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看小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31日01:43 来源:中国作家网

  雷默《芝兰桥轶事》

  人心的法度

  雷默的短篇小说《芝兰桥轶事》(《上海文学》2013年第8期)从一起偶然发生的暴力事件入手,以纯熟、细致的笔触,写下了一则关乎罪愆与宽宥、法度与人心的“轶事”。

  地处繁华街市的“芝兰桥”路段分属4个街道派出所管辖,是各类案件的高发地段,“我”和女友途经时,小偷抢走了女友的挎包并逃窜,曾经是校运会中长跑冠军的“我”紧追不舍,最终将小偷扑倒在地。有意思的是,见小偷手中并无凶器,“我”的勇气和怒火立刻升了起来,并“迅速蔓延到了围观的人群”,“在惊天动地的喊打声中,他任何一个多余的举动都被理解为企图再次逃跑、企图反抗人们的声讨”,小偷最终被乱拳打伤,被警车送至医院后抢救无效死去。人群散去的速度比聚拢时更快、更无形,“我”因为没有参与后来的殴打,并不承担刑事责任,“人群”中也无法找到真正的凶手,于是,“相信不久以后就可以结案了”。事情差不多完全过去之后,死者的老婆要求见“我”一面。“我”怀着歉疚、猜疑和不安到了派出所,见到死者的妻子和六七岁的女儿时,“她突然向我跪了下来,跟我说,对不起!”“我”在惊诧和自责中,突然找不到任何表达方式,便顺手买了一只玩具风车送给了那个小女孩。“小女孩把风车举过了头顶,风车飞快地旋转了起来”——这是意味深长的一笔:任风车如何“旋转”,也无法找到生命的踪迹…… (刘凤阳)

  刘庆邦《清汤面》

  抵达心灵深处的感动

  刘庆邦的短篇小说《清汤面》(《人民日报》2013年10月30日)用朴实简单的生活细节与细致入微的文学描写展现了美好醇厚的人性,可以称得上是一篇“赢得读者信任,抵达心灵深处”的小说。

  小说写的是一个相当生活化的故事。杨旗与向秀玉一样,丈夫都是死于矿难。为照顾杨旗的面馆生意,向秀玉多次让女儿喜莲去她店里吃清汤面。杨旗前两次都没要喜莲的钱,直到向秀玉亲自去找杨旗“还账”,说:“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杨旗这才收下了喜莲的钱,并且给她的清汤面中加了一个荷包蛋。向秀玉因此告诉喜莲,不能再去杨阿姨的清汤面馆“接受特殊待遇”,接着给了她5元钱买羊肉烩面。喜莲精打细算,“花两块钱买一碗馄饨,再花5毛钱买一个火烧”,把节约下来的钱留给母亲,还说:“妈,你中午也不能光吃凉饭,得把饭热一热再吃才好。”一句简单的问候,让“妈妈心中的热浪翻了一下,说:你不用管我,管好你自己就行了。”不久,杨旗告诉向秀玉,自己准备关掉面馆,去矿上捡矸石,原因是“现在她才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馆吃饭,不是因为清汤面有多好吃,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杨旗说:“再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听到这儿,感同身受的向秀玉“一手捂嘴,转过脸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在小说《清汤面》中,作家把人物的身份、性情安排得恰当合理,写出了母女俩与面馆老板娘的“双向互动”以及“互相感动”,并最终因为“近人情”而令读者“为之心动”。 (姚国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