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四月的海》传递无垠的爱——大型舞剧《四月的海》观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30日09: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洪 霁

  四月的海,在深圳湾是春潮涌动的海;《四月的海》,作为舞剧是爱心传递的海……传递的爱心是什么呢?是器官捐献!总编导李建平是深圳舞蹈家协会主席,她认为:“城市的力量并不仅仅来自于它的高楼大厦和经济发达程度,而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传递,来自这些爱心背后的城市文明、幸福指数和精神境界。”不错,深圳在无偿献血、器官捐献方面是全国做的最早、最好的城市。但在此基础上出现一部由“器官捐献”引发的舞剧,却证明这个城市有一位极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舞蹈家——李建平想通过一部舞剧对“器官捐献”的爱心传递不断传递、再传递!

  “传递”的主题从《序幕》就得到呈现:身患不治之症的白玫身着一袭白裙,在依恋亲人、弥留人世之际决意进行“器官捐献”……在春潮涌动的海边,在慈祥母爱的心中,白玫的一袭白裙幻化为一袭红裙,为女首席红玫(器官受捐人)的出场做了由清纯而红火的铺垫。铺垫很简练也很质朴,看得出编导要在“传递”上下功夫,要编织一个“传递”后的故事。于是,红玫与恋人王耳,又与白玫的母亲及生前男友“鹏”结构起舞剧的基本人物关系……于是,舞剧就沿着“主题歌”的倾诉缓缓推进:“浪花消失了,大海会守候寂寞;大海平息了,浪花便无处漂泊……光阴的背后,情感是一副易锈的枷锁;所有的失落,都会在爱的天平上补获……”主题歌的词作者也是总编导李建平,提炼的歌剧主题揭示出“传递”的人生真谛!

  《四月的海》由5场戏构成,分别是《欢乐海洋》、《都市变奏》、《争霸舞林》、《海的记忆》、《永恒玫瑰》,另有序幕《美丽神话》和尾声《动人传说》。在舞剧首演后的座谈会上,我认为场名可扣住“海”的意象做些调整,也即序幕《海的留连》、一场《海的明媚》、二场《海的乡愁》、三场《海的灿烂》、四场《海的依恋》、五场《海的绽放》和尾声《海的传说》。这样,你可能会想象到舞剧的风格,编导是想用一种青春靓丽的色调、一种明媚灿烂的心情、一种欢悦爽快的氛围来“传递”。换句话说,舞剧没有过多描述捐献者白玫的生命痛苦,而是在受捐者红玫的生命灿烂上下功夫,并对这个“功夫”下在红玫经常因“高尚”而“纠结”的一段人生经历中。

  与白玫是“深圳人”不同,受捐者红玫是另一位身患不治之症的“非深圳人”,是一位远在大山深处的彝寨村小的民办教师。这个身份定位,我想是李建平内心某种隐秘的情结。在成为“深圳人”之前,李建平是“川人”,“川人出川”是一种“搏前程”(过去叫“混世界”)的内在指令。这个身份定位,我想也是李建平内心某种灿烂的念想——她希望舞剧给人欢乐、希望、让人奋进、让人高翔……于是,她让红火火的彝族舞蹈在剧中恣肆,让火辣辣的“辣妈”舞队在剧中“闪亮”,更让主角红玫由受捐“器官”走向投身“义工”——在红玫身上,鲜明体现出“来了,就是深圳人”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圳观念”。

  现在终于明白了,受捐者红玫和捐赠者白玫为什么叫“玫”,是因为总编导李建平认为舞剧的“爱心传递”,体现的正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圳观念”。在这样一个崇高而纯粹的理念中,李建平如何来结构舞剧的人物关系呢?首先,作为受捐者的红玫和捐赠者的白玫,因“器官移植”而“爱心传递”为“一人二角”;其次,白玫的生前男友“鹏”和红玫的恋人王耳,因红玫、白玫的“一人二角”不可避免地进入某种情感纠结;第三,红玫如何表达感恩之心,同时舞剧如何化解两位男士的纠结,就不能不努力塑造“母亲”的形象——“母亲”不仅仅是白玫的生母,也是红玫的“再生之母”。因为正是“母亲”养育了白玫,而白玫又“再生”了红玫!

  深圳的舞台剧创作并非深圳文化的强项,但因为有李建平,总不时有舞剧登场。20年前的舞剧《一样的月光》,就是李建平催生的佳作。比较《一样的月光》和《四月的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这之间体现出由“打工者”向“奉献者”的身份升华,体现出“来了,就是深圳人”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拓展。其实从题材来说,两部舞剧都涉及深圳和深圳之外的某个乡村,这使得舞剧在场景、性格、结构、语汇上都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构成一种反差、一种对比、一种错位乃至一种冲突。如何利用并呈现好这种“张力”,显然是舞剧创作者的“用功”之处。

  这种“张力”对舞剧呈现来说更有意义。总编导李建平执著地想通过对都市的舞蹈表现来建构一种“都市舞剧”,因此她认为题材要适合国标舞、街舞这些“都市味”十足的舞蹈语汇来表现。但事实是,这类语汇的“竞技性”目前还远胜于它的“表现力”。虽然以国标舞为主体语汇的舞剧已有了一些(比如万素的《长恨歌》和佟睿睿的《一起跳舞吧》),但那类舞剧的题材似乎都跟新、旧上海相关联。也就是说,即便在“都市舞剧”这个观念中,建构一种深圳品格的“都市舞剧”还需探索。对此,我认为性格塑造、主题揭示要从“深圳观念”中溢出,同时前述“张力”对于深圳这个“新兴城市”的描述也是颇有意味的形式。当我看到总编导李建平历经20年为深圳创作的两部舞剧,我坚信她建构深圳“都市舞剧”的精神也会“传递”下去,深圳“都市舞剧”的前景一定也是“四月的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