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访《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作者罗时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20日14:2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

  以诗佐史:明清诗歌力证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访《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作者罗时进

  罗时进研究发现,明清别集和其它相关文献中保存着大量以钓鱼岛为题材的诗歌作品。这些文学文献可以‘文史互证’的方式为钓鱼岛归属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佐证。

压题图为从中国海监B- 3837飞机上拍摄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画面  新华社  发压题图为从中国海监B- 3837飞机上拍摄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画面 新华社 发

  据央视报道, 1月14日,在日本所谓的“尖阁诸岛开拓日”第四次“开拓日”活动中,日本石垣市市长中山义隆称,钓鱼岛在石垣市的行政区划之内,他要求日本政府以更强硬的态度应对钓鱼岛问题。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发去的致辞中再次宣称,钓鱼岛不存在主权争议,没有讨论的余地。日方拒不改变其错误立场,继续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黑沟行过中华界,鸣金伐鼓投猪羊。 ”“球人欣指点,到此即乡关。 ”这是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罗时进的学术论文《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中援引明清时期琉球册封使团成员在海途中创作的诗文。

  史可入诗,诗可佐史,诗史并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特点。罗时进的研究具有以诗佐史的重大意义。“中华界” 、“即乡关” ,凿凿辞言,昭昭明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日前,罗时进对明清钓鱼岛诗歌研究的成果《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 ,成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最新证据。此项成果的重大意义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强烈反响。受命于本报编辑部,记者连日来就该研究的生成始末及其对古代文学艺术研究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以及相关问题深入采访了罗时进。

  罗时进告诉记者,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中国至迟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纳入了中国海疆版图。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在南宋的《舆地纪胜》 、明代的《顺风相送》 《筹海图编》等历史文献中都有确凿记载,另外嘉靖十三年陈侃以下历代册封使具有官方文书性质的《琉球使录》中亦有非常具体的载录。徐葆光《中山传信录》所绘“琉球三十六岛图”及“琉球地图” 、周煌《琉球国志略》 、潘相《琉球入学闻见录》等对琉球疆界的记录也足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绝非琉球舆地范围,而属于中国。经深入系统研究,罗时进发现在明清别集和其它相关文献中,亦保存了大量以钓鱼岛列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直接记录、描写钓鱼岛的诗歌。带着学者的敏锐,罗时进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笔罕见而珍贵的文学资料,这些诗歌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证明钓鱼岛的领土主权问题,对于佐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于是,罗时进投入巨大精力展开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搜集探究和系统梳理,从卷帙浩繁的诗歌作品中,罗时进挖掘出明清两代20多个朝廷使团往返于琉球册封海途中创作的40多篇相关作品。这些作品皆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为重要的观察地标和自觉的写作对象,其中既有对钓鱼台(明清两代对钓鱼岛的常用称谓) 、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风光的描绘,又有对沿途奇特海景的展现,不仅拓展了传统诗歌的表现范围,还以文学审美的视角探寻了钓鱼岛作为中国固有领土的心理文化认同。这些诗歌既是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历史地理实录的性质,都是对我国海疆的明确说明,可与若干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共同为国家重大历史问题提供佐证。

  正所谓“古人曰以远,青史字不泯。 ”罗时进的研究成果,为日本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这一事实所引起的争议,提供了一批新的、独特的证明材料。

  一句诗,打开以诗佐史的一扇门

  “我当时就意识到,诗中‘孤屿遥相认,危樯觉有灵’句中‘孤屿’的后面,当有具体记载钓鱼岛或附属岛屿的作品。通过检阅大量明清文献史料,果然发现了数十首明确记载和描写钓鱼岛列岛的诗歌,还有不少散文、小品性的文章。 ”

  “孤屿遥相认,危樯觉有灵。 ”遥望岛屿,满含深情,明代江南布衣诗人黄子云的《大洋》一诗中,这一句似乎带着家园国土心灵感应的诗句进入了罗时进的视野。基于深厚的古代文学积淀,以及睿智的学术敏感,罗时进敏感察觉到这句诗的重要性,也让这句诗成了引领罗时进去开启一扇以诗佐史的神秘之门的钥匙。

