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2013年散文:在融合中凸显特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1月13日10: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纳 杨

  散文的新变是2013年文坛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柴静的《看见》登上了亚马逊中国2013年度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且前10名中,还有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张小娴的《谢谢你离开我》、十二的《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共4部散文作品,这几部作品的内容、主题都来自作者自身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与此同时,也在记录着这个时代和这一代人的成长的心路历程。这类型作品在写作手法和风格上与我们熟悉的散文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看起来很轻的文字,是不是散文,目前仍有争议。

  散文本就是一个疆域辽阔的文学世界,有着强大的包容力,越是随意,越是自由,就越难突破。从《看见》我们可以看到,一股新兴的散文风气正在改变着散文的整体格局。

  深厚的人文底蕴

  散文一直以来都是文人气质最显著的。许多散文家不单以美为追求,他们更追求内容的真实饱满和文字的力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对当下发声,否则就会成为画上繁花,美则美矣,不能留香。

  贺捷生的几篇回忆散文,如《外公在母亲心中》《庭院深深深几许》《逃离雅丽山》等,因作者的特殊身份而与众不同,但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特殊经历,而是作者在写作中表达的情感。读了这些作品,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在任何一个时代,人都不可能脱离大环境而存在,要么与之妥协,要么与之抗争。那些特殊年代里发生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多么不普通,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又是那么普通,这就是那时那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特别感动我的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文章写自己在与父母分离期间的经历,写了可以牺牲生命来保护我的养父、虽不真心对我好却也没抛弃我的养母、照顾我却突然离家参军的三哥、身世凄惨的大嫂……都是一些普通人却遭遇了不寻常的世界,最让人感动的是作者在写作中的平和心态。作者跳出了事件本身,抛弃了个人恩怨,以对所有人同情、理解的悲悯之心来叙述那些痛苦的经历,使文章显示出一种大气、豁达的智慧。

  安黎的《风从塬上刮过》,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写下了中国北方一个普通小镇关庄的前世今生。文章分为“官之庄”、“民之学”、“人之墓”三个部分,从一个文人的眼里看到这个“仰望城市,俯瞰乡野”的小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变迁,特别是其中关于教育的讲述,发人深思。

  王英的《叶嘉莹:一个人的阁楼》描写了一位可歌可敬的文化人为追求精神的最高殿堂而甘于寂寞的生命旅程,同时更写出了当今社会极缺而又急需的一种精神:安详、简单。正如文中所说:“叶嘉莹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她身上延续着旧时代的文明和雅致,流淌着遥远的风韵和生命,她是同另外一种正在流逝的美好文明共同呼吸的人。”

  祝勇的《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是历史文化散文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贵在真实,历史散文更是如此。忠实于史实,还原历史真相,是历史文化散文的主旨。本文以可信的资料为底本,以作者的理解思考为内核,记述了郑和三下西洋的壮举和死后档案被付之一炬,最终什么也没留下的壮烈人生。文章在写人的同时也分析了历史的成因。历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而是由一个个人物、一个个事件串成的,每一个人物、事件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一步改变,步步皆变。从郑和的个人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思想中与世界发展进程不合拍的种种因子,正是这些因子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而看清这些,对于中国明天的走向有着深刻的意义。

  文人的哲思和顿悟

  文人看世界,往往不从理性出发,而是带着感情,带着个人的独特体验,因此往往能有独到的感悟和见解。这样的文字,注重的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的交流。

  周晓枫的《盛年》将生命、死亡这一古老的命题讲出了与前不同的新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看世界。虽然写的是对死的感悟,但文字间充满了生命的气息,那是一种积极寻求生之意义的精神力量。

  王小妮的《上课记》从大学教授的角度观察自己的学生,体会他们的喜好与苦恼,记录他们的彷徨与躁动,发现他们青涩思考中的光芒和力量,呈现出一个纯真与复杂并存的青年自我成长的心灵世界。其中的《我们的存在感》写学生们对正能量的推崇、对年代标记的焦虑、对存在感的执著,写出了面对社会的巨变,年轻人有着更多的迷茫和无力。

