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许讲真、柯琳:为少数民族声乐写本“说明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3日10:45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许讲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声乐理论家。著作《汉族民歌润腔概论》填补了我国民歌演唱方面声乐理论的空白。  许讲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声乐理论家。著作《汉族民歌润腔概论》填补了我国民歌演唱方面声乐理论的空白。
柯琳,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著作《民族声乐理论教程》构建了包括56个民族声乐在内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框架。  柯琳,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著作《民族声乐理论教程》构建了包括56个民族声乐在内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框架。
对青海“花儿皇后”张存秀演唱的《东海里飞起的咕雁》,许讲真做了逐字逐音的分析说明。对青海“花儿皇后”张存秀演唱的《东海里飞起的咕雁》,许讲真做了逐字逐音的分析说明。

  或许,你曾听过蒙古族长调。你可曾想象,有一天,看着乐谱,就能唱出那如辽阔草原般悠扬的旋律?

  或许,你曾听过苗族飞歌。你可曾希望,有一天,翻阅教科书,就能发出那生长在丛山密林中的婉转歌声?

  长期以来,在学院的“标准化”教育中,我国的民族唱法教学总是以美声唱法为基础、汉族唱法为主体,少数民族声乐始终没有被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来看待,并获得应有的地位与发展。要打破这一局面,一方面需要建构起少数民族声乐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对少数民族声乐演唱技法进行分析,归纳其特征与规律,使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有一套完整、可行的科学依据。

  要突破这两方面的瓶颈绝非易事。挑战者不仅需要深厚的声乐理论学养、扎实的少数民族声乐功底,还要有让耳朵磨出老茧、甘坐“冷板凳”的恒心。所幸,许讲真、柯琳出现了。

  我们的约定:

  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一部关于少数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著作。

  新年伊始,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声乐理论家许讲真从美国探亲回到北京。来不及回味与女儿团聚的时刻,她又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听歌,记谱,记词,模仿歌手演唱,在乐谱上勾勾画画,标注各种符号……“我觉得自己都魔怔了。不仅走在路上想,连做梦都在琢磨歌手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许讲真说。

  是什么样的工作让一位70岁的老人如此牵挂呢?其实,没人给她派活儿,而是她和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有个约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成一部关于少数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著作。

  早在10年前,许讲真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2004年10月,许讲真受老友、著名音乐学家樊祖荫之邀,观看“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汇报演出。她被民歌手精彩的表演所震撼,并萌生了向民歌手学习,研究其演唱精髓——民歌润腔特色的想法。

  “润腔,是我国民族音乐独有的现象,它是民歌手演唱时依情润色、润而生味的再创造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把歌唱得有魅力、好听。”许讲真说,起初她想编写一部民歌润腔概论,分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两部分。但是仅汉族民歌部分的编写工作,就花了3年时间。

  2009年,《汉族民歌润腔概论》出版。这部著作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汉族民歌润腔的艺术特色、共性规律,并挑选出49首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进行了个例分析,填补了我国民歌演唱方面声乐理论的空白。

  然而,孤军奋战的劳苦,使许讲真编写一部少数民族民歌润腔概论的梦想搁浅了。直到2010年,许讲真结识了柯琳。

  柯琳与许讲真有许多相似之处。柯琳的著作《民族声乐理论教程》与许讲真的《汉族民歌润腔概论》同在2009年出版,并且也花费了3年的心血。柯琳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脉络,归纳出各个时期的声乐特点,构建起包括56个民族声乐在内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框架。

  “我们都喜欢少数民族音乐,都为积淀丰厚的少数民族民歌处于半流失状态而忧心。我们都有几十年的声乐理论工作经验,有能力为少数民族音乐做件实事。”许讲真说,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及的约定。

  我们的底气:

  如果把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法上升到理论,解析成说明书,就能使少数民族声乐发展有质的飞跃。我们坚信这件事的价值。

  2013年夏天,柯琳来到“长调的故乡”——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结识了长调传承人娜仁托雅。据说,大长调《清凉的杭盖》囊括了长调的所有演唱技法,内蒙古能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的不超过5人,娜仁托雅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长调传承人,娜仁托雅平时除参加演出活动外,还要带近30名学生。另外,她每周5次到中小学教唱长调,周末还要在长调培训班授课。

  “大长调有一种演唱技法叫‘诺古拉’,不同的发声部位对应不同的技巧。比如,颤动就分下巴颤动、上颚颤动、咽部颤动、小舌颤动和甩腔中的不同颤动等。”柯琳说,娜仁托雅能娴熟地运用气息演唱,在实践中将大长调的演唱技法逐渐系统化,但是还不能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少数民族民歌手演唱经验丰富,但在传授这些经验时,还停留在口传心授的层面,这是导致少数民族声乐理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归纳整理与理论指导,少数民族声乐不得不在“原生态”这个圈子里“故步自封”。

  “传统的声乐教学是抽象的,长期以来,不同风格的民歌演唱技法主要是通过演唱者模仿习得。如果把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法上升到理论,解析成说明书,就能使少数民族声乐发展有质的飞跃。我们坚信这件事的价值。”柯琳说。

  我们的坚守:

  有课题、项目给予我们支持当然最好,即便没有,我们也会坚持把这件事做好、做成。因为我们相信,这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

  许讲真和柯琳为正在合作的著作起了个名字——《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法概论》。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她们将在这部著作中,梳理、归纳我国各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特点,系统地论述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的生态系统、表演方式、演唱特征、发声技巧,构建起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理论框架。既呈现55个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全貌、共性,又具体分析各自的特点。

  同时,她们还初步选定了55个少数民族的100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对民歌手的演唱细致分析,力争把歌手演唱时声带的每次抖动,具体落到一个音符、一个节拍上。

  为了让一些复杂的演唱技法易于理解,许讲真和柯琳总结出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法的一些共同特点。比如,大量地、多样地使用喉波音。喉波音是喉头特殊的人为抖动,用于装饰声腔,有顺声、阻声之分。《鸟打铃》(朝鲜族)、《摆时歌》(傈僳族)、《阿哥阿妹哦得得》(怒族)、《插秧调》(纳西族)等民歌中,因为巧妙地使用了喉波音,而极富地域、民族色彩。

  声带小擞的运用,是许讲真和柯琳的另一个发现。声带小擞,是使声波加“花”的一种装饰性声乐技巧。如同“擞”的构字一样,是人为地将声带的一次振动变成多次细小的振动。蒙古族长调、藏族民歌、西北花儿,因为大量使用了声带小擞而充满魅力。

  这些技法在乐谱上难以充分地体现,许讲真和柯琳就把它们变成具象的分析,在民歌的个例分析中,逐字逐音地解释说明。过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因此变得有本可宣。

  “我要花整整一周时间,投入全部精力,才能整理出一首歌曲。通常,我得打印出10张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将最准确的那张作为定稿。”柯琳说。

  令人意外的是,许讲真和柯琳为之奋斗的约定,是一项自发之举。没课题,没经费,没鲜花,也没有掌声。怀着为少数民族声乐做件实事的理想,她们默默地付出,携手耕耘。

  “有课题、项目给予我们支持当然最好,即便没有,我们也会坚持把这件事做好、做成。因为我们相信,这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好事。”柯琳说。

  梦想:

  构建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理论框架,从而突破少数民族民歌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为其实现学院教育铺平道路。

  追梦宣言:

  为少数民族声乐做件实事,我们责无旁贷,义无反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