  罗时进向记者透露, 2011年,他受邀为凤凰出版社编选一部《山水诗选》 ,其时拟在明代山水诗作品中选入有代表性的海洋题材作品,最后黄子云的这首《大洋》入选。熟通文史的罗时进悉知,黄子云为昆山人,居于苏州,康熙年间徐葆光出使琉球时受邀随行。在这一史实背景下,黄子云写于海途中的这首诗拨动了罗时进敏锐的神经。“我当时就意识到,诗中‘孤屿遥相认,危樯觉有灵’句中‘孤屿’的后面,当有具体记载钓鱼岛或附属岛屿的作品。通过检阅大量明清文献史料,果然发现了数十首明确记载和描写钓鱼岛列岛的诗歌,还有不少散文、小品性的文章。 ”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致力于明清家族文学研究的罗时进不仅对古典文学涉猎甚广,更重要的是饱有学者的社会责任担当。身潜书斋的同时始终心系家国。有关中国领土主权争端的问题早就引起了他的特别关注。他告诉记者,早年在相关书札研究时,他就曾读到赵朴初1979年5月22日《致友人艾中全书》和1992年3月7日《致王任重同志书》 ,其中提及了“关于钓鱼岛的领权问题,我国掌握的史料很多, ……我想起,我的太高祖父赵文楷(字介山)于1800年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王时,曾有一卷《槎上存稿》诗集。集中从福州开船,过五虎门,过钓鱼台(即钓鱼岛)皆有诗。 ”由此得到启发,罗时进遂明确了发掘钓鱼岛文学作品的方向。

  锁定目标之后,便是爬梳剔抉、擘肌分理。文献浩繁,仅《清代诗文集汇编》便有4000余册,因此研究的个中艰辛不言而喻。但值得欣慰的是,集中精力阅读明清两代所有琉球册封使别集,以及相关从客的遗存文学文献,所获甚富。罗时进坦言,“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带着我的博士后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将琉球册封正副使的别集一部一部地读,从中发掘出相关文学史料。我当时担任苏州大学图书馆馆长,接触文献相对方便,一些大部头的书籍可以直接借到家中,早晚检阅。这个过程确实有些辛苦,但不时有发现,甚至有惊喜。所谓惊喜,是发掘的结果符合甚至超出了期待。要感谢这些年四库系列图书和《清代诗文集汇编》的出版,感谢《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 《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的编纂者们,他们的工作给研究带来了不少方便。 ”

  “钓鱼诸屿”古有称谓,加固了钓鱼岛归属“证据链”

  “诗句中已经出现‘钓鱼诸屿’的提法,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钓鱼岛列岛’ ,或‘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可看作是完全相近的表达。这里涉及到‘命名’这个关于领土主权的重要概念了。‘钓鱼诸屿’这个概括性称谓在一般历史文献中尚未见到过,而出现在文学文献中。 ”

  通常来说,发现、命名和管辖是钓鱼岛问题的核心。罗时进对明清时期钓鱼岛文学文献整理及研究,在钓鱼岛的发现与命名方面都获得许多全新的有力佐证,让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的事实无可争辩。

  “从文献证据的角度来看,这些钓鱼岛题材的作品出现很早,贯穿明清两代,是钓鱼岛自古以来属于我国领土的有力说明。在领土归属问题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最早发现’。那么,明清文人作为朝廷的代表,在出使海途中不仅发现了钓鱼岛,而且作了具体的记录,这形成了青史昭昭的事实。 ”罗时进说。

  “南风三日越重崄,钓鱼诸屿随帆漂。一针姑米到那霸,迎恩亭下初回潮。倾国来观天上使,两厓蚁聚纷僬侥。 ”罗时进发现于《国家图书馆琉球资料汇编》中的周煌《琉球国志略》卷五内的这些诗句,是康熙五十七年任册封琉球副使的徐葆光作于1719年的诗歌的一部分,可谓钓鱼岛命名的确切实证。

