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为生命而咏叹的歌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5日09:5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宋生贵

  白雪林是一位感觉敏悟、富有才情的作家,就中短篇小说创作而论,堪称高手。集子《一匹蒙古马的感动》中共收入了7部中篇小说。读完之后,形成的第一个完整而突出的感受就是:这是“一组来自草原的动人歌谣”。概而言之,《成长》可谓是一曲作别少年纯情的挽歌,《霍林河歌谣》与《巴尔虎情感》可称是一组关于草原上的自然生态、传统习性与人文情怀的恋歌,《一匹蒙古马的感动》堪为一首人与马相互感动、灵性升华的赞歌,而《萨仁格日勒的草原之旅》则可以说是传统寻踪与原始生命冲动交织呈现的变奏曲。

  对生命及生命中灵性的关注,是这些作品共同具有的特点。作者直面草原的现实,关注草原上的自然生态、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并把想象力扩展到万物有灵的整个草原大地,以探寻那生命中的隐喻,并试图向生命的源头走去。如《霍林河歌谣》,小说开头写主人公诺日玛出于怜惜与“救它一命”的想法,从老相好达瓦那里把那头将要被旧主人卖到屠宰场的白底红花的老母牛买回家,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莫日根(聪明的意思)。在诺日玛的精心照料下,莫日根健壮了许多,还生下了小牛查干伊娜(白姑娘的意思)。而在小说的结尾,写“从诺日玛死后的这一天,查干伊娜就再也不吃东西,也不喝水,每天就在坟前,在那土里寻找着,后来它的体力已消耗殆尽,就悄无声息地趴在那座坟旁边。”“它现在把身上所有的劲儿都耗尽了,也叫不出来了,只有眼泪在默默地流淌。查干伊娜死了。”这是个凄然的结局,近乎一个寓言,让人读来感动复感叹。

  《成长》也是一篇尤其引人深思的作品。少年哈达是草原上的孩子,他曾经为草原的美景着迷;他曾看着8月里打草的场面欢欣,他觉得“那时男人、女人、孩子们和牛羊都是最美的”;他曾与比他大两岁的同伴吉木斯姐姐两小无猜,纯情相待。后来,在劳动的磨砺中,“他觉得自己霎时间长大,长高了,长壮实了”。特别是经历了周围人们对他与吉木斯的关系怀有淫猥之心的猜测,并因此扒掉他的裤子,他因受辱而持刀报复这件事后,他变了。过去那个天真无邪、满眼纯净的哈达不见了。“他长大了,一夜零半天,他走完了他全部的15年。而在他一夜之间长大的同时,他又觉得失去了许多东西。”小说触及到生命中一个尴尬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痛处。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成长,但在长高、长大的同时,则已失去了生命中一些可贵的、美好的东西;在世俗而喧扰的境遇中成长,可以渐渐懂得生计及得失判断中的应对,但却丢失了像草原一样自然烂漫的天趣。或许,“成长”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再看《一匹蒙古马的感动》。这部作品从故事架构的表层来看,似乎并不新鲜,因为在关于草原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写马或人和马的故事的,一直以来都有。而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在“感动”上——人与马相互感动——尤其突出人对马的感动。而且那“感动”的过程与细节描写,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扣人心弦,让人读来同样是感动唏嘘。蒙古马查黑勒干在全旗那达慕大会赛马比赛中,拼尽全身的力量而奔跑,那情景令人心悬与慨叹。查黑勒干的表现感动了整个那达慕大会上的人,感动了科尔沁草原。而查黑勒干的力量是哈萨尔等用爱所赋予的——人性美的力量,通过富有灵性的马得以表现。

  白雪林擅长写自己感觉中的东西,擅长写场景氛围。如《巴尔虎情感》中写老猎人斯布勒带着小孙子打猎的情景,《萨仁格日勒的草原之旅》写哑巴桑杰率霍林河草原上最后一支勒勒车队到乌珠穆沁拉盐的往返沿途经历,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会自然而然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白雪林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感觉,是伴以自己的深刻体认与思考的,特别是在生命情调与人性张扬方面。

  但我认为,集子中的《到呼和浩特挣钱去》与《硝烟中的巴尔虎草原》这两篇小说并不是太精彩。前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编故事的痕迹较重,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后者给我的感觉是题目与框架较大,但内在的东西却比较单薄,人物也不够生动与饱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