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马年电影贺岁档相比于前几年“淡”了不少,无论片量、投资、质量都呈下滑之势
这个贺岁档为何“冷飕飕”?
又是一年贺岁档,今年贺岁冷飕飕。所谓贺岁如斗岁,片场如战场。贺岁档是一盘棋,兵车横行,当头炮、连环马、回头卒一一上演,谁输谁赢,用票房说话。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在去年全年票房同比有近三成增长的情况下,贺岁档的票房进账比2012年同期出现明显下跌,没有往年“鲜花锦簇烈火烹油”的气势。
据不完全统计,马年贺岁档共有33部电影上映,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4部,片量或跌至2011年来的最低谷;单片投资最高的《大闹天宫》成本为3亿,除此之外,其余种子选手的投资难与去年相比;古装武侠片难觅踪影,只剩《四大名捕2》一棵独苗;姜文、张艺谋、徐克、陈凯歌等名导都“集体失踪”。
从票房来看,近三年国产电影年度最高票房都出现在贺岁档期间:2010年,《让子弹飞》以近7亿雄霸票房榜;2011年的贺岁档电影《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分别位居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亚军;2012年的《泰囧》以近13亿的票房刷新了国产电影单片票房纪录。而对本年度年票房的预测,业内人士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恐难延续此“传统”。贺岁档的大片去哪儿了?为何如此“愁眉苦脸”?针对此,记者采访了制片方、院线方、影评人、观众,共同为贺岁档“把把脉”。
原因
1
投资“缩水” 回归理性
贺岁档泛指每年11月初到次年3月初的电影档期,大约在八九十天左右。业内共识则为从11月20日左右开始一直到春节长假结束,以影片大规模上映为开端。最初的贺岁档从12月上旬延伸至1月上旬,后由于大片扎堆态势愈演愈烈,使贺岁档日期一再提前至11月初,并延至新年2月底3月初,横跨圣诞、元旦、春节、元宵、情人节多个节日。
贺岁档最早起源并流行于香港,后被内地市场引进。1998年冯小刚执导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贺岁片市场。2003年是贺岁档的一道“分水岭”,张艺谋执导的古装巨制《英雄》以2.5亿的内地票房刷新了贺岁档的记录,开启了“大片时代”,而贺岁档也作为大片的“阅兵场”,兵车横行,当头炮、连环马、回头卒,热血厮杀。
“大导演、大明星、大投资、大场面”成为衡量大片的“硬指标”,也是战局里影人一较高下的“底牌”。2013-2014贺岁档的“冷清”首先就体现在“大”的失灵。《大闹天宫》投资近3亿,可以说是本次贺岁档中的“标王”,其它影片都谈不上“大片”,《扫毒》投资1.2亿,《警察故事2013》投资1亿,其它的电影投资都属于中低成本。
纵向比较之下,在2012年,冯小刚只能用1.2亿元拍半部《一九四二》;在2011年,张艺谋只能拿1.2亿元来付“十二钗”的出场费,同年的《龙门飞甲3D》实际制片成本也都在2亿;在2010年,陈凯歌单为《赵氏孤儿》的外景就耗资1.2亿。
华夏星光国际影城经理何云认为,影片少意味着投资少了,意味着爆冷的黑马少,整个市场被炒热的几率自然不如去年。
贺岁大片“瘦身”到底为哪般?在制片人叶静看来,这与前几年出现的大量热钱过度涌入,造成投资‘泡沫化’有关。“热钱搅乱了影市的投资常态。这几年来,大片走下坡路,投资方也在调整自己的步调,开始重新回归理性。”
此外,本年度的贺岁档也出现一大“怪象”,纵观16年的贺岁片大战,古装大片几乎从不缺席。从《英雄》到《夜宴》;从《投名状》到《王的盛宴》。到了2013-2014年度贺岁档,只剩下陈嘉上执导的《四大名捕2》一部古装片,且票房惨败。
在影评人崔建明看来,古装大片悲情折戟与时装片的兴盛道理相同,都是潮流使然。“2013年上映的古装片《忠烈杨家将》、《狄仁杰-神都龙王》票房都不理想。古装片拍到现在,创新用罄,穷途末路。没有票房,投资市场会重新洗牌,此消彼长,中小成本的时装片兴起。”
