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王跃文:向有底气反贪的先贤致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6日09:59 来源:海南日报

  《大清相国》,讲述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载济世救民情怀———

  向有底气反贪的先贤致敬


  “王岐山喜欢看书、强调制度设计,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等书。”近日,《凤凰周刊》发表的一篇名为《王岐山脸谱》的新闻报道被广为转载,其中所提到的《大清相国》是时下的热门书籍。

  《大清相国》讲述了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官场五十余年生涯,体现他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的济世救民情怀。此书被媒体形容为“充满正能量”。2007年出版后,《大清相国》成为当当网上的常销书。近日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本书作者王跃文。

  ■ 本报记者  马珂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清代名臣陈廷敬(康熙帝的老师)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陈廷敬,21岁中进士,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写《大清相国》 向先贤致敬

  文化周刊:2007年《大清相国》面世后,人们就很好奇你的创作题材怎么会由现实主义官场小说转入了清代,且在当时还有此书是否属于历史小说的争议,当时您的创作动机是怎样的? 

  王跃文:我时而写现实题材,时而写历史题材,时而又写乡村题材,所以经常面对是否创作转型的问题。其实,所谓转型的提法是很偷懒的一种理解。好的作家必须是丰富的,题材的丰富是其重要方面。我写作《大清相国》是个例外,因为某种特殊机缘了解到这位古人,并去山西阳城皇城相府的陈廷敬故居作了考察和寻访,研读了大量历史资料。我十分敬重这位先贤,他有学养、有干才、有品格,值得后人敬仰。我写《大清相国》,最主要的目的是向这位先贤致敬。

  当我用小说讲述这位古人的时候,也常面临一个责问:难道我们这个时代还要提倡陈腐的清官意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有些莫名其妙。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都知道制度建设非常重要,这是常识。但是,这同效法前贤并不矛盾。

  也有人质疑:《大清相国》是不是历史小说?当然是历史小说。中国史学界对历史小说有非常苛刻的挑剔,我是不认同的。如果按这个标准,英国希拉里·曼特尔的《狠厅》就不是历史小说。但它恰恰是非常伟大的历史小说。不管历史小说,还是现实小说,虚构是其基本特征。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大清相国》里写的主要事件都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我把陈廷敬放在这些事件中描写,这是符合历史小说创作习惯的。比方说,康熙年间曾经钱价混乱,不法商人毁钱鬻铜从中牟利。陈廷敬提出理顺钱价方略若干,康熙皇帝十分赞同并命他“督理钱法”。

  有时候某些专家的意见也让我非常吃惊。比如,我在小说里写到经筵进讲之后,康熙皇帝驾临文渊阁给讲官赐茶,有专家在一次作品研讨会上说文渊阁只是官名,并没有文渊阁实物一说。指出我小说所谓“硬伤”的是一位文博界的专家兼官员,故宫里面立着那么巍峨的文渊阁他居然看不见?赐茶文渊阁也是有史可查的,《清史稿·经筵仪》载:“顺治九年,春秋仲月一举,始令大学士知经筵事……毕,帝临文渊阁,赐坐,赐茶……康熙十年举经筵,命大学士熊赐履为讲官,知经筵事。”文渊阁在乾隆朝之后成为国家图书馆,藏《四库全书》于内。

  有底气反贪的清官陈廷敬

  文化周刊:一本书可能多年沉寂,却突然大热,您对书的命运如何看待?

  王跃文:我的书都是畅销且长销的。但是在有些人看来,书的畅销好像是一宗罪。我不太理会这种偏见。《大清相国》2007年出版之后,总销量早已超过40万册。此番热销之前,一直都在长销。我的书从来没有沉寂过,通常是出版当年热销,随后转入持续长销。我的长篇小说如此,中短篇小说集及散文、杂文集也是如此。我得感谢读者朋友,他们愿意随着我的写作一起思考和回望。

  文化周刊:本书的主角陈廷敬为官五十多年,在他身上,有什么亮点值得如今的官员借鉴?

  王跃文:小说文本是自外于作者的独立存在,作家离开小说文本的任何言说都很可能不准确。作家误读自己作品也是很正常的事。非得说说的话,陈廷敬是位勤勉而清廉的官员。云南巡抚王继文在平定吴三桂战事中筹饷有功而得康熙皇帝信任,但陈廷敬发现他的贪腐之后毫不犹豫地上折子参劾。他自己过得硬,有底气反对贪官。皇权社会是人治天下,如何管理国家都是皇帝老子说了算。曹雪芹祖父曹寅给康熙皇帝上折子说两淮浮费甚多,开列名目四项,其中第二项为“省费,系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三万四千五百两。”康熙皇帝在“省费”之后朱批“此一款去不得,必深得罪于督抚,银钱无多,何苦积害!”皇帝的驭人术是随意性很大的,陈廷敬这样的官员要做到不阿不谀非常不容易。

  陈廷敬五字为官真言

  文化周刊:在您的笔下,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是好官却精明强干,是能官却从善如流,是德官却不乏铁腕,人都是有弱点的,您刻画的这么一位主人公是否有完美主义倾向呢?

  王跃文:我并没有回避陈廷敬身上可能出现的人性弱点。比如,“康熙二十九年九月初六日,从山东巡抚佛伦疏奏,该省今年正赋豁免,秋成丰收,绅衿人民愿于每亩收获一石者捐出三合,以备积贮,计全省可得二十五万余石。”小说里描写陈廷敬感觉绅衿人民所谓“乐捐”大有蹊跷,疑有作假。他受命去山东查访,不但发现佛伦作假邀功,而且有贪腐之罪。但是,陈廷敬没有参佛伦的罪,而是施以巧计令佛伦自己纠正作假行为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为什么不参佛伦呢?因为此人是康熙皇帝奶娘的儿子,从小是康熙皇帝的玩伴,一时是参他不倒的。如果使气任性要参佛伦,很可能参来参去没个了断,而山东急需处理的事情办不好。这里面,既有陈廷敬谋略方面的考量,也有他人情世故方面的考量。这位山东巡抚,历史上的真名叫佛伦,小说里写作福伦。康熙察觉佛伦的品行,严罪责之。

  文化周刊:陈廷敬的等、忍、稳、狠、隐五字为官真言,该如何理解?

  王跃文:旧官场的官员们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必须讲究时和势。非时非势而强为之,很可能一败涂地。所以,陈廷敬尽管年轻时才气逼人,但他必须等待时机,学会忍耐,做事稳重,伺机而行。这里所说的“狠”,绝不是心狠手辣的意思,而是关键时候要有魄力、有铁腕、敢担当。不过,皇权时代的官场毕竟太过凶险,所以陈廷敬在做到文渊阁大学士,皇帝对他格外恩宠的时候,他就知道需要功成身退了,这就是“隐”。很多人一辈子叱咤风云而不得善终,就是不懂得最后要“隐”。我在小说里写陈廷敬装聋请求告老,且家有老父倚闾悬望。史书记载陈廷敬最后以耳疾乞归,小说里这些细节的虚构也是有依据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