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王金昌:道不尽的“龙须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27日09:44 来源:人民日报 王金昌

  北京龙须沟源自虎坊桥,经天桥、金鱼池、红桥,复南折至永定门外护城河,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这条河最晚明代就出现了,明正统年间,此河水与正阳门东护城河,经三里河,在金鱼池附近汇合。之前并没有河名,在清《宣统北京城图》上此河道才标为“龙须沟”,从此而得名。进入民国时期的1920年代,龙须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沟,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缩小为一条只有二公尺多宽的全市闻名的污水明沟了。

  老舍先生的三幕六场话剧《龙须沟》的剧本最早出现在《人民戏剧》1951年第一期上。描写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变化。今天走进龙须沟,看到矗立在小区的小妞子的塑像,她掉进脏臭的沟里被淹死的景象还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

  我收藏有时任北京市卫生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龙须沟工程设计和施工总负责人陈明绍先生1950年亲笔写的《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陈明绍先生1950年7月13日的钢笔手写稿《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原文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笺上誊写,共5页。“……沿着天坛的北墙曲曲折折东行,至天坛东北角折而南下,出水关入南护城河,蜿蜒三千多公尺。”乍看文章,不像出于画图纸的工程师之手,倒像是一个文笔娴熟的作家在用美文勾画龙须沟的轮廓。

  1950年2月,北京市第二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在治理北京污水沟时,决定首先修建龙须沟下水道工程。龙须沟工程的概算占到了当时全市卫生工程局全年预算的近1/5,可见当年政府对此项涉及民生工程的重视程度。

  据考,龙须沟原本不是这个样子的。清宣统年间,这条沟还很宽,当时大概有二丈多。由于水流较通畅,周围环境尚可,气味还不算太臭。上世纪30年代,由于战乱和政府不作为,河沟没有彻底地疏浚过,使得沟底日益淤浅,只留下一条很窄的水道,失掉了它的宣泄作用。而后,这里逐渐成了垃圾消纳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越发腐败,官员们“不见银钱不起夜”,垃圾车不断来这里倒土,也没人管理,沟道也就因而变成了只有一条宽二公尺多的沟了。1950年2月中旬,北京卫生工程局勘察时发现,这一带的地质情况很坏,大多是垃圾平填起来的,刨至5公尺以下才见到原始地面,以上全是垃圾。正像陈明绍先生在《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中所说的:“没有到过龙须沟的人们,是很难想象出这里肮脏的情形的。黑色的污水上浮着一层光亮的气沫,每到夏季苍蝇整个填充了这条沟,白色的蛆尾巴上都生着大辫子;臭蚊子咬在人身上就是个大包。这里的人们,一年要有9个月闻着沟里刺人脑髓的臭味。当地的原住民说,老爷们的汽车十年八年的走不着这儿,即便偶尔走这儿,用手绢一堵鼻子就过去了,谁还管这儿?由于潮湿,孩子们都生着疥疮。肠胃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率,这儿占着很大的数目。”

  《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记载:市卫生工程局经慎重研究,采用了最后的第七计划,即决定在晓市大街及永定门大街新建洋灰管沟及双孔沟两条,将上游来的污水分两路排出,一路出永定门水关,一路入旧龙须沟下游;旧龙须沟上游待工程完成后即予废掉。并沿旧龙须沟在金鱼池大街建30公分至90公分管沟一条,宣泄当地雨水及污水。

  居民们听到政府要改建龙须沟为暗沟,从此要告别蚊虫叮咬,臭气熏天,大尾巴蛆遍地爬的生活环境时,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念共产党好。

  陈明绍先生在文中说:龙须沟附近的居民们,看见在他们门口新建的干管高兴极了。在反动政府统治下,从来就没有人理睬过这条沟,一位木匠所说,“人民政府的市政建设方针与反动政府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晓市大街12号的王善正说:“日伪时期坊长按户收过钱,说修沟,结果也没修了。国民党时保长也敛过钱,龙须沟还是龙须沟。共产党来了,咱们没说没喊没操心,政府就给咱们办好了。”

  在外五区十八派出所的治安员会议上,治安员们也都纷纷地提出意见,愿协助工程进行。每当一个地方下管工程完成后,市民便自动地扛着铁锹出来帮助工人填平路面。据《崇文区志》记载:1950年,仅崇文区就有失业工人和市民699人参加了掏挖龙须沟、大石桥、后河沿臭水沟的工程,总计掏挖淤泥5561车。

  到《龙须沟改建暗沟工程》完稿的1950年7月31日止,龙须沟一期工程竣工,永内大街东便道、东晓市大街、金鱼池大街和天坛北坛根4条下水道干管被成功埋入地下,龙须沟西段6070米的明沟被率先填平。

  今天的龙须沟早已经改为暗沟,水从下水道通过,但在天坛东门一带的红桥和金鱼池街,仍可看到龙须沟流出的清清的水,从今天的人们眼前走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