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白岩松与央视二十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29日10:30 来源:天津日报 刘颖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邹煜采访白岩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一个人与这个时代》,邹煜采访白岩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上海交大社新书《一个人与这个时代》通过对白岩松及其身边同事、同学、朋友和学生的访谈,也包括对他大学时代的老师的访谈,首次全面记录了他走进中国电视二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包括未来的梦想。它是一部电视新闻的大事记,刻画了一条电视新闻发展的时间轴,并且在轴上有着鲜活的故事和人物;它更是一幅饱含着幽默和真情的白岩松画像,有真情吐露,有诙谐评价,有私房密话,有真实感受……

  记者:这本书有您20年在央视的成长记录,关注的新闻,关注的人和事,能简单谈谈吗?

  白岩松:围绕这本书我先消除几个误读,一定要声明这不是我出的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王群教授,吴玉教授打造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篇作。这不是传记,就是一个备忘,甚至与个人都没有关系。如果说20年,《东方时空》的开播20年,这20年变化太大了,开播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小伙子,那个时候中央电视台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赞扬,《东方时空》的开播拉开的整个中国新闻巨大的变革,但是现在时代快速前行,当初的创业者现在已人到中年甚至人过中年了。新闻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压力,现在有多少传媒在生存的压力之下还投入去做更有深度、更有质感的报道,这是我比其他的事情更担心的。当你不能提供最有价值的,有厚度的内容,在全面皆记者的时代,跟所有拥有手机的人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这本书是在透过一个人背后看变迁,看的不仅是新闻理念,还有知识分子的看法。这个不是我出的书,这不是给哪个人写传记、历史,而是给新闻发展留下备忘。

  记者:阅读在这个时代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我们怎么更好地阅读?

  白岩松:如果你没有吃饱、没有穿暖,我坦诚地告诉你阅读不是最重要的事,先去吃饱、穿暖,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部分人可以吃饱了,新的欲望开始增长,是心灵的问题,阅读就是满足于精神和心灵的食品。饿的时候谁都知道面条、包子和米饭是最重要的,心灵和精神的饥饿靠什么解决,说俗了书本就是包子和面包、米饭。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如果是充饥,开卷有益,读书无禁区,我认为读书在中国的时代还远没有到来。不管书将来在哪,是在这里,还是你的手机里,内容为王。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有什么可担心的,最早的时候书是刻在乌龟的后背上,后来刻在竹板子上,我估计往纸上转的时候,当时的人也在哀叹,弄在纸上的书能读吗?我们今天在感叹向电子屏幕转的时候和竹板往纸上转的时候有什么区别,不要担心技术,你需求的是内容。

  记者:面临新闻的新挑战,怎么样保持比较好的状态?

  白岩松:哪个时代都有挑战的,包括我们现在觉得新闻不好做,那天我还跟老大哥在说,不要悲观,现在新闻所能做的选题的宽度要远超过上世纪90年代,即便是我们在怀念那个时候,有《东方时空》改革,那个时候新闻做的宽度和现在没法比,那是资讯严重匮乏的时候。现在资讯过剩了。我觉得量时代过去了,要做质时代。

  记者:现在怎样跟互联网新闻去赛跑,做出更适合这个时代的《东方时空》?

  白岩松: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其实越是当全民皆记者的时候,一个好记者的价值才越高了,我能保持20年每天的研究新闻选题,拿一部手机,保有20年的这种热情你试试。而且对一件事情,全民皆记者的时候意味着全民可以进入监督的状态,往往是兴趣和义愤的状态,这个热乎劲过了转身就走了,记者不一样,你一直在这个战场上,这个战壕里。什么叫老媒体,新媒体,我看很多新媒体刚一出生就老了,我看到很多老媒体突然老树发新芽,极其新锐。我是新媒体的全身心的拥抱者和喜欢者,虽然我上网不多,我高度支持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完全喜欢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情况下只有一家中央电视台,互联网的时代,现在国家级的大体量的传媒网站已经有四五个了,如果将来再发展很多年的话,没准我都有跳槽的地方了,我有什么不欢迎的呢?最重要的不是这个,重要的是不管哪个时代我都是内容供应商,请问哪个时代会不喜欢好的内容供应商?只要把自己做成最好的内容供应商,新时代来得越快你越是得意者,因为互联网新技术会使你飞得更好,如果你是没有价值的供应商,你以为在传统的时代就可以活得更好吗?不要因为年轻就会觉得新技术到来了,你必然是受益者,不一定的,因为你头脑是否年轻,是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如果跟不上反而会被新技术淘汰得更快,我一点不担心,在哪个屏幕主持节目不是主持节目呢,将来在移动手机上咱们再见。

  记者:您说的关于一些新的节目的想法,做人物节目要做深度的,人性化的,有一些实际的操作吗?适合新媒体吗?

  白岩松:在紧锣密鼓,但是不会立即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现在我们很多的人物访谈节目把人按在那就聊,象牙塔里头,这个人是什么生活状态,和这个时代是什么关系,我要做的话,对一个人的采访,先以纪录片的方式拍一个月再说,再坐下来访谈。

  肯定适合电视,要考虑互联网和报纸的因素,这样的一种人物做的话,我很想寻找一百个当下的中国人。各行各业的,一种生命状态,我关注更多的是生命状态。现在仅仅是初步的想法,不只这一种,还有其他的,都与生命有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