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文学现象综述 >> 正文

“无难忘之作”年的失望与希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5日15:12 来源:工人日报 王励晴 苏墨










  

  辞旧迎新之际,各个媒体纷纷盘点过去一年的可读之书。人们对于知名作家,总怀抱信任与期望,像是免检产品有质量保障。然而,按照各大排行榜单查询知名作家 新作的人们买回了一摞书,却不得不抱怨“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在“全民阅读”被国务院法制办列入立法工作计划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读者却纷纷表示“无书 可读”。读者们质疑:是作家们不务正业?还是江郎才尽?抑或是读者们出现了问题?2013年的阅读,文学大牌们并没有给人们多大惊喜。

  “不务正业”的作家们

  以《盗墓笔记》系列高居冒险小说榜首的著名作家南派三叔,近年来被称为作家中的创作大户。之前被传有精神方面病症并接受住院治疗的南派三叔,于2014年 1月5日通过微博透露已正式出院,称“正式放弃治疗,忽然有些迷茫,未来将何去何从呢?”“迷茫”中的他愈发“不务正业”:将自己最新推出的畅销书《盗墓 笔记沙海》改为一种在移动终端运行的多媒体小说,通过商业授权和协同创作的方式推出了“盗墓真人密室”、“盗墓笔记舞台剧”等多元化产品,近期更是在中国 作家中率先利用微博公众账号,搭建可直接阅读其作品的会员互动平台。

  同样“不务正业”还有郭敬明。10年来,他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作家富豪榜上的常客;从青年作家变成畅销书的幕后推手;去年的《小时代》,又让他从出版公 司CEO变成新晋导演。作家、出版人、老板、导演,郭敬明在众多角色中游走。有人称他为最商业的作家、最文艺的商人。郭敬明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作 家,“我对文学事业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飞蛾扑火一般地把整个身心都投进去。小说可能只占我人生的一部分,甚至一半都占不到,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比如公 司。”

  韩寒身份标签上,除了“作家”,向来还有“赛车手”。而今,韩寒更是跨界执导电影。韩寒与郭敬明,这两位在文坛上风头正劲的80后作家,将在影坛相会——韩寒的《后会无期》与郭敬明的《小时代3》或同在今年上映。有网友戏称:“不想当导演的作家不是好车手。”

  不同于忙着“跨界”,“诺奖”归来,莫言很忙。莫言获奖,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中国文坛,都算是意外之喜。按照常理,一个作家短期内没有作品出现绝对不会成 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然而,现在舆论看重的也非是莫言怎么近期没写小说。去年12月,莫言造访浙江大学,当他被问及有何新书推荐给读者时,莫言坦 言:“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这位从前年得奖后一直“火”到现在的中国作家无奈地表示,从台北、高 雄,到昆明、北京、杭州,他整年到处在开会、演讲、“做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人们通过媒体报道就能看到莫言多忙。在早前的一次演讲中,他曾感叹“获得‘诺 奖’后,坐回书桌很难!”

  没有最好只有最差

  忙碌之余,很多作家并没忘了自己的老本行。然而,文学创作有着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积累构思和创作。孤独感是作家创作的土壤,很难再静下心来创作的作 家如何交付给读者满意的答卷?一个讨巧的办法就是出文集——要么将之前三五年或七八年的散文集结成册出版,要么就是“曝隐私”、“掏心掏肺”式的自传,真 正的文学创作不多。

  郭敬明把2004年到2013年这9年间的散文整理成散文集《愿风裁尘》。韩寒从2000年开始,10年间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品。然而,2010年后却只有《青春》、《我所理解的生活》两部博客杂文集。王安忆的《今夜星光灿烂》,则是关于36位文艺界名人的散文。

  除了跨界忙碌没时间写作,以及被疑作品“放水”之外,还有一些作家“出力不讨好”。2013年被吐槽最多的应该是余华的《第七天》。有网友称:“知道的说 是余华新作,不知道的只怕要疑心是过期报刊文摘出书了。”“这本书恐怕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的小说。”几个月过去了,该书差评的味道毒辣依然。中科院研究员 李淼说:“希望余华的多余才华被他有意无意地藏着掖着,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爆发。”而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虽说一周倾销一百万 册,但仍被称为“没有色彩的村上”。

  在《当代》长篇小说年度奖评选中,文学评论家白烨在现场为2013年国内文坛长篇小说创作进行点评时坦言,2013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书号中心登记的原创长篇小说已有4798部,但没有特别让人眼睛一亮、掩卷难忘的作品,这是“无难忘之作”的一年。

  作者、读者都沉不下来心

  在“无难忘之作”的2013年,严歌苓的《毕业歌》、贾平凹的《带灯》、苏童的《黄雀记》等作品,得到不少好评。然而,得奖或成名以后的作家们,很难再写 出超越自身的作品。不得不承认,村上春树自《1Q84》起就笔力已老,疲态尽显;贾平凹只有一部小说叫《秦腔》,但他一辈子都在写《秦腔》。如何让作品保 持获奖的水准,一直以来都是得奖者的噩梦。莫言难再写一本《生死疲劳》,让王安忆再写一部《长恨歌》,让村上春树再现《挪威森林》的盛况,这都不现实。除 了缺乏创作时间与多多少少的浮躁之气,文学家对社会对人生的个人表达被强加了宣言的意义也使得他们慎言。可这都不应该成为借口。忙着跨界,忙着谈文学,可 写不出“难忘之作”的作家还是真正的作家吗?面对“注水”的作品,读者也不会一次次埋单。王朔曾说:“一个作家,对汉语言文字毫无贡献,还不如去做排字 工。”话虽尖刻,却不无道理。

  此外,作家的创作水平之外,是读者的心态。读书是双向的,是在读作者,也是在读读者自己。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沉下心来读书,本来就是件奢侈之事。记者和 一些对文学大家们颇感失望的读者交流后发现,令他们失望的也并不是整本书真的那么差,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无法感同身受。因此,当别人都说一本书很不错,自己 看了却往往觉得一般。但原因也许很简单,“你还不到读这本书的时候。许多优秀的书,唯有等到你有所经历了或者阅历达到一定程度了,再去看,才有惺惺相惜、 感同身受的感觉。”苏童曾说:“不要指望有些书卖得好,年轻人肯定对这些东西没感觉。”

  在写作与读书都变得如此潦草的时代,别急着围观“作家富豪榜”,或者对作家与作品吐槽。首先得是我们沉下心来读书,同时也给予作家时间,容他们慢工出细活。

  2014年,我们依旧希望这是能产生“难忘之作”与“可读之书”的一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