  “诗句中已经出现‘钓鱼诸屿’的提法,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钓鱼岛列岛’ ,或‘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可看作是完全相近的表达。这里涉及到‘命名’这个关于领土主权的重要概念了。‘钓鱼诸屿’这个概括性称谓在一般历史文献中尚未见到过,而出现在文学文献中。从这个例子能够看出,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坚实史料对研究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具有重大价值,对现有发现的历史文献是非常重要的补充,甚至还有一些新的文献史料,可以使得钓鱼岛归属问题的‘证据链’更加牢固。 ”罗时进说。

  与此同时,罗时进在诗歌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证据性”的文献,那就是关于“黑沟洋”作为中琉分界问题。黑沟(又作黑沟洋)是位于琉球国与钓鱼岛之间的冲绳海槽,也是我国与古代琉球国的一个标志性分界线。罗时进发现,费锡章《黑沟洋》一诗在题下自注: “中外分界处” 。 “这五个字的注释很重要,这是朝廷使臣明确海疆、海权意识的体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都在黑沟洋以西,自然可以说明这些领海和岛屿都属于中国。 ”罗时进说。

  费锡章《题家弟锡辂〈乘风破浪图〉 》诗云“黑沟行过中华界,鸣金伐鼓投猪羊” ;王文治《渡海吟》诗云:“忽将暗惨变瑶碧,黑水之沟深似墨。……方知中外有分疆,设险惟天界殊域” ;齐鲲《姑米山》诗题注“此山入琉球界” ,诗句云“球人欣指点,到此即乡关。 ” ……事实上,在罗时进的研究中,大量诗文实例,都可与若干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成为国家领土主权等重大历史问题研究的有力佐证。

  发现特殊“文化人” ,钓鱼岛见诸记载就被他们赋予了人文关怀和国家情怀

  这些文人赴琉期间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活动。这些从客,一旦受邀,是“例有顶带”的,也就是说,在赴琉阶是具有朝廷使者的官方身份。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说明即使是从客的相关写作,涉及中琉交往的内容,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人写作” 。

  罗时进在研究中发现,钓鱼岛题材诗歌的作者主要是明清两代前往琉球册封的使臣及其从客。册封使承担着宣谕国礼,怀柔远人的文化使命。明清两代皆极重视,而清代更有过之,非学识拔群且仪表堂堂者不得入题遣范围。他指出,如果将历届册封使团看作一个特殊的文学群体,那么正副使便是其主盟者,而从客中的文人,则是这个群体形成的基础。

  从客,即为使团的随从人员。经研究,罗时进了解到,每次朝廷派出使团册封琉球,规模都很大,大致是每次500人,最多时达到700人。其中有些是跟役、船工、僧道、天文生、医护人员。因为出使使团兼有文化交流的使命,所以正副使臣要邀请当时一些能文擅艺者同行。从客中的文人分三类:一是诗人,二是画师,三是擅琴棋者。这些文人赴琉期间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活动,其中有些是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直接记录和描写,同样是很有价值的。罗时进强调,这些从客,一旦受邀,是“例有顶带”的,也就是说,在赴琉阶是具有朝廷使者的官方身份。“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说明即使是从客的相关写作,涉及中琉交往的内容,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人写作’ 。 ”这种洞察,让罗时进将研究的触角向从客的钓鱼岛题材写作延伸。

  与此同时,研究考证出明清两朝文人许多赠别册封使的作品,令人眼界大开。罗时进坦言,这些文献史料发掘的结果,大大超出预期。一开始他只发现了少量赠别类的作品,后来发掘得越来越多。因为明代从中后期开始,就注意派遣有声望的文人前往,清代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派出汪楫作为正使开始,册封正使之选一改旧规,一概出自翰林,突出了琉球册封的文化意义。文化地位越高的使臣,其临行送别的文人就越多。赠别诗动辄几百首,甚至达到2000多首的宏大规模。这些赠别诗的内容中,也有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描写。

  “事实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对于明清时代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士林的文化记忆。我在这方面给予注意,意在表明在海疆舆地问题上,当时即使未出使海外者,也有一定的‘在场性’ 。他们的相关作品,缺少‘目击’ ,作为史料证据的力量是不如使团中那些‘亲历者’的,但这种‘在场性’的情景相当生动,这是研究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的一个文化背景。 ”罗时进告诉记者。

