捏,另一方面也是澳洲人精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完美实现了对人物的二度创作,赋予茉莉这个形象灵动的层次感。其实这样的选角并非偶然,对于茉莉的优雅与癫狂,凯特均有过不同程度的表演体验。在众所周知的史诗电影《伊丽莎白》里,凯特通过扮演英国女王体会了一把优雅的极致,而在舞台剧《欲望号街车》里,身世凄凉人格分裂的布兰奇的扮演者刚好也是凯特。这样看来,本片甫一上映,便横扫包括金球奖在内的各大表演奖项就在情理之中了。

  ■ 观看链接 ■

  《欲望号街车》、《偷穿高跟鞋》、《万箭穿心》、《伊丽莎白》、《午夜巴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