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时隔仅三个月,又一部关于消防员的电影上映,很难不让人把《救火英雄》与之前的《逃出生天》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同样的故事题材,同样来自香港的导演,两部影片却以不同的合拍片方式,展示了香港电影面对内地电影市场时的不同发展之路。
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走的显然是内地取景、突出香港主角的合拍片套路,在花了上千万元砸出的3 D视效中,帅气逼人的古天乐、执拗刚直的刘青云来到了广州,穿上了内地的军绿色消防服,却让人感到“水土不服” 。而郭子健导演的《救火英雄》则回到了香港电影“北上”之初《无间道Ⅲ》的路子,采取香港取景,启用内地实力演员配戏的思路。与《逃出生天》中夹杂在一群港人中的陈思诚相比,《救火英雄》中穿着香港特警消防服的胡军更加协调,因为他已融入了整部影片所营造的“港味”之中——被高楼环绕的狭窄街道、街道两边花花绿绿的繁体字招牌,以及街上穿梭接踵的人流。无论画面、对白、节奏、叙事,还是故事张力、人物塑造、细节呈现, 《救火英雄》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香港制造”痕迹和灾难片架构。
1974年出品的好莱坞经典灾难片《火烧摩天楼》就是一部消防题材影片:洛杉矶市一栋135层高的摩天大楼正在举行落成典礼,突然着火,火势迅速蔓延,所有宾客都被围困其中。尽管这部影片大多拍摄于摄影棚内,处处充斥着人工置景的痕迹,却丝毫未影响其“大片”的质感——英勇的消防员登上云梯,救出被困于高层的女主角,景深处是城市灯火通明的繁华都市……这一切都成为消防题材灾难片的标准元素,日后的同类型消防题材电影只不过是在剧情和人物上进行调整,在视听场面上升级换代,但并未超越本片的类型框架。而人类被推到生死边缘时,抛弃一切恩怨纠葛,表现出勇于牺牲自我、互相谅解和扶持这一灾难片的永恒主题,更是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或许是不想拾人牙慧,《救火英雄》避开了难以控制的“火” ,精心制作了“烟” ,并且在影片开始就表明:浓烟才是火灾现场的致命元凶。发电厂中张牙舞爪的浓烟像随时取人性命的“哥斯拉” ,营造了一种紧张感。然而在笔者看来,影片中的浓烟效果却并未成功地营造出灾难片的氛围,尤其是谢霆锋饰演的森Sir、胡军饰演的海洋重新回到火场,恐惧的心理障碍再度爆发时,四周鸣响的主观音乐伴随着浓烟特效扑面而来,产生的诡谲效果竟犹如一部老式港产鬼片。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救火英雄》仅仅是一部以消防员为主人公的剧情片,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在《2012》《后天》 《日本沉没》等经典灾难片中,无论主人公遇到的是天灾,还是人祸,除了具备“灾”和“难”的事件外,都伴有大量的特效制作以及令观众瞠目结舌的大场面,而这一特点在《救火英雄》中体现得并不充分——影片中的确有熊熊燃烧的摩天大楼、四散奔逃的人群、焦急救援的消防员和拼命一搏的高空云梯,但其规模与效果并未达到灾难片的基本要求。
即便作为剧情片来讲,《救火英雄》虽有着商业片式的外壳,却缺乏相应的叙事模式,将主题隐藏在了各种类型样式的表达欲望之中——拿奠定影片基调与风格的片头来说,浓烟过后,森Sir与余文乐、安志杰饰演的潮Sir、阿叶依次出现,一一接受审查,夹杂着各种闪回段落,不停追究上一场擅自行动的责任究竟在谁,似乎每个人都在隐瞒实情,仿佛要上演一场消防局版的《寒战》 ,让人不禁认为这是一部警匪片;其后,伴随着“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的画外音,火球突然从天而降,香港陷入火海,又颇具有科幻片的色彩;紧接着,成龙作为消防形象大使,开始告知大家维护安全的重要性,影片又莫名其妙地夹杂了公益片的元素;而等到胡军饰演的海洋出场时,消防局外杜琪峰式的挤压构图、王家卫式的内心独白、杜可风式的全景手持摄影,令人不得不惊叹:原来这是一部文艺片!
影片前半部忙于铺陈,情节跳跃,好像什么都说了,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清楚。为什么潮Sir的孩子会在发电厂?发电厂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森Sir等不及加固队、擅自进入现场的理由又是什么?……看得出主创既想塑造《回火》一般的集体英雄,又想讲述《云梯49》式的消防员生活,还想表达上世纪90年代港片《十万火急》中消防守则与救人为先的命题,甚至想表现一下职场争斗、经济发展与安全隐患以及灾后心理创伤等问题。对于商业片而言,掺杂入过多的类型元素,非但不会增加深度,反而会让观众感到无所适从、一片凌乱。于是,笔者一次次在观影中陷入“浓烟” ,无法摆脱“是否相信在浓烟中看到的东西”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