  册封使团用诗歌绘就中国领海版图

  “文学文献,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史料,而诗歌作品,是一个民族情感史、精神史的表现,对之应该予以高度重视。明清别集和其它相关文献中保存着大量以钓鱼岛为题材的诗歌作品。这些文学文献可以‘文史互证’的方式为钓鱼岛归属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佐证。 ”

  如果说语言是历史的档案,那么诗歌可谓精神的徽章。

  华夏民族是诗的国度,中华文化煌煌史册中,璀璨诗词浓缩着五千年文化精髓。从《诗经》到《楚辞》 ,从汉赋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古往今来处处见吟咏,事事皆入诗的古老诗骚传统,滋育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心态和审美取向。阮籍的含蓄玄远、陶渊明的质朴恬淡、王维的淡雅清幽、孟郊的孤寒奇峭、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素深沉、苏东坡的激昂豪放……无数古人的低吟浅唱中,对真理追寻的矢志不渝、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哲思、对山河眷恋的激情涌流、对家国挚爱的满腔热忱,始终镌刻在历史的脉络中,绘制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版图。

  作为充满担当意识的学者,罗时进深谙文学与家国、学人与民族之间永恒的内在联系。对此,他向记者如是坦陈心语:“文学文献,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史料,而诗歌作品,是一个民族情感史、精神史的表现,对之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我比较深刻的感受。文学作品、文学文献,其实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它是史实在心理的映射和积淀。不少册封使者及其从客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了直接描写。他们对海岛之位置和形貌的发现、记录、描绘、注解构成了一种领海图像,对领海图像的记忆不断层累,便是历史图像的呈现,这表现出古人对海疆舆地的人文情感和认知心理。这种人文情感和认知心理看起来是个人的,其实不然,这是历届册封使团的集体体验,最终成为其背后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意志。 ”

  对于文学艺术的功用性问题,罗时进认为,从过程来看,社会性是文学性的一个方面,而从机构来看,文学性则是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当文学成为社会生活、社会行动的记录时,这种记录就具有了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史学的多重意义。我们以前曾过分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性,走向一个极端;后来又转向另一个极端,似乎一讲文学的社会性,就偏离了文学艺术的本来意义了,一定要放到“无用之用”的定义下解释。如此不但缩小了文学研究的阵地,也弱化了文学研究的作用。其实最根本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意识,就有价值和作用。另外,文学艺术的研究,也应该有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在需要担当和能够担当的时候,不应回避我们的责任。

  独特的材料,独特的视角,以诗佐史,罗时进关于钓鱼岛领土主权这一几乎是史无前例的研究成果,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京举行学术论文《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的相关研讨。众多业界专家对罗时进发表于《文学遗产》这一长达2万字的《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论文做了深入研讨,高度肯定了这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者们指出,关于钓鱼岛研究在社会上广受关注,但历史资料尚待充实和深入发掘。此研究选取了“册封使”这一类体现国家政权和国家意志的人群的诗作,具有“以诗佐史”的深远意义。长期从事钓鱼岛历史研究的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专家李理认为,罗时进从文学文献中发掘钓鱼岛作品,是一个独辟蹊径的方法。这些作品,包括其中明清诗人的原注,对钓鱼岛归属问题提供了有力佐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主任蒋寅认为,在传统文学研究中,海洋文学研究相对薄弱,而这篇论文专注于明清钓鱼岛相关文学研究,不但对钓鱼岛归属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为文学研究开拓了一片广袤的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表示倍受鼓舞, “罗时进的论文是不可替代的,诗歌的运用和考订都是从学理层面进行探讨,是一种学术的独立的力量。以往被认为脱离现实的古代文学研究,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能够提供专业的意见与支持”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梅新林教授则表示,“过去学界比较重视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论证钓鱼岛问题,对文学文献的重视度不足。罗时进的研究表明,明清别集和其它相关文献中保存着大量以钓鱼岛为题材的诗歌作品。这些文学文献可以‘文史互证’的方式为钓鱼岛归属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佐证,应当引起学界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都表示,为一篇重要论文的发表举行座谈会,在中国社科院历史上是极为少有的,足见其意义和价值。