  对昔日农村的记忆和对今日农村的思考是文学不可缺少的主题。王新华的《流转》提出土地转出后哪里是故乡的疑惑,以文学的形式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土地之于农民,是根,是归宿,是存在的意义,土地问题不单是生产资源的问题,更是人的精神家园的问题,绝对要慎重对待。厉彦林的《土地,土地》则深入思考了与土地相关的方方面面,写土地对农民的意义,也写土地对城市人的意义,写中国过去对土地的做法,也写了今日中国对土地的做法,更提出未来对土地应有的态度。李成的《乡村散板》像一曲悠远的田园牧歌,是对传统农村图景的诗意描绘。作者忠实描绘了记忆中的美好,没有加入过多的今夕感叹。而塞壬的《悲迓》,表面上讲述的是自己对家乡民间戏曲艺术“悲迓”的怀念,实际上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已然逝去的昔日农村文明的悼念。

  帕蒂古丽的《苏醒的第六根手指》写出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精神变异。像作者这样生活在两个甚至是三个不同文化习俗并存的环境里的人,有着比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多的精神指向:宗教的、种族的、异乡的、文化的、语言的。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这些差异会被提炼、放大,进而对文明的进步发生作用,而这也正是保存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所在。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各种类型的纪念文章非常多。梁衡的《文章大家毛泽东》很独到,以毛泽东的诗词文章为研究对象,总结出一个观点:打天下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文章抛开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形象,为他树起一个新的文学形象,显示出文人与众不同的视角。

  在怀念中拷问生命的意义

  亲人是永远唱不完的歌。艾平的《额嬷格》写自己的奶奶,写出了草原儿女与草原无法割舍的拳拳深情。额嬷格是蒙语“奶奶”的意思。奶奶是呼伦贝尔草原上一个平凡的女性,有着草原女性的坚韧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她以草原为家,一生都在为家人的幸福而操劳,面对生活的重压,她从不退缩。她坚守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似乎是一个与现代社会脱节的人,但她的生活却如此真实,如此鲜活,如此令人敬佩。

  还有几篇回忆父母亲的作品很有特点。刘亮程的《先父》是写给自己童年时就失去的父亲的一封信,是作者与父亲的一次谈心。幼年失父这样的人生经历或许不少见,但作家这样的感悟却并不多见。“你给我童年,我自己走向青年、中年。”在带着诗性的文字里,我们可以逐渐拼凑出一个英年早逝的父亲形象,以及这一遭遇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的阴影。同样是回忆父亲,施圣扬的《握住老爸的手》就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另一种深情:父亲永远是我的精神后盾。幼年失父的他带着缺少父爱的遗憾,在成长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爱。

  林纾英的《母亲的天空》选取了一个特殊的人生片段,身为母亲的我为重病女儿担心痛苦,却得到了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最无助时刻带来的抚慰和支援,写出了父母亲情的伟大无私。寇英的《母亲》写自己的母亲甘愿忍受青年丧夫的痛苦,一个人辛苦养活自己和妹妹,不让我们受一点委屈。文章写到我们都习惯了接受母亲的照顾却忽略了她也需要照顾,情真意切,发人深省。

  回忆历史人物,“真”字当头,有的是为历史人物正名,有的是为褒扬其价值,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耿立的《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讲述近代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武训。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作者个人对武训不公平遭遇的愤慨,而在于其对社会忽视教育的反思。一个用尽全部生命办义学的人,应该被尊重、被学习。如果我们的社会真能形成尚学重教的风气,这样的悲剧就不会重演。

  诸荣会的一系列散文,比如写京剧名伶孟小冬的《回头是岸》,写女地下党关露的《千古情人独我痴》,为《色戒》里的王佳芝原型郑如萍正名的《不幸成了“王佳芝”》和写一代电影明星王人美的《星光是怎样消褪的》等篇什,在考证史料的基础上,为这些近现代史上的艺术女性作传,讲述她们的人生际遇,满含作者对她们独特人生的思索。

