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浮生现世话《伏生》(韩晓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6日10:20 来源:北京日报 韩晓征
话剧《伏生》剧照孙戉摄 话剧《伏生》剧照孙戉摄

  《伏生》:为文化而“偷生”的故事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孟冰、冯必烈编剧,王晓鹰导演的话剧《伏生》,因其浓郁的人文色彩、殷切的历史关注和文化反思,成为给人深刻印象的2013年年度压轴力作。

  《伏生》:为文化而“偷生”的故事

  在剧中,素喜“饮百味美酒读百家诗书”的孔门弟子、秦博士伏生,与深谙法家之学的丞相李斯,堪称棋逢对手、势不两立。李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向秦始皇建议车同轨、书同文,还建议禁止私学,除去“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其他的“文学诗书百家语者”,悉数焚毁。李斯的建议被采纳。首当其冲的焚书之地,就是大儒伏生的家。当三十日的限令期满,闭门多日念念有词的伏生出人意料地恭迎前来监督的李斯,在夫人儿女惊诧的目光中,面对《尚书》等典籍,亲自点燃了焚书之火。李斯的笑是春风得意,伏生的笑是皮里阳秋。可是伏生的儿子、血气方刚的儒生子勃却难忍怒火离家出走,与诸生“以古非今”、攻击秦始皇,终于导致皇帝下令“坑儒”。子勃逃回家中,不料李斯带人搜查,伏生在隐兮告密、丞相灭诛九族的威胁下忍痛交出子勃,致使爱子子勃身首异处、夫人闽姜悲恸自尽,女儿羲娥拂袖而去。伏生家破人亡流落街头,装疯以存世。直至耄耋之年,李斯遭奸臣陷害行刑之前,两人于闹市重逢,回首往事唏嘘之余,伏生琅琅背诵《尚书》篇章,李斯瞠目结舌,羞愤欲死。江山易代,秦亡汉立,伏生因保存《尚书》居功至伟,重新获得朝廷礼遇、开馆授徒,女儿羲娥亦重归膝下。传承《尚书》,复兴儒学,伏生命运柳暗花明,本应怡然自得,然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令一出,伏生叹息“今后就只有一种酒了”,倍感落寞寂寥。

  《伏生》之瑜

  话剧《伏生》的整个搬演过程,是一个瑕瑜互见、瑕不掩瑜的过程,其间既有种种令人击节的闪光点,也有值得探讨或有待开掘之处。

  《伏生》之“瑜”,在于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围绕着伏生和李斯的矛盾,全剧三场重头戏展开得起伏跌宕,“群臣朝堂会”糅合了群小自以为是的奴性与伏生坦荡而微醺的狂狷,颇具喜感;“焚书”聚焦于李斯的步步紧逼,赤焰代表的威权凶险激发了观者对伏生是否虚与委蛇的疑问;“坑儒”则形象地展示了大一统的暴虐与人性尊严的冲突……

  《伏生》之“瑜”,在结构。从结构上来看,以诸生欲说服秦皇尊崇儒家之学始,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终,堪称是一个封闭的圆,圆圈之内,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激荡着关乎文化与传承、生命与记忆、思想与桎梏的种种思考。结构的深刻性在于,看似改朝换代,实则于某种意义上回到了原点,引发的是对文化本质的反思。

  《伏生》之“瑜”,在怀抱。编剧和导演选择了焚书坑儒的题材,充分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关注。尤其触动笔者的,是伏生在生与死之间,选择了俯伏而生,选择了卑微地活着使满腹诗书得以保全。编剧孟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苏格拉底没有逃出雅典,王国维失去精神支柱五年后跳湖自杀,屈原、老舍也都无一幸免,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士大夫死去了,但我们很少看到伏生这种活下去的士大夫。活着往往比死去更难,只有活着,才能将文化传承下去。

  《伏生》之“瑜”,在表演。扮演伏生的侯松岩,以颇具戏曲功底的身段,表现了嗜酒伏生的散逸和外松内紧的压抑;大段的独白亦见功力,堪称不辱使命。值得一提的还有邹一正扮演的隐兮,尽管隐兮与羲娥之间的情感纠葛设计得有些牵强,然而作为专制走狗的探子和告密者总是不乏其人,隐兮对于“狗”的一段高论在演出现场反应热烈,当这悲愤的走狗慷慨陈词说皇帝也不过一条“种狗”的时候,观众席里一片笑声。

  《伏生》之瑕

  《伏生》堪称白璧,白璧微瑕,在所难免。

  学者刘宁认为,《伏生》之“瑕”,首先在于这是一出英雄戏,其间的善恶斗争,正反对立,使得人物形象有欠丰富;其次,歌队时而奴隶、书籍,时而大臣、儒生的设计,固然具有自由而富于变换的形式感,然而对于我们的国民性,对于造成专制的原因,似乎并没有做出更多有力的分析。

  笔者认为,同是大一统专制,同是儒家之学,为什么在秦就要被焚被坑,在汉就会被奉为独尊?个中底里,在舞台上似乎尚需形象化的揭示。

  另外,笔者有感于“文革”这场离我们最近的现世的“焚书坑儒”对文化和人性戕害之深而走进剧场,期待在一种古今观照中追昔抚今。曲终人散,却是有一点失落:仿佛并未发现伏生之酒,能够浇到老舍或傅雷的胸中块垒——当然,这或许是笔者苛求。

  最后值得一提的,还有历史剧的语言问题,这也是困扰笔者自身的问题:尽管讲述的可能是数千年前的旧事,运用的却是今天耳熟能详的语词,这本身就是历史剧困境之一。基于这样的考量,剧中诸如“世界”、“奇怪”、“快感”等晚近词汇,是否可以再做斟酌?至于演员古文念白中的抑扬顿挫,句读中的缓急,也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却不是本篇小文所能涵盖的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