  聚焦“深蓝文学” ,填补文学艺术研究空白

  过去我们的研究一直被“传统农业社会” 、 “内陆文化”自我束缚,没有注意海洋文明。我们给“黄土地”以浓墨重彩,却很少关注海洋的“深蓝色” 。其实明清以来海洋题材的创作很丰富,海洋问题应该放到文学艺术研究的进程中来了。 “对那片‘深蓝色’的文学艺术天地我们了解不多,今后应该迈开走向‘深蓝色’的步伐。 ”

  记者问及这一研究的收获、体会和下一步打算时,罗时进告诉记者,相关研究史学界或有学者涉猎过少数作品,但“细读”方面似乎做得很不够,而古代文学研究界几乎很少涉及。这可能与明清文学文献研究整体上有所不足有关,也与我们长期以来对海洋文学重视不够有关。明清文人走向蓝色海洋的经历及其创作似乎被遮蔽了,被忽略了,在明清文学史上,这方面只有部分小说、笔记见于探讨,诗文研究的空白比较明显。

  罗时进的研究对古代文学艺术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然而,虚怀若谷的罗时进将自己的努力与成果视为冯友兰先生曾言的“接着说” 。他对记者说,我们目前对钓鱼岛文学文献的发掘和整理是与历史学界、边疆舆地学界、外交史学界的工作相衔接的。当然他也做了一定的拓展性探讨。对文学研究而言,他认为以下两点可能具有启发意义:一是古代知识分子都具强烈的经世意识,和鲜明的疆域意识。洪亮吉父子都有舆地疆域研究的专门著作,且视为家学,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越到近世,国家周遍疆域问题越多,士林阶层的关注度也越高。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掘空间,这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作用。二是过去我们的研究一直被“传统农业社会” 、 “内陆文化”自我束缚,没有注意海洋文明。我们给“黄土地”以浓墨重彩,却很少关注海洋的“深蓝色” 。其实明清以来海洋题材的创作很丰富,海洋问题应该放到文学艺术研究的进程中来了。 “对那片‘深蓝色’的文学艺术天地我们了解不多,今后应该迈开走向‘深蓝色’的步伐。 ”

  多一份史料证明,钓鱼岛归属问题就多一分说服力。罗时进表示,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他还将“细读”相关文献,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他看来,目前他所作的明清文献史料的发掘工作还是初步的,一定还有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更多的诗歌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保存在使臣、从客和当时文人的文集中。“我前面较多注意了出使琉球使臣的作品,而从客面广量大,发掘、整理和研究他们的钓鱼岛题材的作品还有很大的空间。 ”罗时进表示将继续在相关文学文献发掘的基础上,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加以“集成” ,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于明清及古代诗歌等的研究,罗时进认为,对作品人文价值的阐释工作应进一步开展。 “普希金说过:‘人民的历史是属于诗人的’ ,这是一句既感性又富于哲理的话。‘历史保存在诗篇里’ ,真正的诗人是民族的历史学家。古人说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作用,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兴’的意义上考察这类钓鱼岛题材的诗歌,还需要从‘观’的角度,体认这类作品作为民族和国家历史经验的人文价值。 ”

  钓鱼岛文学文献,最终能否加以集成和出版,近来很多学者和媒体都关注这个问题。罗时进表示,这是以后的努力方向,目前还是要脚踏实地,以甘于“坐冷板凳”的态度进行文献方面的工作。也希望从事舆地疆域、历史、文学,乃至艺术史的学者一起来从事这项学术事业,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专家侯毅就罗时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面对这场持久战,希望多学科联结组成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团队,共同致力于钓鱼岛问题的研究,服务于社会现实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 ”事实上,对于这一课题,不独诗歌以及文学界,人文社科等各领域都应该也能够作出更多努力。

  (感谢苏州大学新闻中心对本次采访给予的支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