  休闲怡情的阅读乐趣

  阅读的一大功能是休闲怡情。散文以优美著称,许多精致的篇什,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李存葆的《听雨》在听雨的经历中分享对人生变幻的感悟,薛保勤的《爱之说》则是关于爱的冥想,都是精致美文。

  胡冬林的散文集《狐狸的微笑》对长白山的原始生态面貌进行了多角度的呈现,为森林里的熊、紫貂、狐狸等美丽生灵深情画像,描写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为读者揭开了大自然面纱的一角。他散文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是一个从外部观察、表现自然生态的“他者”,而是作为一位“森林人”,与一切的生灵保持平等,从而探寻万般生灵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人都梦想去旅行,看看那些不同的风景,体验那些不同的人生。捧一本优美的游记,就可以享受悠闲的人生;读一篇讲述异域风情的散文,仿佛置身异地。但更让人获得阅读乐趣的,是文学作品中散发出的作家的独特思考。朱琦的《百感交集看恒河》带我们感受印度城市瓦拉纳西的历史,感受虔诚信徒对世界、对生命的别样理解;丁燕的《舌尖上的陷落》带领我们透过美食感受新疆,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新疆人的热情、善良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跨界写作:在融合中凸显特质

  2013年散文创作中的“跨界”现象值得关注。这里的跨界写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散文与其他文体的相互交融。小说家写散文比较常见,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有王安忆的《像套娃一样爱你》、范小青的《回到苏州》、肖克凡的《青春纪事》、葛水平的《颜色绚丽》、方方的《一碗热干面》、乔叶的《以路之名》、袭山山的《人不可貌相》、王族的《猎痛》等。小说家写散文都有比较浓的现场感,但更明显的是贯穿文字的深厚情感。这种写作的转换,更加突显出散文以情为核心的特质。

  散文家写小说比较少见。格致的长篇小说《婚姻流水》一度被认为是小说的新尝试,而其中以感情为推动情节发展的结构手法,其实仍是散文的特点。格致的散文本身就很难用传统散文理论去评价,她的某些散文在写法上加入了不少小说的元素,比如虚构。《两重虚》以“梦说——”“我说——”来区分梦境与真实的世界,但其实对于作者来说,两个世界都是真实的,是作者对世界的独特体验。格致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生命体验中敏感细腻的神经,但过分强调个人感受的同时,也缺少了一些人间气、烟火气和温暖感。

  散文作家任林举转而写报告文学,一部《粮道》被认为体现了散文的灵动和报告文学的责任道义,但也有人认为其中报告文学的成分太少。尤其是第一篇《上善若水:粮食与大道》,完全可以看作一篇优秀的散文。在散文与小说、报告文学的融合中,散文的一些特质更加得到了凸显。

  另一种跨界写作是指跨行业。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发表自己的文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一些文学界以外的人开始从事写作,这些文字带着与生俱来的民间气息,与广大读者最接近,也最容易被理解、被认同、被转达,因此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这些作品所写内容紧跟当下社会的变化,尤其是关注人精神层面的变化。在这类散文中,“人”被放到了最高的位置,人的欲望、人的无奈、人的堕落,都被平视地书写。

  柴静的《山西,山西》写记忆中的山西,也写今天看到的山西:写煤炭资源的开发给山西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写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生活上的影响、身体上的影响、精神上的影响。文章语言平实,感情表达比较克制,反而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灵冲击,这种力量源自所写内容的真实。

  东珠的一系列散文,如《门框在哭》《战地记者》《扒山岭上》《一夜北漂》等,以年轻女性的视角看社会,文字简单而生动,散发着青春热度,写出了处于奋斗期的年轻人对未来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妥协。但有的地方过于随意,还有打磨的空间。

  跨行业写作大大充实了文学创作的空间,给文学带来新兴的风气。同时,在这个写作不再神秘的时代,写作的难度却在加大。文如心声。要想写出漂亮的散文,还需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好文章也是作家的心胸、智力、情感的呈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