原因
2
贺岁档不再“一根独苗”
如果把贺岁档看作一个局部,将其纳入整个2013年影市观察的话,盱衡大局,就会得出新的看法。在过去,电影市场做得比较成熟的一直只有三个档期:贺岁档、暑期档、国庆档,三个档期拥有强大的吸金能力。尤其贺岁档,正是大片刺刀见红,浴血奋战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成本为了“杀出重围”,近年来纷纷开辟新“战场”,由此产生了清明档、五一档、六一档、端午档、七夕档、中秋档、光棍节档等档期。经过几年的运作以及观影人群的培育,这些档期也变得深入人心。不少中小成本电影也在这些档期制造了“票房黑马”,2011年光棍节档的《失恋33天》最具代表性,不足千万的投资赢得了超3.2亿的票房。它的成功也让很多中小成本电影看到“曙光”。
叶静对电影市场有多年的观察,她认为,随着电影档期的细化,‘不在贺岁档这一棵树上吊死’成为不少片方的共识,“贺岁档有利有弊,档期成熟,竞争也惨烈。对于片方来说,选择多了,可以根据片子情况做灵活处理。”
纵观整个2013年的影市,数据显示,成绩最好的是暑期档,总票房55.9亿左右,与去年同期42亿相比,有大幅提高。其中《环太平洋》以将近7亿的票房,独霸暑期档。同期上映的《速度与激情6》也表现不俗,与后期“发力”的进口片《怪兽大学》、《侏罗纪公园3D》、《了不起的盖茨比》对票房形成新一轮推高。引起争议的《小时代》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评价,但它为暑期档贡献了近5亿的票房。
除了暑期档之外,时间较短的国庆档和五一档的票房也分别达到了6.1亿元和4.4亿元。贺岁档不再成为唯一的“吸金”大户,其它档期的成熟为片方提供了更多选择。北京电影学院夏卫国教授谈及这一问题时认为,各个档期票房平均是业内人士希望看到的现象,“这意味着国内电影市场日趋理性。”
原因
3
合家欢喜剧片无处觅踪
贺岁片看的是戏,不热闹不成戏,在电影中,热闹好看是贺岁片的标准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是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
记者梳理历年贺岁档发现,随着贺岁档的大片越来越多,喜剧片越来越少,且难以扮演“票房引擎”的角色。评论界也有关于“贺岁档得了忧郁症”以及“请把欢乐还给贺岁档”的讨论。近三年来的合家欢喜剧片分别是《越来越好之村晚》、《东成西就2012》、《百星酒店》、《花田囍事2010》等,被不少影评人冠以“烂片”或者“奇葩片”的头衔。
2013-2014年度也有贺岁喜剧《私人订制》,该片有冯小刚、葛优、王朔“铁三角”护航,尽管获得7亿票房,却遭遇影评人和观众一致的“口诛笔伐”。曾在贺岁档叱咤风云,以《甲方乙方》、《大腕》、《不见不散》、《非诚勿扰》等电影称霸贺岁档多年的冯小刚为何这次不灵验了?
观众“小飞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愁云惨雾”来形容贺岁档的风格,“忙活了一整年,到年末的时候本来想带家人看一部开开心心的电影,都很难找到,基本都是枪战片、灾难片、深沉古装片。”
在崔建明看来,贺岁片是喜剧的一个分支,“做喜剧,让人笑是最难的,对导演的掌控力要求极高。从前冯小刚的那种‘市民喜剧’套路走到现在基本没新意了,观众当然不买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缺乏做喜剧的传统,以及能做喜剧的导演,先天发育不良,后天没有土壤。”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如果能熬过马年“冰冻”的贺岁档,到下一年的贺岁档,观众可能会看到一场“光影盛宴”,姜文的《一步之遥》、田壮壮的《杨贵妃》、侯孝贤的《聂隐娘》、吴宇森的《太平轮》、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陈凯歌的《道士下山》以及徐克的《林海雪原》,届时也许会给观众上演一盘精彩的对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