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张立:一位省委书记的文学情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7日10: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 立
    赵正永(左二)和“巴金的黛莉”的女儿赵健(右二) 赵正永(左二)和“巴金的黛莉”的女儿赵健(右二)

  七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巴金给一个文学青年一连写了七封热情洋溢的书信,收信人是女读者黛莉。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黛莉是巴金的忠实崇拜者,在巴金的精神感召下,她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走上了革命道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赵瑜据此七封书信寻找采访了在西安居住的年逾九十的黛莉,写成了《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一次偶然的机会,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利用工作之余读完了这本书,连夜给作者赵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在信中,赵正永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交流了对《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的看法,赞扬了赵瑜扎实求真的写作精神。赵正永在信中说:“文学家也是洞察社会、凝练社会精神的思想家,能够用自己的作品震撼读者心灵、感染读者思想。”自少小就热爱文学艺术,后来因为走上政坛无暇顾及文学,然而,在赵正永的心底始终蕴藏着一个文学梦。因了这个梦,他更加热爱文学呵护作家,尤其格外关注陕西文学的振兴与发展,显示了他广博的黄土地一样的人文情怀。

  来到路遥纪念馆

  二○一三年春日,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在陕北深入调研,繁忙的工作间隙,他来到地处清涧的路遥纪念馆。路遥,这位英年早逝却写出了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中篇小说《人生》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著名作家,至今为中国广大的读者所青睐,其文学精神成为一个民族的时代印记。赵正永认真地听取了讲解员的讲解,被路遥克服一切困难深入生活以及自虐式的创作精神深深感动,他关切地问道:“路遥一生写过多少作品,发表的占到多少?”当讲解员回答了他的提问,赵正永又接着嘱咐道:“当讲解员不光要学会讲解,更要研究路遥作品和精神。一个作家,最为重要的就是作品,这就是作家对这个时代的最大奉献,也是其人生最为光耀的价值呵!离开了作品,作家又有什么意义呢?”

  参观完路遥纪念馆,赵正永意犹未尽,他对随行的同志讲:这次参观很有感慨、很受震撼,进一步增添了我对“文学陕军”的敬意。对于路遥的意义,至少有三点强烈的认识:第一,身处劣境、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路遥自小家境贫寒,在农村务过农、在小学教过书,可以说没有任何背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奋斗,在艰苦环境下不懈追求、顽强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超越,最终体现了人生价值、实现了人生梦想。第二,把握时代、立于高端、感悟人生。路遥依靠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和细腻笔触,品味时代、剖析社会、思考人生,创作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不朽著作,反映同时代人的生活,很真实、很亲切,能够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穿透力、撞击力特别强。他一生中不背离时代,不厌弃生活,不脱离所处的环境、土地和人民,同时又站在历史的高度,彰显引领社会思想的责任。第三,英年早逝、人才难得、关心关爱。路遥年仅四十三岁就因病去世,在短短二十一年的创作生涯中,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创作条件下,他笔耕不辍、勤奋写作,为读者奉献了数百万字的优秀作品。给陕西文坛留下了一部部扛鼎之作,为三秦大地扬了名、为全省人民增了光、为陕西发展添了彩。在纪念馆中,我看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陕军”的合影,包括陈忠实、贾平凹等,那时候他们都很年轻,精力旺盛、意气风发。正是他们的辛勤创作,才给陕西文坛扬了名、为全省人民增了光、为陕西发展添了彩。我们为路遥英年早逝而惋惜,更为“文学陕军”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路遥的早逝,呼唤我们要爱护人才,善待“文学陕军”。“文学陕军”的成就呼唤我们肩负继往开来的责任,使“文学陕军”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后起之秀层出不穷。

  满腔热情地呼唤与殷殷期望

  时隔不久,陕西省第六次作家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作家们心里一直盼望赵正永书记能来参加会议。赵书记果然不负众望,没有警车开道,没有过多的陪同人员,他悄悄地来到了会场,握住老作家的手,嘘寒问暖,和青年作家拉起了家常。

