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李建军 用“凡人剧场”修改游戏规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6日10:15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时至今日,李建军还常常被人问到,当年怎么从干舞台美术转行做了导演?“在舞美圈混不下去了呗”,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戏剧导演李建军生于1972年,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自2007年起参加北京青年戏剧节,推出《背叛》《狂人日记》《美好的一天》等作。孟京辉曾说,李建军是他最看好的中国年轻戏剧导演之一。

  2013年是李建军转行做导演的第七个年头。李建军从小就在美术方面展露天分,从中戏舞美系毕业后,他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没多久又从体制内出逃。与一位大导演合作时,他发现,人家根本不在乎舞美,“做舞美始终没太多机会”。

  2007年起,李建军的导演作品《掠夺1》《掠夺2》《作品3号:牺牲》分别亮相草场地五月艺术节和北京青年戏剧节。2010年,话剧《斯德哥尔摩冒险家》遭遇了艺术和票房的惨败,“赔了30万,但不沮丧,也有收获”。很快,下一部戏《背叛》又令他在青戏节上征服了观众。

  2011年,因为新戏《狂人日记》,李建军令一群来自北京吉利大学的学生脱胎换骨,并最终组建起新青年剧团。次年,剧团确立起工作坊与田野调查结合的工作方式。2012年,剧团推出一部同样改编自鲁迅作品的《隐喻》。因与上部戏“没有质的变化”,李建军一度陷入焦虑。

  去年夏天,李建军与剧团成员为新戏深入城市边缘,和那里的人们度过日常的一天。“日常”这个词撞进他脑海,“这些日常生活,有没有戏剧性,有没有价值,是不是能作为剧场的素材?”《美好的一天》最后以19个普通人对日常生活的叙述呈现。剧场里,每位观众手拿一部收音机,可任意选择一位表演者的频道,收听他的故事。在李建军看来,《美好的一天》里构建了个人生活史与城市变迁史。

  2013年最后一天,李建军受蓬蒿剧场委约,推出新作《25.3公里》:40名观众乘坐一辆播放着各色声音采样的公交车,穿梭在跨年夜的北京城,从城市中心驶向边缘。城市化身巨型剧场,狂欢意味被削减,关于城市的温暖回忆则撒向四处。

  七年间,李建军从肢体剧场进入,逐渐转向文学剧场,去年又将自己全盘推翻,改由日常生活着手,探索新的剧场美学。他的理想是创造“凡人剧场”,观念则自著名艺术家博伊斯的名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通过2013年的两个创作,李建军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方法论,未来将持续用剧场的方法处理生活素材。这种自由让他“过瘾”。尽管在中国大陆,传统的剧场体系仍坚不可摧,但他认为,既然“游戏的空间饱和了,游戏规则就要变”。让剧场不再是一种如好莱坞大片般的娱乐消费,而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给养,这是李建军对未来戏剧的期待。

  【2013成绩单】

  《美好的一天》在2013北京青年戏剧节首演;《25.3公里》跨年上演。

  【2014计划】

  《25.3公里》和《美好的一天》将在蓬蒿剧场再演。新作及巡演在计划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