  赵正永回顾了陕西的文化史和文学史,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学史。他说,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浓厚的文学传统,诞生于此的诗经乐府传诵千古,汉赋唐诗树起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战斗和生活了十三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掀起了革命文艺创作的新高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胡采、李若冰等一批陕西作家,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作出了《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等享誉文坛的作品,确立了陕西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热情讴歌新时代、礼赞新生活,辛勤耕耘、精心创作,相继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于现实生活、极富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形成了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文学陕军”,成为当代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谈到“文学陕军”的未来时,赵正永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陕西梦”,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他勉励作家要着重把握好三点:一要有正确的立场。立场问题是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搞创作,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始终把心与人民紧紧贴在一起,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二要有科学的态度。好作品都是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好作家都应该是思想家。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更加突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强烈。在观察社会、思考社会时,既要拨开表象的重重迷雾,分清楚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表现出应有的视野广度和思考深度;又要坚持良心和底线,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正确的态度观点、积极的价值取向传递给人民,不断为社会发展集聚正能量。三要有艺术的思维。文学是通过潜移默化对人发挥作用的,其力量比宣传更有效、更持久、更有说服力。

  为一本纯文学刊物《延河》解决生存难题

  《延河》是陕西一份历史悠久的文学期刊,创刊于一九五六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柯仲平、胡采、王丕祥、陈忠实等名家先后担任过主编,发表过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刊发过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著名作家的不少作品,《创业史》曾经首发在《延河》上,还有茹志鹃的《百合花》、张贤亮的《大风歌》等等,这些作品都丰富了我国当代文学史,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延河》哺育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学陕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目前受市场化的影响,这份纯文学期刊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怎么办?赵正永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为了解决《延河》的经费问题,找到延长集团,动员他们支持这份具有辉煌历史的功勋文学期刊,终于解决了《延河》的生存困难。

  “文学陕军”接二连三在全国赢得了广泛的盛誉,但是,“文学陕军”如何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劲头,继续走在全国文学创作的前列,就得有强大的政策和经济力量作为支撑。赵正永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千方百计想办法来统筹解决。这些年来,相继设立了陕西文艺大奖和各个门类大奖,用于表彰做出成就的作家、艺术家,同时,又设立了陕西文学发展基金,专门资助作品出版。前不久,陕西省作家协会要编撰出版《陕西文学六十年》,省委为此拨专款予以支持。

  记得还是在陕西省第六届作家代表大会上,赵正永多次提到要改善作家的生活和写作条件,他说,“文学陕军”是陕西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宝贵财富。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敬重“文学陕军”、善待“文学陕军”、呵护“文学陕军”,对他们给予政治上的充分信任、创作上的热情支持、生活上的真诚关爱。

  继续“寻找黛莉”

  当赵正永书记得知当年“巴金的黛莉”后来辗转来到西安,并在西安居住生活。他寻找线索,请人专门寻找这位历经患难的文学老人的家,不幸的是,“巴金的黛莉”由于年事已高和身患各种疾病,于前些日子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赵正永心里很难过,请来了“黛莉”的后代,询问她母亲的身世情况,并对老人的病逝表示深深的遗憾,同时询问他们家里的一些情况。省委书记的殷切关怀与嘘寒问暖,使人感到十分温暖和感动。

  赵正永书记寻找“巴金的黛莉”以及“黛莉”的后代,传递出巨大的人文情怀,这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和理解。是啊,文学曾经有过非常壮丽的时期,当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摇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你看,在那个时代,文学是那么地红火,吸引了全社会的眼光。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毫不讳言,在那个年代,一本期刊发行几十万份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一部小说、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散文,甚或一篇迸发着锐气的文学评论,都可以名满天下。文学,充当了认识和了解社会的镜子,文学,在指引着人们前进……可是,随着全球经济大潮的席卷,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经济、消费领域,文学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被边缘化了,逐渐被冷落了……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省委书记却热情地呵护文学,这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呵!

  赵正永书记告诉笔者,陕西的文化很厚重,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出现了杜鹏程、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重量级作家。为此,还要不断发掘新人、年轻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无比渴望。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文学的义务、责任和担当就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设计对未来的梦想,也不断地调整梦想,竭力寻找和创造更好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文学的力量。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在全国的文学地位必须保持,“文学陕军”必须继往开来、发展壮大,这是陕西的责任,是陕西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责任。面对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文学陕军”一是要有正确的立场、科学的态度和艺术的思维来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二是文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找准源头、夯实根基,使作品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三是真正的作家,应该具有高尚的价值追求、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高洁的人格品质,应该是一个纯粹的人、崇德笃学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